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德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着力点探析
2022-11-09鄂甜梁燕
鄂甜 梁燕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国家“十四五”时期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重大战略。而数字化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必须把数字化转型作为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1]。而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单元,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既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抢抓数字化战略机遇的关键任务。
2015年以来,德国职业教育为应对数字化工作世界的挑战,提出了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职业教育4.0战略,构建了与数字化工作世界灵活适应的专业教学体系。本文通过梳理德国职业教育适应性调整的关键举措,提炼其经验模式,以期为我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参考。
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背景与目标
(一)数字化对职业教育的现实挑战: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
数字化对各个行业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应用程序渗入到工作世界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流程发生了颠覆性改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工作任务也发生相应变革:他们必须能操作数字化工具完成任务,能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生产设施,以及可以在数字媒体合作平台与其他同事共同协作。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与方式也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在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中适应性强的技术技能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技术、工作与社会等方面挑战,能够适应现在与未来、适应技术与工作、适应职业与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使其能够与工作世界更好地联通,更好地服务现代化经济建设,使学习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重点应体现“两个适应”。
一是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培养与经济发展和动态变化的工作世界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之间是相互适应匹配的关系,鉴于数字化背景下产业体系中员工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资格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职业教育必须尽快做出适应性调整,尽可能弥合或缩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代沟,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间的适应性。
二是提升职业教育与学习者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培养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职业教育不同于企业培训,除了要培养能够应对未来经济产业发展变化的劳动者以外,还必须具备教育功能,满足学习者的终身可持续发展需求,培养其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能够反思并积极应对当前及未来的社会问题。此外,职业教育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办适合的教育”的宗旨,构建更具有适切性、可灵活选择的人才培养方案[2]。
(三)职业教育适应性调整的核心内容: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式调整
专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单元,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数字化调整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内容。建立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机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式,培养与数字化工作世界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德国职业教育适应性调整的三个着力点
德国职业教育通过调整“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三个重点领域,使其具备灵活应对不断变化工作世界挑战的能力,为培养数字化背景下适应性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培养规格的适应性调整:敏捷提出四个标准化职业规格
德国职业教育对教育培训规格目标有着严格的要求,即教育职业规格(Berufsbild positionen,BBP),它是对学习者整体的、综合的、最低的资格要求。职业规格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特定职业的职业规格,另一类是跨职业领域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关键资格要求,被称作标准化职业规格[3]。
标准化职业规格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是联邦政府“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意志体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标准化职业规格是所有教育职业的学习者在整个教育培训期间应获得知识技能的最低标准,必须纳入到每一个教育职业的职业教育条例及教育教学过程中”[4]。标准化职业规格在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中被赋予最高优先级,要求融入到结业考试中对学习者进行考核评价[5]。工业4.0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提出“修订标准化职业规格,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综合传授”。2020年4月,联邦教育研究部(BMBF)、联邦经济事务和能源部(BMWi),行业协会、雇主协会、总工会、联邦职教研究所(BIBB)以及联邦各州代表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四个标准化职业规格[6]。新的标准化职业规格聚焦以下四方面核心资格要素。
一是提出“数字化”要素,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专业技术人员。数字化是企业未来的出路,而数据则是未来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工作对象。德国首次将“数字化工作世界”列入标准化职业规格中,作为对各教育职业学习者统一的培养规格要求。具体包括处理数字媒体和数据信息、数据安全和数据保护、获取和检查信息,以及数字通信协作、虚拟空间中沟通和社交的能力等。
二是强调“可持续”要素,确保未来技术人员能够以“可持续方式”开展职业行动。自1998年以来,“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标准化职业规格独立纳入到各教育职业的职业教育条例中。但是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提出,“在工作过程中考虑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因素并开展可持续的行动”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对所有教育职业的最低要求[7]。新修订的职业规格中将“环境保护”条目更名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并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补充了“可持续行动”相关内容,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远见地完成职业行动”,不仅要关注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应对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不仅要独立完成工作过程,还能够对自身的工作流程进行反思并提出可持续改进优化的替代方案[8]。
三是强化“法律”要素,旨在培养学习者自信的人格。原来的两个标准化职业规格“教育企业的组织”和“职业培训、劳动和集体谈判法”被合并成为一个新的标准化职业规格“教育企业的组织、职业培训以及劳动和集体谈判法”。它要求学习者“了解教育企业的基本工作和业务流程、培训合同计划,学会核算自己的工资,知晓未来继续学习和职业晋升发展的机会等”,旨在引导学习者认知工作场所中应履行的个人权利和责任,为促进社会民主与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四是突出“安全”要素,旨在培养身心健康的劳动者。在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所中,事故预防和身心健康变得更加重要。新的标准化职业规格“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倡导尽可能早地开始安全健康教育,具体要求包括“能够测试和评估工作中的危害”“意识到工作中和上班途中的危害”“了解在搬运材料、工具和机器时应采取哪些措施”“考虑人体工程学工作以及如何优化工作”“知晓一些重要的急救常识”等[9]。
(二)课程结构的适应性调整:灵活引入附加与选修资格模块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职业教育必须塑造灵活的专业课程结构。1969年以来,德国联邦认可的教育职业总数已从约430个减少到目前的327个[10]。数量消减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职业增加了“内部分化”,差异由“职业外部”转向“职业内部”[11]。特别是2018年以来,为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化工作世界的能力要求,进一步增加教育职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选择更加敏捷开放的选修资格(WQ)和附加资格(ZQ)模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数量分析也可发现,五年来仅增加了一个新的教育职业“电子商务职员”[12]。而选择WQ和ZQ的教育职业数量却明显增加。WQ和ZQ具体区别见表1。
表1 WQ与ZQ的比较
实践表明,这种模块化专业课程结构可以针对工作世界的数字化变化快速制定并敏捷实施,以适应技术变更引发的资格需求变化,使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自适应能力,并为数字化影响下的教育职业提供必要的现代化动力。
(三)教学方式的适应性调整:数字资源平台与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数字媒体的资源平台建设。自2012年以来,德国联邦政府已投入资金超过1.5亿欧元,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平台(Digitale Nationale Bildungsplattform)[15]、开发大规模的“开放教育资源”(OER)、建立数字化的跨企业培训中心与能力中心等。在教育培训实践层面,播客、学习社群等学习资源数量日益增多,游戏、模拟、AR/VR技术等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频繁。数字媒体成为一种综合的学习和工作工具,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是加强教师数字媒体的运用能力。在数字化逐渐渗透与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数据安全与处理等数字媒体能力已经成为除阅读、写作和计算之外的第四项关键能力[16],也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教师掌握并运用数字媒体开展教学是培养学习者数字媒体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职业教育的数字媒体”项目,被列为职业教育4.0的三大重点项目之一,项目重点加强教师数字媒体教学能力,如开发师资培训课程和资格认证等。
三是引导教师角色转型。数字化转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从过去知识技能“传授者”,转型成为“榜样学习者”与“学生促进者”。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快速迭代使教师的知识优势逐渐消融,比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知识、技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教师必须进行角色重塑,与学生一起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与学生相比,教师获得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优势在于拥有更丰富的学习经验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榜样和模范。另一方面,数字化背景下,必须增强学生对职业工作变化的适应能力,提升独立学习新技术的学习能力[17]。因此,学生自我组织独立完成项目的学习越来越重要,教师必须尽可能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活动,并从过去教育过程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与促进者,积极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承担责任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国职业教育适应性调整的策略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在“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三个重点领域的适应性调整可归纳为四种策略模式。
(一)前瞻模式:开展职业监测与预测作为适应性调整依据
坚持开展职业监测与预测,使教育职业始终保持前瞻性是德国职业教育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并增强适应性的关键举措。职业监测与预测,也被列为职业教育4.0的三大重点项目之一。德国开展职业监测与预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多维度开展职业监测与预测,各项目研究各有侧重。BIBB与联邦就业局(IAB)联合开展的QuBe资格和职业预测项目,侧重于在宏观经济层面监测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能力的变化。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BMAS)开展的专业技术人员监测(Fachkräftemonitoring)项目侧重于在国家宏观层面预测德国熟练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重点预测未来5~20年可能出现的新就业与失业的领域。职业教育4.0倡议中的“职业监测”项目,研究范围相对中观,项目筛选了数字化影响较大的14个教育职业,监测其职业资格的变化,目标是为改革调整教育职业做好准备。
二是多主体开展职业监测与预测。除上述联邦机构外,各州政府也着力监测各自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资格,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将其作为应对未来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此外,很多行业协会、基金会也组织开展各行业领域内的调查研究[18]。多方主体参与的技能人才监测与预测项目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前瞻性,使其适应并满足行业企业资格需求。
三是贴近实践一线。德国强调贴近生产与服务一线开展职业监测与预测,认为只有针对工作场所生产一线调研资格需求,调研结果才能用于未来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如同样强调“数据处理”能力,在农业生产领域要求农业技术人员能够提供并应用数据信息采取职业行动,而金属制造行业则重点要求技术人员能够读取并解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19]。因此,贴近实践一线针对具体职业开展资格监测已成为制定或修订教育条例的重要基础。
(二)开放模式:以中立开放的方式制定职业教育条例内容
德国此轮改革内容设计遵循“中立开放”策略,即以中立和开放方式制定培养规格标准与课程内容,使职业教育条例保持较强的适应性与通用性。
一是规格目标的开放设计,为数字程度差异化的企业统一在国家条例框架内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了可能性[20]。职业规格代表各企业能够实施教育培训内容的“最大公约数”。各教育企业可依据自身业务发展方向与现有条件,对职业规格进行深化与扩展。开放的规格目标为德国所有大中小型企业的现代化升级改造创造了机会。
二是课程内容的开放设计,为快速迭代的新技术提供了回旋余地。职业教育条例采取技术开放的制定策略,即对特定的技术、设备或工艺等学习内容不做过于细致的要求,而是明确技术任务或功能。开放的课程内容赋予了培训法规较强的技术适应性,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与新工艺。
三是教学方式的开放设计,为教师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提供条件。职业教育条例仅表述最终的目标成果形式,只规定教育培训框架内容和基准时间,而不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其现有条件与教学经验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三)敏捷模式:实现教育培训内容的部分修正与快速增补
“开放模式”设计教育条例的适应性仍是有限度的,当现有教育条例中规格框架不能全部覆盖当前劳动力市场新的资格需求时,就必须对现有教育职业进行更新调整。2012年以来,德国共修订了129项职业教育条例,使之不断适应动态变化的经济、技术和社会要求[21]。德国政府一般不倡导完全重塑或创建新的教育职业,而是建议实行敏捷治理,即在现有教育职业的基础上,针对“新的资格要求”,对职业教育条例内容做适应性地增补。既保持条例法规框架的稳定性,又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技术与资格要求变化快速做出反应[22]。
一是内容增补。在原有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融入数字化转型内容。例如,对金属与电子专业大类领域内所有教育职业进行了统一修正,全部纳入一个新的职业规格“工作的数字化、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同时快速更新另外两个职业规格内容。
二是结构敏捷。面向劳动力市场新的资格要求,敏捷增设课程模块ZQ和WQ,使其能够随未来技术变化动态灵活调整,为新技术与新资格要求提供拓展空间。例如,2018年针对新的数字化资格要求,为所有金属与电子专业大类领域的教育职业中增设了7个ZQ,化学技术员职业中增设了1个WQ。通过增设这些模块课程,使专业课程体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职业资格要求,也为差异化企业适应数字化变化、提升学习者数字素养提供了最敏捷的路径。
三是程序敏捷。新一轮专业教学的适应性调整,简化了职业教育条例的更新程序,缩短更新周期至6个月[23]。调整后的教育条例与课程内容在经过联邦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核后,可以迅速实施,修订进程显著加速。
(四)共识模式:适应性调整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并达成共识
专业建设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职业教育条例是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运转的关键依据。职业教育条例的设计修订,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经济、社会等多元价值目标,并在法律框架约束下与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实施。联邦与各州教育主管机构、雇主与雇员代表等共同商定职业教育条例的修订与调整方案。企业雇主和雇员以生产实践一线的视角在修订过程中提供极为关键的意见,确保教育培训目标和考试要求等内容制定得“切合实际”,提高职业教育条例实施的认可度与可操作性。各州政府对职业教育条例内容只能提供咨询建议。
四、对我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启示
(一)重塑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
调整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适应性调整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首先,专业教学标准必须兼具规范性和开放性。德国职业教育条例规范了当前职业领域对专业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要求。但只强调规范化、标准化的内容设计很难适应数字化的更新变化。因此,德国构建一个开放式的专业课程内容,为新出现及尚未显现的技术资格要求保留拓展空间。借鉴德国经验,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适应性调整,应在规范最低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开放性,对特定的技术、设备或工艺等学习内容不做过于细致的要求,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手段方法等也不做具体的强调。
其次,专业教学标准必须兼具前瞻性与敏捷性。我国应建立常态化的职业与资格监测与预测机制,密切监控职业与能力资格的发展,快速识别行业和地区的技能缺口,以便能够在早期阶段进行适应性调整。依据职业与资格监测与预测结果,敏捷开发模块化课程,使专业教学标准能够敏捷适应与应对未来技术与资格要求的变化。
再次,专业教学标准的调整须坚持“合作共识”原则。专业教学标准的适应性调整,是社会设计的产物,也是社会各方协商一致并实现的过程,必须积极调动行业、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修订更新,以达到广泛的认可度。
(二)完善核心素养标准,明确最低课程思政要素框架
职业教育标准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德国职业教育的标准化职业规格是对所有教育职业开展现代化教育培训的底线要求。标准化职业规格中融入了关系到国家民族当前与未来发展的“数字化”“可持续发展”要素,同时也涵盖了关系学习者形成独立人格、社会公民责任意识的“法律”“安全”要素。职业规格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设定了重要的规格目标。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应针对数字化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需求,尽快修订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融入“数字化”“可持续”“法律”“安全”等关键要素,作为跨专业领域的共同核心能力素养要求。此外,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但是关于课程思政的内容结构与要素,还没有规范的顶层设计与框架要求。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应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框架内容与规格目标进行具象及细化,明确提出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强制落实的核心思政要素。
(三)设计灵活模块课程,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适应性
针对新技术带来的资格需求,德国职业教育迅速制定WQ和ZQ等灵活的专业课程模块。为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也应进行模块化和可扩展设计,即将专业课程结构划分成标准平台课程“1”和灵活扩展平台模块“X”,标准平台课程“1”是各地区各院校必须且可实施课程的“最大公约数”。超出此范畴的学习内容可纳入到灵活扩展平台模块“X”课程中。灵活扩展平台模块“X”课程又可细分为“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两种类型。“纵向深化”的“X”课程旨在增强专业课程结构的技术适应性,“横向拓展”的“X”课程旨在保证专业学习者未来的职业适应性。
(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教师重塑角色提升媒体素养
第一,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数字媒体素养。为强化教师的数字媒体素养,应积极组织数字媒体相关主题的网络培训课程与研讨会,开发继续教育与资格认证证书,引导教师使用混合学习等现代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始终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工艺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第二,重塑教师角色定位。数字化背景下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义,必须从过去传授知识技能的角色,重塑成“榜样学习者”与“学生促进者”。教师尽可能设计行动导向教学任务,引导学习者自我组织和独立完成任务,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背后的支持者与促进者。
第三,完善数字教学平台与资源建设。2022年3月,我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启动。未来职业教育应围绕三方面功能建设好这个平台:面向职业教育教师,开发数字化、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方案与素材库,引导与帮助教师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同时也减轻教师在开发设计数字化资源方面的压力;面向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便捷易懂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匹配的系统化、高质量数字化课程,并设计相应的考核与认证内容;面向一线劳动者,提供优质继续教育资源,满足全民终身技能学习需求,提升全民的数字技能素养与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