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周口探索
2022-11-10刘璐璐刘慧子
□刘璐璐,刘慧子
(中共周口市委党校,河南 周口 466000)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城乡连接、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功能完善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统筹城乡发展,关键环节在县城;推进“三化”协调,坚实根基在县城;全面建成小康,重点难点在县城。2014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县域治理提出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的“三起来”要求,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2020 年4 月,在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上,县域经济的重要性被再次强调。
周口市是河南重要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根据周口市统计年鉴,按照常住人口数据,2020 年周口市县域经济容纳和支撑着全市92%左右的人口总量;县域生产总值规模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1.07%;全市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 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3.58%;利用外资达到5.06 亿美元,占全市的80.25%。县域经济为周口市经济行稳致远发挥着支撑作用,已经成为周口市经济发展的主基石。“十四五”时期,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转变县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状况,周口市需要对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进行路径探索。
1 周口市县域经济发展成效
周口市位于河南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市域总面积11 959 km,占河南省土地面积的7.1%。现辖1 市7 县2 区(2019 年淮阳撤县设区,因管辖区域、行政级别、机构设置等均未作变动,这里淮阳仍按照县级考虑),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县域总人口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超过95%,县域土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5%以上。
1.1 经济实力
以“十二五”末年的2015 年和“十三五”末年的2020 年为例。截至2020 年,周口市生产总值2 975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其中鹿邑县生产总值最高,为420 亿元,其次是项城市384 亿元。2020 年周口市所辖县域生产总值比2015 年增长56.47%,周口市9 个县域的GDP 增长都很明显,其中太康县的增长比例最高,为81.53%,其次是郸城县62.15%,两县也是增长总量最多的县域。
人均生产总值方面,2015 年周口9 个县域中仅淮阳区、太康县低于2 万元,鹿邑县最高达到2.9 万元,到2020 年所有县域均超过2 万元,其中扶沟县、鹿邑县超过4 万元,最高的鹿邑县达到4.4 万元。
2020 年,周口市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 亿元,占周口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3.58%。周口市所辖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已过亿,其中6 个县超10 亿元,鹿邑县接近16 亿元。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15 年县域城镇化率超过40%的仅项城市,2020 年扶沟、沈丘、太康、项城4 个县(市)城镇化率超过40%。与2015 年相比,2020 年县域城镇化率增长均超过10%,其中最高的商水县城镇化率提高了26.36%,项城市城镇化率增长率虽然不是最高,但其城镇化率在周口排名第一,超过了50%。
1.2 产业结构
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周口市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2015 年,除鹿邑县、项城市外,其他7 个县(市)第一产业比重均超过20%,其中淮阳区达到30%;2020 年,5 个县域的第一产业比重在20%以下。2015 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30%的县域有5 个,2020 年,所有县域第三产业比重均超30%,其中沈丘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市超过40%。2015 年,周口市县域产业结构为“二三一”或“二一三”结构。2020 年,沈丘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表现出“三二一”结构。但从整体来看,周口市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不足,未达到河南省48.7%的平均水平。2015 年周口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 例 为23.74 ∶45.54 ∶30.70,2020 年 为18.56 ∶41.1∶40.33。从县域整体来看,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占主导,县域的农业也向特色化、优质化和三产融合化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1.3 收入状况
截至2020 年底,周口市9 个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6 万~3 万元,县域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 万元;同比2015 年,县域增长率均超35%,最高的鹿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2 万~1.6 万元,县域平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 万元;同比2015 年,县域增长率均超45%,最高的沈丘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2%。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但是,2020 年周口市县域平均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1.5 万元,与2015 年相比上升29.3%,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
1.4 发展模式
各县(市、区)能够根据资源优势,找到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例如鹿邑县被誉为“中国尾毛之乡”,尾毛出口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鹿邑县产业集聚区尾毛化妆刷企业约140 家,带动全县相关产业经营主体达1 000 多家,吸引全国专业化尾毛产业技术工人1.8 万多人,吸纳本地就业5 万多人,年产值35 亿元,形成了链条完整、配套完善、集产研销一体的化妆刷产业集群。再如太康县“锅炉制造”、扶沟“有机蔬菜”、沈丘县“聚酯网”、项城市“建筑防水”等,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主业”的发展格局,实现了错位发展。
2 周口市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
2.1 补好产业发展课,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力
2.1.1 依托产业园区,培育农业产业新优势
重新聚焦和整合产业园区,深入深度深层次挖掘其特有的亮点、闪光点,通过比较优势引进国家级、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入县,特别是与数字产业项目的有效衔接。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力度,加强绿色食品产业新优势的培育,把握市场需求,区别竞争对手,突出优势及“不同点”,刺激消费。
2.1.2 做优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9 个县(市、区)围绕已明确的主导产业,加快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驱动力强、中枢技术领先、比较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通过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对接,促进各优质资源的有效集中和聚集,从而形成核心力强、配套设施齐全、增长良好的特色产业集群。
2.1.3 以全域旅游为起点,加快富民步伐
旅游是绿色长效的富民产业。周口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各县域可根据自身的文化底色,通过创新推广,打造国家级旅游名县和旅游示范区;实施“旅游+产业”战略,推进旅游与工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工程,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2.2 协调联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合力
县域经济是一个完整系统,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系统的协同联动发展和优势互补,以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2.2.1 协调好县域内部的经济关系
处理好产业关系。突出县域特色农业,加大农村社会资产整合力度,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抓好工业园区设施建设硬环境和优化政策服务软环境。协调好城乡关系。对于阻碍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决策,要及时、适时调整;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协调好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将生态环境建设融入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经济高质量和跨越式发展提供生态空间;对于污染严重、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散乱污”企业关停取缔,为“特优尖”工程发展创造充足的空间。
2.2.2 协调好县域间的经济关系
打造共享产业链条。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前的“大环境”拓展“大市场”构筑“大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多维度合作发展模式,共享产业集聚带来的巨大效益。搭建共享发展平台。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已有平台的功能同时合作创建平台,比如充分利用现有物流园区或跨境电商园区,提升园区集培训、通关、退税、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运行效益。
2.2.3 协调好纵向上下级的关系
实行上下联动服务,建立高效互动机制。在巧借外力,吸引大公司、大企业来县域落户过程中,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支持乡镇项目落户县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破解园区和乡镇发展难题。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所需,争取政策支持,推动重大项目得到高效落实。
2.3 开发人才资源,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2.3.1 引为关键,强化“磁石”效应
构建柔性引才激励机制,打破编制、身份和体制界限,利用自由进出、互相选择、不转移关系、不搬迁户籍等灵活性人才流动模式,为县域提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信息咨询等专业性服务。创新合作方式,“以智入股”,鼓励人才利用自己的发明创造、科学研究成果、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等资本直接与县域进行合作,并享受其中的利益分配,让智力实现资本化。
2.3.2 用为导向,提高“实用”效能
整合人才资源的学历、专业、行业信息,保证人才调度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建立人才评价和淘汰机制,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环境,以动态管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2.3.3 育为核心,激发“造血”功能
由简单的数量发展向质量、特色转型,针对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创造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改革管培机制,科学用活人才。在使用中培养,在实践中提升,按照“组织牵头、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定点定向培养一批农业、科技、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对于顶尖的实用型人才和高精尖人才,县域及时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便利等服务,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为其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
2.4 打造金牌营商氛围,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力
2.4.1 落实招商引资年行动计划,打造招商高地
将招商引资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年行动计划,出台招商工作考核和评估办法以及激励措施,推行“招商代表”“招商经理人”,为招商项目的谈判、引进、实施和生产提供便利。在县域大范围内选拔优秀、出色的招商人才和团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组团式招商、亲情招商、媒体招商、走访招商等。
2.4.2 坚持项目为王,实施项目驱动战略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规划编写全县重点工程项目投资方案,适时开展项目分析、总结大会,积极处理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等难题。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项目专项资金库,专款专用。将项目引进和建设纳入软性考核,在资金和土地指标上优先考虑投资增长率较高的县域。形成储备一批项目、推进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的推进格局,为县域经济积蓄强劲动能。
2.4.3 打造金牌营商氛围
县域要打造尊商、安商、亲商、惠商的优质高效、舒心安心、健全完善、公平公正营商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实招,用最优的环境、最优的服务为县域经济赢得发展先机,助推乡村加快振兴。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制订投资准入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清单”,做到政府“不上清单不可为”,群众和市场主体“不上清单皆可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方便市场主体。
2.5 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2.5.1 塑造县域品牌
一个好的品牌形象不仅可以为县域带来社会效益,还可以催生出经济效益。浙江嘉兴南湖区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打响了城市知名度,成功进行了招商引资,提升了科创能力,增强了综合实力,品牌的力量功不可没。周口市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优质教育、营商环境、创新创造力上发力,打造良好的县域形象品牌,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5.2 数字经济引领新生态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强调了数字要素的核心作用,数字经济建设应成为激活周口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5.3 立足县域实际,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将数字经济拓展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实现共建、共享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下好“先手棋”,实现5G 全面覆盖;推进产业数字化集群,打造“全链条”,围绕绿色食品、文旅康养、数字经济等产业,让数字经济助力三产发展,打造数字化产业链条,有条件的县域可发展直播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从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入手,抓住构建全域数字化生态的“牛鼻子”。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小微企业受创严重,亟须借助“云”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困境突围”。推动制度创新,建设“数字政府”“数字民生”,实现高效联动、便捷为民的政务服务。把县域打造成富有特色、富有活力、富有新意的数字区域,形成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生态系统。
2.6 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力
绿色引领,坚守县域经济发展的底线。县域发展不能为了短暂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县域经济发展谋划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筹,转变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坚持在经济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环境中促发展,实现“环境、经济、社会”三效同步协调互促发展。同时,以“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为重要抓手,厚植县城生态宜居底色,通过建公园、修道路、治两污、扩绿化、增文化等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打造“白、富、美”县城美丽新画卷,扮“靓”宜居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