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速路变形体发育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2022-11-09刘俊骐
刘俊骐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17)
1 工程概况
某高速路路基右侧边坡上方地表出现裂缝,且受到连续降雨等因素影响,地表裂缝及房屋变形有加剧趋势。直接影响公路的运营安全,危及居住人口10户46人(常住人口约18人)。变形体纵向长度约165~245m,宽约540m,平面面积约9.8×104m2,前后缘高差50~70m,主要变形发展方向N-NNW,与公路走向基本垂直。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该处地貌总体上为低山峡谷地貌,最高海拔一般800m左右,沟谷底部较窄,局部仅10m左右,河流切割较深。受岩性、风化、河流侵蚀等影响,斜坡地貌基本上呈现“缓—陡—缓”的微地貌特征。该变形体位于柴家河左岸边坡凸起的山脊上,便呈现此特征。边坡整体走向N45°E,坡高大于200m,平均坡度30°,局部可达80°,近于直立。
2.2 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成果,该处表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含碎石粉质黏土、碎石,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含碎石粉质黏土、粉质黏土、碎石、块石。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龙组砂岩、粉砂质泥岩。
2.3 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成果,该处表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含碎石粉质黏土、碎石,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含碎石粉质黏土、粉质黏土、碎石、块石。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龙组砂岩、粉砂质泥岩。
2.4 地质构造及地震
该处位于盆地边缘低山—低中山区,属大巴山南坡前山带,以构造剥蚀地形为主。位于中兴场鼻状背斜与马家坪向斜之间,岩层产状21∠4°。
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基本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5 水文地质条件
边坡变形体范围内地表水主要为冲沟沟水,主要为受降雨影响形成的微冲沟,冲沟坡降35~60°,宽约1~6m,调查时水量较小或为干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根据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Ⅱ类环境水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 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该变形体位于柴家河左岸边坡凸起的山脊上,后缘以坡体中部基岩陡坎为界,上游侧以新建水泥路为界,下游侧以冲沟为界,前缘直抵某高速。变形体覆盖层以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含碎石粉质黏土为主,局部为块石、碎石。据地表调查、钻探等,变形区按照地貌特征、变形程度、影响程度可分为A、B两区(图1)。
A区由下至上呈陡—缓折线型地形。中上部为居民区,房屋较多,中下部为一新建水泥路,现已被破坏,高速路内侧原有护坡为挡墙和格构锚固,现挡墙已出现明显倾倒式变形破坏。A区为强变形区。
B区由下至上呈陡—缓—陡—缓阶梯状地形。中下部为一新建水泥路,水泥路两侧裂缝发育,高速路内侧为挡墙。B区以牵引特征为主,为弱变形区。
图1 变形体整体形态特征
3.2 变形特征
3.2.1A区变形区(强变形区)
A区坡向约327°,由下至上呈陡—缓折线型地形,陡坎坡度约50°~65°,横向宽度约270m,纵向长度约245m,平面面积约5.6×104m2,体积约5.87×105m3。据现场调查访问,在高速路施工开挖前,该区雨季发生过小型表层滑塌现象,但均不危机房屋;但自施工开挖后,部分水塘水即逐渐流失,现已为干塘,且产生大量裂缝,已危机房屋安全。地表裂缝首先于2018年雨季开始产生,且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2019年雨季裂缝变形加剧,且在中后部形成多条新的裂缝。居民房屋受到严重影响,墙体及地面产生多条拉裂缝,目前可见地表裂缝长约10~30m,下错约5~10cm,走向约30°,裂缝倾向外侧;墙面多形成垂直或45°裂隙,且上宽下窄,倾向外侧。高速路挡墙出现明显变形,主要表现为挡墙顶部最大错开45cm,底部(路面)错开15cm。
该区中下部地形较陡,水泥路内侧坡体临空,加之受冲沟的影响,坡面长期遭受剥蚀,表层含碎石粉质黏土强度较低,斜坡土体受降雨地表水入渗软化,强度降低,坡体发生滑塌,导致水泥路及边坡截排水措施破坏,总体稳定性较差。根据现场调查,该区内陡缓交接部位产生了数条台阶式拉裂缝,坡面植被树木也表现出“马刀树”特征,典型发育四处小型滑塌体(图2、图3)。
图2 地面开裂
图3 挡墙破坏
3.2.2B区变形区(弱变形区)
B区坡向约323°,由下至上呈陡—缓—陡—缓阶梯状地形,陡坎坡度约50°~65°,横向宽度约170m,纵向长度约165m,平面面积约4.2×104m2,体积约1.63×105m3。该区前缘为高速路开挖人工边坡,可见基岩出露,路堑墙位于基岩上,未发生明显变形现象。该区中下部的水泥路两侧发育数条裂缝,裂缝长约15~30m,深10~30cm,宽约4~12cm,下错20~60cm,大体沿公路走向展布,以牵引特征为主。该区中后缘坡体较陡,表层土体为含碎石粉质黏土,厚度3~5m,发育有数条裂缝,裂缝长约10~25m,宽约10~20cm,下错10~20cm,走向约30°,裂缝倾向外侧。
3.3 成因及变形分析
3.3.1 堆积体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该处斜坡属切向坡,交角约55°,岩层近水平。岩性上为砂泥岩互层结构,构成整体软硬相间的岩体结构,表层岩体裂隙发育。后缘坡体较陡,局部基岩出露,近直立状,在风化卸荷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岩体产生崩塌、掉块的现象。崩塌堆积体堆积于坡体中下部,分布极为不均,厚度变化大。其中,泥岩风化成了黏土,砂岩解体形成了块碎石,后缘陡壁仍发育未完全解体的砂岩,即是较好的说明。
3.3.2 目前堆积体变形分析
目前该变形体稳定性主要受到内外因素控制,地形条件、表层堆积物是主要内因,而水、施工是诱发堆积体变形的主要外因。
(1)地形条件:该处斜坡地貌基本上呈现“缓—陡—缓”的微地貌特征,变形体后缘为砂岩陡壁,变形体范围内陡坎发育,较陡的地形坡度不利于斜坡的稳定。
(2)表层堆积物:变形体表层覆盖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含碎石粉质黏土为主,土质松软,强度较低,厚度变化较大,土体易失稳滑动。
(3)水:丰富的降雨是诱发堆积体变形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通江县降雨多集中在5月~9月,雨量充沛。根据实地调查,受汛期降雨的影响,该处边坡受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的冲刷形成陡坎。同时,雨季降水入渗,一方面造成滑体重度增加,加大下滑力;另一方面降水通过裂缝下渗至潜在滑动面使滑带土饱和软化,地下水压力增加,对上部土体产生浮托,岩土体力学性质降低,滑带土的抗滑能力大大降低,使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坡体产生滑动。
(4)施工:坡体前缘高速路及水泥路的施工开挖形成较陡的临空面,稳定性有所降低。
4 变形体稳定性评价
4.1 稳定性定性评价
该处斜坡地貌基本上呈现“缓—陡—缓”的微地貌特征,变形体后缘为砂岩陡壁,变形体范围内陡坎发育,平均坡度30°,局部可达80°,近于直立。变形体物质组成主要为含碎石粉质黏土、碎石,厚度约3.2~28.1m。
目前,A区中下部发育有4处滑塌体,裂缝、“马刀树”等推挤、鼓出变形迹象发育,变形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为强变形区,需对其稳定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B区变形主要集中在山坳部位,水泥路两侧变形较大,后缘裂缝发育。在连续暴雨的情况下,B区有发生表层滑塌的可能,稳定性较差,为弱变形区,也需对其稳定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4.2 稳定性定量评价
4.2.1 计算方法及工况
采用传递系数法,考虑天然、暴雨2种工况下对变形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计算公式选用折线型滑面推力计算公式。计算模型见图4。
图4 变形体剖面计算模型
4.2.2 计算参数的选取
通过室内试验资料,滑体(含碎石粉质黏土)的天然重度为20kN/m3,饱和重度为21kN/m3。A区天然剪切平均值:c=23.6kPa,φ=13.03°;饱和剪切平均值:c=19.03kPa,φ=12.44°。B区天然剪切平均值:c=32.6kPa,φ=4.5°;饱和剪切平均值:c=19.8kPa,φ=12.45°。
根据稳定性宏观判断,目前A区天然状况下整体基本稳定,暴雨状况下有蠕滑变形迹象,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安全系数较低;B区天然状况下整体基本稳定,暴雨状况下有发生表层滑塌的可能,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因此,分别采用暴雨工况对4条剖面进行参数反演,结合试验数据,以及现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用分级进行反演,反演稳定性系数及反演参数见表1。
表1 反演稳定性系数及反演参数
4.2.3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根据上述岩土体参数指标,对变形体的4条剖面分别按天然工况、暴雨工况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
计算结果与现场调绘定性评价结果一致。
A区:整体在天然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088~1.103,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007~1.050,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塌体在天然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054~1.077,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0.929~0.983,处于不稳定状态。
表2 变形体整体稳定性计算成果
B区:整体在天然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148,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051,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5 防治措施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该变形体存在明显变形破坏迹象,变形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需将受威胁的居民撤离危险区,对变形体前缘影响的高速路段设置危险警示标志,确保行车安全;并对该变形体进行监测,增加深层位移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A区在连续暴雨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整体滑动,直接威胁前缘高速公路及后缘房屋的安全,稳定性差。建议回填封闭裂缝,坡体适当清方减载,搬离影响区内居民,并在前缘高速公路内侧设置抗滑桩或抗滑挡墙,基础应进入中风化砂岩一定深度;同时,在已破坏水泥路内侧陡缓交界处设置抗滑桩,基础进入中风化砂岩一定深度。坡面较陡处建议采用格构锚固,并在变形体内及周围做好截排水措施。
B区变形主要集中在山坳部位,水泥路两侧变形较大,后缘裂缝发育。在连续暴雨的情况下,B区有发生表层滑塌的可能,稳定性较差。建议在已破坏水泥路内侧陡缓交界处设置抗滑桩,基础进入中风化砂岩一定深度。坡面较陡处建议采用格构锚固,并在变形体内及周围做好截排水措施。
6 结束语
(1)目前该变形体稳定性主要受到内外因素控制,地形条件、表层堆积物是主要内因,而水、施工是诱发堆积体变形的主要外因。
(2)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目前该变形体天然状况下整体基本稳定;暴雨状况下A区有蠕滑变形迹象,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安全系数较低;暴雨状况下B区有发生表层滑塌的可能,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3)根据勘察结果,结合该处工程地质条件及变形特征,针对不同分区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