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二)

2022-11-10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观察与思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化绿水青山浙江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宝贵经验。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

(一)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十六大报告总结的十条基本经验……来自于基层,来自于群众,来自于实践。浙江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创造了丰富的经验,浙江的这些经验是十六大报告总结的十条基本经验的具体例证,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就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2021 年11 月17 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坚持理论创新”经验中也详细阐述了“两个结合”;

“实践证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二)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鲜明印记与标识。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强调:“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几分几合,几遭侵略,都不能被分裂和消亡,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就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阐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明方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马克思主义……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强调‘两个结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在党的二十大分组讨论的会场里,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再次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随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随着我们在实践中真正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文化自信随之而来。”“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有机结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为解决当今时代世界性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章节,闪耀着理论创新的光辉。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条基本经验,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文化的软实力,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坚信,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必须同群众相结合。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落脚点和关键。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科学理论作为改造世界思想武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理论”双向互动的过程。马克思强调:“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深入他们的血肉。”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关系的经典概括。

毛泽东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曾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2021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讨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是服务大众的,必须要为大众理解掌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服务实践、也是服务大众的,必须要为大众理解掌握。

习近平总书记就马克思主义同群众相结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只有大众化才能实现其孜孜以求的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党都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2020 年1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前往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参观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以更加彻底的精神主动、历史主动、发展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昂扬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勇毅前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时代国家面貌的综合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一)

思想之意义,在于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广泛地吸收全人类思想精华,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智慧。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从基本立场、内容和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许多契合之处,从发展进程上自传入中国起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处处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长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蕴含“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厚重深意;

“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彰显“不患寡而患不均”“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价值追求;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融通“德法合治”“修齐治平”的进取品格;

“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浸润“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的非凡智慧;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和合大同”“仁礼天下”的博大胸怀;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强调“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大一统”的坚定方略;

……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次,党的二十大对“两个结合”又作了新的阐发,报告中的这些论述、理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以其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延续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及其历史演进的文化基因,并通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最终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强大的内聚力量,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且意蕴无穷。它是中华民族形式的重要方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底气。

而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坚持“两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和逻辑必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守正创新之道。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底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两个结合”符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三)

事实上,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在他的治省方略“八八战略”中,其中一大战略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习近平同志曾对浙江文化有过这样的表述:“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他还告诉兄弟省区市的同志,学浙江的经济,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分析浙江的文化,特别是浙江人的精神特质。“浙江老百姓聪明,干部精明,出的招数很高明。其背后是浙江的人文优势,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

2006 年2 月5 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明确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养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他写道:“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浙江精神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在推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过程中,深入系统地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并亲自担任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这项工程的核心任务就是梳理发掘浙江的人文遗产和文化基因,传承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历史经验,凝聚和弘扬浙江精神,以文化的发展引领浙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全面发展。

而且,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浙江省委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浙江最重要的一项文化决策,它进一步把准了浙江文化建设的方向,擘画了浙江文化工作未来的发展蓝图,在浙江文化建设历史上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如今的浙江也正以全面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为抓手,加快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三、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和要求。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下一个阶段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推动绿色发展。

(一)

浙江,位于东海之滨,山水秀美,人文荟萃,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萌发和实践的地方。从踏上浙江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习近平同志就十分关注生态保护、心系绿色发展。在2003 年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扩大)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代表省委所作的报告中,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他在浙江工作期间的主要战略思想——“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 年8 月,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在座谈会上,村干部介绍了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然后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发财,实现了“景美、户富、人和”。他听后高兴地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余村,习近平同志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9 天后,他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他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他鲜明提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6 年3 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说,人们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2006 年7 月,习近平同志到丽水调研时,在称赞丽水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谆谆告诫当地干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丽水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仅仅几天后,习近平同志又到湖州调研时,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最大优势”。

为了提炼并进一步深入阐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建设理念,引导全省人民更好地建设生态浙江,习近平同志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上发表了《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建设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打造“绿色浙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等许多重要文章,广泛宣传并逐渐普及他的生态建设理念。科学的理论一旦指导实践,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带领全省人民开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二)

2002 年10 月,到浙江工作的当月,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开展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绿色浙江”。12 月中旬,他在主持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时又强调,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此后,他主持召开了省政府首次生态省建设工作协调会,确定由省政府向国家环保总局正式申报,要求将浙江列为国家生态省。2003 年1 月,习近平同志在省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以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经济为主要内容,以加强生态省建设为主要载体,全面建设“绿色浙江”。随后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回复同意浙江的申请,浙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的试点省。

以此为契机,2003 年成为浙江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一年。3 月18 日,《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论证,习近平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5 月6 日,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通知,成立“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组长。5 月21 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6 月27 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决定》。7 月10 日,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八八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7 月11 日,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作了题为《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打造“绿色浙江”》的动员讲话。会上,省政府分别与11 个地市的市长签订了生态省建设任期目标责任书。8 月19 日,指导全省生态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下发。浙江生态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

生态省建设不仅不能制造新的污染,还要治理旧的污染。为此,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组织下,2004 年,浙江在生态省建设中,狠抓“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这一基础性、标志性工程。一场历时三年、针对八大水系和11 个重点区域的“811”环境整治行动在全省全面展开。艰苦的努力带来丰硕的成果。2004 年,浙江基本完成了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阶段的各项主要任务,提前进入生态省建设的推进阶段。当年,浙江省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全国第二。2006 年,浙江又以87.1 分的成绩跃居全国第一。2007 年,浙江成为全国六个生态状况评价优良的省份之一。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擘画生态省建设,希冀以20 年左右的接续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建成一个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文明的“绿色浙江”。习近平同志倡导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

(三)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生态省建设的题中之义。2003 年下发的《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就强调,要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循环经济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为此,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组织下,浙江有序推进循环经济,把它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于2005 年全面启动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这年4 月5 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新的污染,治本之策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5 月26 日,习近平同志主持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听取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汇报。6 月21 日,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的讲话。随即,省委、省政府组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组长的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8 月19 日,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节约用水机制;推进节能和新能源开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厉行节约用材,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加强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培育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倡导绿色消费,提高文明生活水准;加快科技创新,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为了落实好《纲要》,省有关部门以节能、工业节水、垃圾发电、废旧金属解、清洁生产等为重点领域,制定出台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及税收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组织实施了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

在抓循环经济发展的时候,习近平同志仍然不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004年1 月,习近平同志在临安调研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生态省建设,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2005 年8 月,习近平同志在杭州专题调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时强调,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迅速行动起来,在全省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型社会建设活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省委、省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成效明显。2005年,节能方面,全省单位GDP 能耗为0.9 吨标煤/万元,为全国的73.7%;节水方面,万元GDP 用水量159 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节地方面,通过园区清理整顿,全省园区总数由758 家减少到拟保留的111 家,继续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节材方面,积极推行“绿色制造”,促进了一批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

(四)

这些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握牢“交接棒”,跑好“接力赛”,一任接着一任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持续深化。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从“绿色浙江”到“生态省建设”,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到转型升级,从“腾笼换鸟”到“四换三名”,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从“两富”浙江到“两美”浙江,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在创建生态省的基础上,2010 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浙江”的概念。该决定指出: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而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3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原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谈话时指出:“希望你们更加扎实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在此基础上,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浙江理当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区。为此,2014 年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并且作出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是建设美丽中国在浙江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历届省委提出的建设绿色浙江、生态省、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等战略目标的继承和提升。”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美丽浙江等“六个浙江”建设,积极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2018 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19 年,浙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2020 年8 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 周年之际,发布《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 年)》,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签订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省战略合作协议。

2021 年5 月,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全省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推进大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美丽浙江建设进行系统性重塑,构建美丽浙江数字化综合应用系统,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加快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高水平的美丽浙江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2 年6 月,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将继续保持先行示范,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猜你喜欢

中国化绿水青山浙江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创新方法 用“绿水青山”赢未来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Mother
Task 2
绿水青山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HIP –HOP AG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