APP下载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观及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2-11-10王淑娉管丽华

观察与思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自然界异化本质

王淑娉 管丽华

提 要: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从劳动的本质、劳动的具体历史形态以及劳动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深刻分析和阐发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奠定了马克思思想的理论基础。全面、正确把握《手稿》中的劳动观,将其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联系起来,对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要全面把握劳动的本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正确把握劳动的具体形态,激发创造性劳动活力;要继承优良劳动精神基因,大力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要真正把握劳动的属性,搭建校内校外劳动实践桥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劳动这一助推社会发展的引擎,人民的美好未来需要劳动去开创。

劳动,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关键范畴。正如卢卡奇所说,“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到处都处于中心范畴,在劳动中所有其它规定都已经概括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劳动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劳动观形成的重要奠基之作,全面、正确把握《手稿》中的劳动观,对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手稿》的劳动观

《手稿》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从劳动的本质、劳动的具体历史形态以及劳动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深刻分析和阐发了马克思的劳动观。

(一)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

马克思首先把劳动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他说,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另一方面具有生命力、是能动的,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自然存在物。劳动联结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人内在的自然力、生命力与外在的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马克思一方面强调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劳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本然统一性,强调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靠自然界生存,人的身体活动、精神活动都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自然界与自己是有联系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直接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也就是说,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不过是一种自然活动,不过是自然内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人有意识的主体性活动。动物只是在直接的本能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可以不受其影响,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追求,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再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能够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制造。也就是说,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人可以支配的一种活动。马克思强调:“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的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不仅社会是人生产的,自然界也是一个向人而生成的过程,在人类社会中生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是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体,自然界中人的本质对人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劳动作为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是人的内在尺度和对象的外在尺度的统一,正是在人的劳动活动过程中,实现了人、自然界和社会本质的统一,超越了动物的直接性和片面性,充分体现了劳动的属人本性。可知,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活动,如何正确把握劳动意义的前提,激发人劳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是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结果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范畴之一。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中劳动和资本关系的深入分析,认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劳动作为人生命活动的方式,是人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失去了原来的本质,逐渐发生异化。人类的自由和自觉的行动成为了仅仅维持身体存在的一种方式,劳动成为人外在的、强制性的活动。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第一,劳动同劳动产品相异化。也就是说,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外在的存在物,不归劳动者所有,同劳动相对立。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有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劳动者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就表现为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是人的天职,是人“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但在私有制社会关系中,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不仅没有使人自己肯定自己,使人的身体和智力得到自由发展,反而成为限制和摧残劳动者身体和精神的工具。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舒畅,劳动不是属于自己的、自愿的劳动,而是属于他人的、被迫的、压抑的劳动。一旦这种为满足肉体基本生存需要的被迫劳动停止,工人就会远离劳动,去寻找真正的人的活动。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也就是说,人能够能动地改造对象世界,并且使对象世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但是,由于劳动活动的异化,人自由、自主的类生活就变成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使人的类本质被掩盖。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力量被自然需求支配,人的自然需求完全代替了人的生命需求,本来为人类特有的本质力量反而完全地从属于自然需求,人变成了动物的存在。第四,人和人相异化。人与人自身的劳动产品、生命活动、类本质相异化,其直接结果是人与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总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所表现出来,人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依赖于与其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人与自身关系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得以实现和表现,当人与自身相对立时,也就同他人相对立,也就是说,人与自身的关系异化了,人与他人的关系也就异化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根源进行了剖析,深刻地认识到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互为因果,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在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得出结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一旦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成为马克思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的桥梁。

(三)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类活动本质的劳动性出发,首次揭示了劳动对于人类存在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奠定了对劳动理解的唯物史观视野。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为了生存在与之相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的“人的身体”,人依靠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生活,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自然界同自身的关系。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在人和自然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使自然界不断具有人的印记,而且也改变了人自身,实现了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所以,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也就是说,通过劳动实践,自然界和人的自然存在才真正成为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劳动成为人和自然界联系的中介,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是他的人的存在,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真正的复活。其次,马克思认为劳动促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不同于动物。正因这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人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动物直接同它的肉体、感性相统一,是受动的存在物;而人则是有意识的、有激情的存在物,是强烈追求着自己目的、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的存在物。人正是通过能动地改造对象世界来证明自己与动物的区别。人具有关于自己的类意识,人的实践使人意识到了“我”的存在,通过现实物看到真正的自己,但异化劳动剥夺了人直观自身的权利,使人只剩下了人的动物特征。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片面的、只生产自身,产品直接属于动物肉体本身,而人不受肉体需要影响也能生产,并且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能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所以,只有人才是具有主观意识的生命存在物,人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动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实质上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首先创造了人的生物器官及其技能并促进其发展,促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使自然界成为人的对象。语言的产生也是劳动活动的结果。劳动产生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生产出社会。因此,人不仅仅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在本质上更是“社会存在物”。其次,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劳动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自然条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劳动活动之上的,所以整个现实世界都是以“感性劳动”为基础的。在劳动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克服了封建的生产方式,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和根源,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扬弃阐释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劳动是揭开人类“历史之谜”的谜底,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整个人类历史就是在不断发展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劳动解放人的历程。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解放自己,才能实现自由自主的全面发展。

(四)劳动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最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把人的解放寄托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基本生存活动即劳动的基础上。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解放进行了人本主义探索,可以认识到人的解放历程就是劳动解放人的历程。首先,劳动确证人的本质,是人成为真正人的物质条件。劳动促成人猿揖别,使人在生物感官上不同于动物的生物人,但并非真正的人。“人的类存在性是在人借助实践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得到证明的”,人在劳动实践中认识自然界,把握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具有了“自由的”和“有意识的”两个类特性,人的生命活动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和自我意识。人在劳动过程中还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由此,产生出具有社会性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人在实践中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着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彰显,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生产力也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出,人因劳动而为人,人根本不可能离开劳动而生存。其次,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实现建立在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扬弃的基础上。对私有制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在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使工人失去人的身份和尊严,遭受精神和肉体的摧残,成为劳动的动物一般的存在,毁灭着自由自觉的人的本质属性和劳动应然的健全身心。并且异化劳动还导致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他人的关系不再是作为“类存在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异化成了竞争对手、算计对象和迫不得已的合作者的关系。未来,随着劳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消灭私有制,推动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分工是出于兴趣和爱好的产物,不再是谋生式的分工,而是促进人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最后,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作为自由自觉劳动和人的本质的复归。马克思通过对比“粗陋共产主义”以及其他未完成的共产主义,指出私有财产的扬弃不是对财产的直接占有、拥有,人与对象之间不是直接的使用关系。“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对自由自觉的劳动即人的本质真正的占有和复归。人同自然、同他人有正常的关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是人自身实现的过程,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不再是自我的丧失、异化,而是直接成为人自身的确证。同时,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根据自己需要获取产品,在劳动中促进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劳动不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真正成为解放人类的现实手段和有效路径。

二、《手稿》的劳动观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手稿》中,马克思以劳动为核心命题,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剖析了异化劳动,阐述了劳动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初步形成马克思劳动观的基本轮廓,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文献,对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要全面把握劳动的本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天职”,是人自由自主的生命活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也是在人类劳动实践活动中不断演化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劳动观的基本观点,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信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价值的源泉理念,坚信劳动是新时代每一个人的“天职”,深刻认识劳动创造社会、创造人生、创造价值、创造未来的道理,清醒地意识到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都值得尊敬和鼓励,劳动不分高低贵贱,只要勤劳实干就会创造美好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历史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最根本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都不能鄙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要热爱劳动,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贪图享乐的错误观念。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奋斗才能创造幸福,只有劳动才能成就梦想。要坚定劳动优先、坚定为国家劳动奋斗的理念,坚定劳动者立场,反对劳动异化,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干劲下炼就真本事、在闯劲下磨炼强意志、在钻劲下掌握好技术,努力在劳动中感悟人生、展现风采、实现价值。

(二)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要正确把握劳动的具体形态,充分激发创造性劳动活力

马克思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劳动发展的历史。劳动关系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关系,从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再到现在的信息化生产,劳动关系的变化体现着劳动形态的历史性、具体性。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具体形态,它是人类劳动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又不充分的表现。这也说明,人类劳动是历史性的,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劳动发生了严重的异化,而要消除异化劳动、扬弃私有制,就必须推进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使劳动者成为劳动的真正主人,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新时代是奋斗创造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可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积极应变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必须依据劳动形态在新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培育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改善社会民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迫切需要发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作用。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强化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提高服务科技强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引导青年立足现实,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鼓励走向企业、基层、农村,在服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做到有创意、会创造、能创新、懂创业,真正激发出劳动者的创造性活力。

(三)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要继承优良劳动精神基因,大力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类的劳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坚持和推动劳动的发展,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从我国的历史发展来看,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底蕴,中华民族的前途未来也必然通过劳动来开创。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昂扬勇进的伟大时代,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始终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劳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手稿》中马克思谈到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劳动才能消除人类的异化劳动,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个劳动者的力量,在劳动教育中涵养青年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工作的“敬业”品格,培养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团结合作的职业态度。此外,中国人民秉承劳动精神创造了许多不朽的奇迹,我们当继承与发扬先辈们的这些优良传统和基因,使劳动精神再放光芒、再创新时代辉煌。始终坚信劳动能开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个人幸福的美好未来,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积极劳动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结合,坚持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创造能力,在劳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四)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要真正把握劳动的属性,搭建校内校外劳动实践桥梁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绝不仅仅是人类的谋生手段和生存方式,更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根本前提。体现出来的是劳动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求属性以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追求属性,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下劳动这两个方面的属性应该达成和解,共同服务于人的本质的实现。一方面,劳动教育要立足现实生活需要,培养青年的基本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立足青年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遵循大中小学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引导青年树立向往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态度,具备基本生活的劳动能力和生活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劳动的分段目标,体现出“劳动接地气,育人有底气”。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要加强校内校外多方协作,共同助力青年自由全面的发展。劳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劳动结合教育是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劳动教育的根本在于为社会培养、输出更多高质量的劳动人才。因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开门办劳动教育,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有效融通,拓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来源,选聘全国劳模、地方劳模融入当地大中小学的教师队伍。同时,号召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放面向当地大中小学的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劳动教育场所,同时鼓励社会、企业投资建设,加强校企交流合作,促进实践基地孵化人才,为青年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资源。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社会属性,促进青年在脚踏实地的劳动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自然界异化本质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漫画
放缩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