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观意识对提高声乐技巧的重要性

2022-11-09刘思

剧影月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演唱者吸气支点

■刘思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在自然界中长期发展而得来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人脑做出的肌能反应。意识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可将其分为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其中主观意识可简单概括为人的认知与感觉。主观意识对声乐技巧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着人的发声状态,同样发声状态也会反作用于主观意识,在声乐的学习中二者相辅相成。人的主观意识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的过程,又或者说演唱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意识的过程。声乐学习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无意识的歌唱,第二个是有意识的歌唱,第三个是再次回到无意识的歌唱。第一个无意识歌唱阶段是声乐入门前的歌唱,思维意识中没有携带任何声乐技巧理论知识,仅凭借自己的声音条件与乐感而进行演唱,如果在这个阶段长时间高频率的歌唱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嗓音问题。因此想在声乐之路走的直走的久,一定要经过科学的训练,将意识注入声乐学习之中。第二个有意识的歌唱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难度过的阶段,学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克服的问题均汇聚于此阶段。由于声乐学科的抽象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借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通过意识不断去调整各个发声器官才可得以进步。第三阶段是回到无意识阶段,经过学者反复的练习,正确的演唱技巧存于下意识中并形成肌肉记忆,这是演唱的高级阶段但往往也很少有人能真正走入此阶段。

一、主观意识在呼吸训练中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源泉,气息控制的稳定为歌唱中的咬字、共鸣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呼吸器官主要有肺、口鼻、横膈膜以及各个呼吸肌肉群等。人在吸气时,空气经过人的呼吸器官入至人的左右肺泡之中,肋间内肌用力向外推,肺泡扩张;呼气时,肋间外肌向内推,肺泡收缩。气息呼出与吸入的多少、深浅与快慢均由呼吸肌肉群控制。其中最易于把控和感觉到的是横膈膜,其位于肺部下面,是由肌肉和腱组成的有弹性的膜,并将胸腔与腹腔隔开。横膈膜是增加胸腔容积上下径的重要肌肉的一部分,学者在歌唱时需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思维意识去对横膈膜加以把控。意识水平的高低对学者气息的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的“气沉丹田”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意思,人的气息永远无法下沉至丹田。人体吸入的空气进入肺部,下沉的最大限度为肺部的底端。那为什么“气沉丹田”这一词却广为流传?这正是想要给演唱者一种正确歌唱意识,即尽可能把气息沉下去。

自然呼吸与歌唱呼吸截然不同。自然呼吸属于无意识呼吸,吸气与呼气时间基本相同。并会因人的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如休息睡觉时、兴奋紧张时、运动劳累时都会有不同的呼吸状态。而歌唱的呼吸是有意识呼吸,呼气时间大于吸气时间。歌唱的呼吸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和训练如何控制与运用。如在演唱过程中,每唱完一句,都要主动将剩余气息呼出,生理物理规律提到“体内不会无气”,因此,此时新的气息将自然而然的进入人的身体,这一动作一定是自动完成的,演唱者仅需轻微快速的用肋间内肌扩张肺部给新的空气留出空间即可。切忌唱完一句后留着前一句的余气便急于吸下一口气并吸的很满,这样的呼吸方式不仅使气息堵在胸口更会导致肌肉僵持、气息不稳出现气短破音等问题。另外,在自然呼吸时,呼气时是呼气肌肉群在运作,吸气时是吸气肌肉群在运作。歌唱中的呼吸,吸气是吸气肌肉群在运作,但呼气时(即发声时)依然是吸气肌肉群在运作。演唱中需时刻保持这种呼吸意识,不仅可以避免漏气现象并且可以提升音质、增加气息的稳定性。

歌唱中的吸气要求可分为以下三点:吸得深、呼吸肌肉群放松、速度快。其中,吸得深与呼吸肌肉的放松是歌唱的共性,而呼吸速度因作品而异。对于气息较浅者,可寻找闻花香时气息流入身体从而使腰腹部自然扩张的感觉,没有多余的动作并使歌唱气息畅通;对于呼吸速度跟不上者,可试着寻找惊讶的状态去提升呼吸肌肉的灵活性进而提升呼吸的速度;对于那些演唱中呼吸肌肉紧张导致演唱僵硬的学者,可进行叹气式吸气的练习,应先叹气后吸气,吸气时要想着叹气的感觉,从哪里叹就吸到哪。这三种练习都需要依赖于人的思维意识,需要反复练习不断加深印象。

二、运用主观意识建立歌唱支点

古希腊阿基米德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找对支点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这种杠杆原理也鲜明的体现于声乐之中。每个人的歌唱器官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歌唱支点各不相同。选对适合自己的支点,可以大幅度提升学者的演唱能力:可以保持歌唱时的身体平衡、稳定歌唱气息的状态、使声音更加明亮圆润并防止喉部跟着咬字乱动、身体肌肉乱用力等。但是歌唱的支点是什么呢?它如同声乐这门学科般抽象,看不见摸不到,是经过不断训练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意识,即想象中的歌唱支点。支点的位置多种多样,有前中上支点(锁骨与胸骨之间)、前中下支点(小腹)、后中上支点(颈椎下部后脖根处)、后中下支点(后腰)、下支点(脚后跟处)等,每一种支点在发声练习中都具有不同的作用。运用前中上支点,想象自己的嘴巴在身体正中央的锁骨与胸骨之间,歌唱时在这里发声、咬字、吐字,诱导学者在歌唱中顺其自然的将喉部向下并保持稳定,同时解放口腔肌肉与喉部肌肉的多余力量,使声音变得稳定且灵活。运用前中下支点,想象自己的歌唱支点汇聚于腹部,可以使学者自然的找到深呼吸的状态。运用后中上支点,即想象歌唱支点位于后脖根处,这种唱法对“吸着唱”有一定的帮助,要求学者将喉咙始终保持于吸开的状态、使全身的歌唱通道畅通无阻、咬字咬于后脖根处,嘴巴动作要小,切忌粘软腭。可减少漏气现象、提升歌唱咬字的清晰度与灵活性并保持音色的统一。这一系列找支点解决歌唱问题的方法均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学者需运用自身想象来调节支点所在处从而对各个歌唱器官加以控制。

三、主观意识在演唱中的二度创作

歌唱表演的行为有两个创作的过程:第一个创作过程是作词家与作曲家合作谱写的歌曲谱,被称为“一度创作”;第二个创作过程是演唱者将谱面上的音符与文字转变为有声、有情的歌唱行为,被称为“二度创作”。作词家使用最能体现自己心境的语言呈现一首作品的内容,作曲家则使用音高、节奏与音乐符号给予了表达作品内容的形式,而演唱者在尊重词曲作家所想抒发情感的前提之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赋予作品灵魂。人的思维意识对人的行为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样的歌词、曲调,由不同的人演唱都会各具特色,即自己在面对词曲作家所设置的情感背景时的心理状态与行为选择。

二度创作要求演唱者在熟练掌握作品曲调、唱词、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剧情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音乐分析进而有意识的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至演唱之中,运用艺术处理的方法将作品的内容表达的淋漓尽致。艺术处理对一首作品演唱的完整度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可分为歌唱速度、歌唱力度、歌唱音色、歌唱语气四种,不同的情境氛围之中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速度方面:宁静、忧郁的氛围之中,速度是平和缓慢的。在紧张、欢快的环境之中,歌唱速度较快。在力度方面:描写强烈的情感、高大的形象时一般采用较强的力度,形容细腻的感情、神秘的意境时采用较弱的力度。在歌唱音色方面:有虚中含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沙哑之声等。在歌唱语气方面:表达爱恋之情会采用妩媚、温柔的语气,表达对某事不满意会使用生硬冷淡的语气等等。在日常练习中要有意识加强对作品处理的训练,灵活使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去提升对作品“二度创作”的高度。

另外,在演唱中应有意识的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感性是指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时所流露出的情感特性,理性是指对歌唱技巧与作品中唱词、节奏旋律等的把握。如果演唱者过于感性,会出现忘词、与伴奏脱节、歌唱无气等等状况;如果演唱者过于理性便又会丢失词曲作家给予作品的情感,导致整个演唱平淡无味。应在意识的作用下将二者保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之中,既有扎实的歌唱技巧作基础又有动人的情感流露,方才为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

四、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去克服歌唱中的心理障碍

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会有多种心理障碍影响着声乐的进步,应该用较强的思维意识去清除这些心理障碍。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动机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因此,首先应该去提高自己对歌唱技巧知识的掌握,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逐渐将头脑中的盲目害怕转化为科学的声乐知识;其次不要因他人的言论或自己还未能达到的高度去给自己施加压力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应使自己保持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去歌唱;最后应建立自信心,与性格开朗、热情善良的朋友共同探讨声乐知识,并主动要求对方给予自己演唱的一些客观评价,从而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演唱水平,对自我评价进行调整,提升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去削弱面对他人评论的恐惧感。理论知识是学习声乐的基础,在意识的作用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去提升自身的各个歌唱肌能,有了过硬的本领,各种心理障碍自会逐渐消失。

不敢出声:这种情况常常发生于初学阶段,感觉自己的声音难听不敢把声音放出来,每次唱歌都害怕、紧张,很难静下心全心全意投入进学习中。这样不仅会严重降低学习效率,更会因紧张导致不该用力的肌肉也异常紧张。心理上的放松是肌肉放松的基础,如果长期紧着唱会使之成为习惯,成为以后声乐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首先,应该多去了解一些著名歌唱家、或者身边成功教师的生平经历,声乐并不是一张口就会唱出余音绕梁的感觉,从无到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妙音是要经过无数次的量变到质变而形成的。其次,要提升学者的学习兴趣,多聆听好的声乐作品、多阅读声乐理论书籍。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歌唱家,将其作为榜样、作为奋斗的目标,去感受每一次离目标更进一步的乐趣。最后,多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想象力去克服这种心理,切忌逃避问题,坚持采取针锋相对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经过长期的学习与训练去减少这种恐惧,有意识的将“怕”转变为“敢”。

恐高:恐高心理属于声乐学者的常见心理障碍,许多学者不论在练声中还是作品演唱中,一遇到高音就会害怕,久而久之这种心理会变为遇到高音的条件反射,为日后的高音训练增加障碍。恐惧实则是无知的表现,没有科学的意识去操控歌唱的各个器官。应该多去学习科学的演唱技巧,丰富理论知识。在唱高音前不要有会不会破音、会不会偏低、会不会被别人听到的想法,这只会增加对高音的恐惧感。另外,应该有意识的与音高产生一个对抗的力,即音高越高,越需要去寻找向下的力,感觉气息越深。反复练习,去扭转面对高音思维意识,将每次唱高音前的无知恐惧有意识的去转化为如何将科学的方法运用至实践中。

怯场:怯场是指演唱者登台时害怕紧张而形成的一种心理障碍,是所有学者都需要闯的一关。怯场的表现种类繁多,有呼吸急促、嗓子干涩、心跳加速、身体紧张僵硬、声音颤抖、跑掉忘词等现象。怯场严重者,在舞台上的表演会大大折扣并在心中留下阴影。演唱者在登台演唱时应有意识的去克制自己的思维意识,不考虑歌唱中出现问题怎么办、歌曲难点唱不好怎么办、台下观众如何评论你的演唱等。可尝试用意识去转换台下观众的身份:其一,可以将台下观众当作自己的倾诉倾诉对象,去想象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所演唱角色的性格特征,将自己置身于其中,自然地对台下观众去抒发情感。其二,将台下观众转化为南瓜,即“南瓜置换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多数怯场者,面对不会反馈、没有看法的南瓜,演唱者会更加轻松自在。最后,演唱者应该有意识的去考虑台上环境与自己平时练歌的环境有何不同,一般舞台会有吸音效果,用同样的力度歌唱台上总会感觉音量过小,此时演唱者只需有意识的去找平时在台下练歌的感觉即可,切忌为寻求大的音量使用蛮力歌唱,否则会导致不停地漏气、多余肌肉乱用力等问题。

演唱是由身体的各个器官参与并相互配合而完成的,理想的声音需要经过演唱者长期的主观意识积极对各个歌唱器官加以调控而形成。在声乐学习中,主观意识不仅要为声乐的学习与演唱提供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去调控各个歌唱器官,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对于声乐教师来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声乐演唱技巧,更多的精力应放于如何开发与提升学生主观意识,从而更好的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智力并形成优良的品德。

猜你喜欢

演唱者吸气支点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很生气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晨起关键5分钟,健康轻松一整天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十大武学秘籍教学速成
没事多练壮腰功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