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的环境变化、问题与政策建议
2022-11-10张学海
□张学海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农村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发展与完善农村金融制度,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分散、覆盖网点少、产品结构单一、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但是农村金融仍然存在供给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产品创新滞后、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新发展阶段,在我国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不断迭代的数字技术改变了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提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政策建议,对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农村金融制度不完善、征信体系不健全、金融借贷抵押物较少,导致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利益不高而风险较高,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投放不积极。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不仅催生了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服务需求,还赋予了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性,推动各路资金下沉农村市场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业务。除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外,电商公司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都以各种渠道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但是,一些互联网金融、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相继出现金融违法违规问题,给农村农民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农村金融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为农村发展提供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以推进乡村振兴。
1.1 乡村振兴战略引致金融需求变化
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要求。2022 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该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建设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支持农民就地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加快县域内转移人口、扩大就业的速度。创新和发展农村金融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城镇化建设和人口转移等提供更广阔的金融支持。二是要想农村脱贫,就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建设好扶贫工程,激发脱贫动力、防止返贫,加大帮扶支持力度,通过小额信贷支持脱贫人口发展。三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都需要金融支持。支持农民就地和返乡创新创业,加快三产融合,推动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农村旅游等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满足农户和企业对金融的需求,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1.2 农村金融发展的技术条件快速迭代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深刻改变着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格局。在农村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农村金融的技术条件快速迭代。目前,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大数据为基础、物联网为应用的金融科技服务模式,在农村金融深入布局发展,拓宽了农村金融市场,丰富了农村金融供需主体,推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金融服务向农村全覆盖。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普及,移动技术不断升级,5G 技术已经全面布局,科技赋能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人,较2020 年12 月增长了4 296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 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较2020 年12 月提升了1.7 个百分点。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科技企业已经依托新兴数字技术向农村提供了方便、快捷、公平的金融服务,也间接对其他传统金融机构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抓住信息技术升级的关键期,通过不断的技迭代术,更好地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1.3 户籍制度改革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城镇化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要全面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镇。一方面,转移人口在教育、就业和养老等方面向市民转化,增加了原有农民的社保支出,就业扶持资金、与落户相关财政支出的增加,使得人们对农村金融有了新需求。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存在传统农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并存的情况,但是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生产与消费并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要融入现代化生产与消费。人们对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金融需求变得复杂多样化,对农村金融供给提出了新要求。
1.4 互联网金融导致农村金融信用风险增加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金融业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保险以及P2P 网贷等,一段时间内成为金融发展的“风口”。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主要围绕农户以及农业企业开展业务,通过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物联网。在带给农村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农村互联网金融引发了一些信用问题。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展P2P 网贷、理财等业务,但是随着P2P 平台不断“暴雷”,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国家对此种现象进行了纠偏,随着监管趋严,P2P 网贷全面退出市场。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依托移动互联网和终端设备实现金融信贷,省略了面对面的信用调查,提升了信贷的便利性和操作性,却使信用及其调查变得虚拟化和抽象化,出现信贷恶意违规、逾期不还款等信用风险问题。
2 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涉及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从放松市场管制到调整农村金融体系,从国有金融机构下乡到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村信贷,从传统金融机构介入到支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农村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然而,从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要求来看,农村金融供给仍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多元化及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农村中仍然存在“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2.1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我国主要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是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自2007 年起,以村镇银行为主体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重要补充,依托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也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来源。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 年四季度末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达456 947 亿元,比2020 年同期增长10%,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的13.3%,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总资产规模逐渐扩大,但占比较小。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农村企业发展规模小,借贷资金以小额贷款居多,国有大银行和主要商业银行不愿意在农村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非银行机构的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依靠金融科技,比如更便捷的移动支付、基于信用的网络小贷等进入农村,以弥补农村金融的短板。
2.2 农村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滞后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固有的发展模式,也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挑战。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业务范围和经营理念比较死板,与高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业发展不匹配,制约着农村金融业创新发展,例如涉农险种少,发展滞后。商业银行农业保险创新不足,已有保险发挥农业保险业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更有农业保险理赔出现拒赔等情况。与城市的二三产业发展相比,农村产业发展并不成熟,风险性较大,商业银行对农业金融保险的创新力度不足。正规金融机构创新力度不足导致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农民以及小微企业难以获得正常的商业银行贷款,为了生存和扩大再生产而倾向民间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已经成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重要渠道,从而产生了高利贷、信用风险等问题。
2.3 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增加,农户金融需求越来越多,农村金融机构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农村市场。由于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各类正规金融机构虽然有资金但是放贷谨慎。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农村信用制度不健全、农民以及农村缺少征信信息,存在金融机构对收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信息成本高、收集难的问题。一方面,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多元分散,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困难。另一方面,农户信贷资金的用途多样,难以确定还款期限,并且缺乏足够价值的抵押物,与银行信贷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一些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互联网科技公司从事非正规金融的网贷业务,放贷双方通过网络就能完成贷款业务,难以严格审核对方信息,出现P2P 欺诈和恶意欠款的情况。
2.4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增加,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对农村金融的布局,短期内呈现“供需两旺”的情况,但也出现了金融机构“暴雷”等风险。一方面,信用风险。正规金融支持“三农”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存在效果差、坏账等风险,主要在于农业项目的失败和针对贷款抵押出现问题。一些从事网络金融和小额贷款业务的公司存在欺诈行为,实质是在农村从事高利贷业务。另一方面,技术风险。农村金融业务普遍较小,具体从业人员缺乏业务技能和责任心,导致农村金融业务出现技术问题。这样的风险时有发生,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风险控制机制。
3 农村金融问题破解的政策建议
3.1 健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二元结构,各种服务依然非均等化,农村在短期内不可能解决金融发展供需矛盾。在这一背景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应用基础,依托终端设备的数字普惠金融成为解决提升农村金融的重要抓手。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十四五”时期明确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出台了配套方案实施细则。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治理体系,加强和完善监管、预警的方式和手段,防止金融资本无序发展。制定激励约束细则,正确引导科技、金融、产业政策融合发展。
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提升改造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包括5G 在内的移动网络建设。推广普及“互联网+”“云支付”等技术,培养农民对现代化网络设备和终端的应用能力。加大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的力度,满足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需求。设农村专职宣传员,宣传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知识,联合金融机构和部门加大对有关信贷知识和应用操作培训力度,让农民学习信贷知识。
3.2 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鼓励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农村区域特点,推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新产业开发等方面,增加贷款额度和放宽期限要求;对于个别农民的贷款需求,要着重创新个人抵押贷款机制。创新金融扶贫脱贫模式,依托金融科技,精准掌握扶贫脱贫数据,完善农村金融信息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促进乡村振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深入构建农村智慧金融,同步推进线上线下业务办理。
3.3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制度
农村金融法制化环境薄弱,金融风险防范力弱,非正规金融体系游离在农村金融监管之外,有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实施专项法律法规,调节规范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限制条件和经营行为。加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监管。
农村金融市场相对封闭,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脱离金融本身,不能满足农民对信贷金融的需求。加大监管力度,理清双方权利和义务,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完善农村金融的征信和保险制度,促进农村金融供需双方互信,提高识别和抵抗农村金融风险的能力,保证农民资金安全。
3.4 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范围有限,金融供给不足,因此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助力农村金融发展成为必然。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和监管措施,将数字技术和数字金融(例如大数据金融、众筹、第三方支付等)引入农村金融中,构建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有效融合传统农村金融与数字金融,培育村级资金合作组织,明确村集体监管,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