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CK理论对幼儿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2-11-09黄容

剧影月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乐理弹奏钢琴

■黄容

(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学前教育人才艺术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由于在入学时不需要有艺术考核,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钢琴基础,而且对于基本乐理知识掌握也少。入校后,音乐系列课程又采用细化分类授课,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片面、零散,学而不会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钢琴基础课程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音乐技能,基于PCK理论的内容构成,本文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从课程内容的选取、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PCK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舒尔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目前,普遍学者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指“教师将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形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笔者基于PCK 理论的知识线、素养线、策略线、兴趣线和评价线五条主线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笔者认为,PCK 意味着将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形式将其转化为被不同兴趣、不同基础学生所能理解的知识,是综合学科内容、教学教法、学生知识通过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知识。这种知识通过采用案例、比较、解释等较为易懂的表征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能帮助教师感知学生对某一主题所产生的容易疑惑或困难的原因,针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和困顿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对某个知识点以什么样的方式构成表达形式,使其能够适配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理解该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学科知识:学科中核心、基本知识,含呈现出的思想、方法等。学生知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认清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哪些知识容易理解,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常见的错误与辨析错误的策略。教学法知识:为达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基础采取的教学策略。PCK 理论由教材、教师与学生交互而成,足于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形态,实现知识的建构,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二、PCK理论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当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都将音乐基础、钢琴、声乐等进行细化分类授课,而且仍采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如在音乐基础课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调式调性的知识,理论上可以理解大小调式,但经常不会进行调式分析。又或者在讲解音程时给学生介绍单音程与复合音程、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但这些乐理知识在学生日后工作中根本用不到,这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既不能做到真正的“产教研”融合,也忽略了对学生PCK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知识结构片面、零散,学而不会用,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向而驰。基于上述原因,同时考虑到钢琴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本身就包含基本乐理,在钢琴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边弹边唱,也涉及到视唱。所以,教学改革中可以将乐理视唱与钢琴课进行整合,以钢琴基本技能作为教学主线,以乐理视唱作为教学辅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通。如在讲到断奏时,可以把五线谱、谱号、音名、唱名与音组,以及音符、休止符的部分乐理知识渗透式地进行整合,真正做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钢琴教学也应开启“互联网+”教学新模式,打破课堂教学限制,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前、课上、课后相互贯穿融通式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发布到线上学习通平台上,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课后将学生需要完成的钢琴弹奏曲目录制成示范视频发到学习通平台上供学生参考学习,同时将本堂课涉及到的乐理知识点以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线上作业进行巩固练习,教师通过在线批阅作业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还可以利用在线视频开放课或者网络平台录制资源共享课让学生在课下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主学习和复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更加科学、系统、完善,更具层次,实现教学互补。

(三)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获得的实践形态的知识,同时也是一种能指导教师实践、教师决策、教育行为的知识。它是在实践中构建的(in practice),又是关于实践的(on practice),还是指向实践的(for practice)。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课堂上更多的是讲解钢琴弹奏的基础知识或者让学生了解如何去弹奏当堂课上的钢琴曲目。这种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法大多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本生钢琴学习热情就不高,遇到弹奏难度大一点的曲目时,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练琴,没办法按时完成作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抵触或者被动的学习状态,造成无形的学习压力,从而把钢琴课看作是一种学习负担。那么,在日常的钢琴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呢?我们将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灵活运用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改革,首先,将以往的“以技能为中心”向提高内心听觉,注重音乐感受与弹奏表达有机结合进行转变。我们在钢琴课程中融合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理念。在钢琴起步教学时,采用体态律动活动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表现节奏、节拍、音高等音乐元素。如大多数学生在弹奏时都容易节拍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体态律动基本拍训练,让学生跟着音乐走步、拍手、拍腿或者进行传球、接龙动作表演等,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身体感知和表现稳定的基本拍,生成基本拍的概念,从而在钢琴弹奏时能够避免忽快忽慢的弹奏情况。其次,在课堂中可以举行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选择音乐素材和弹奏曲目进行钢琴比赛,通过教师评分和小组间互相评分综合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加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知识教育通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

因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也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大力开发和拓展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如在钢琴弹奏曲目中可以加入一些红色歌曲《红星闪闪》、民族歌曲《沂蒙山小调》等,这些曲目不仅弹奏难度适中,而且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文化认同感。除此之外,前面提到的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钢琴比赛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自主探究的精神,分体现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最后,钢琴作为一项技能课,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点点滴滴的坚持,通过长期不断加强练习才能学有所成。钢琴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体现。

(五)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教师不仅要考核学生对于钢琴基础课程性内容的掌握程度,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综合评价。其次,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促进发展,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理论测验与实践测验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考评。最终考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勤占10%,平时表现占40%(课堂表现占10%,平时作业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好的学习经验,通过学习他人学习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获得学科教学知识(PCK)。

总之,掌握基本的钢琴弹奏知识与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立足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优化传统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的不足,改革创新课堂,培养符合新时代育人发展要求的综合型、应用型的幼师人才。在PCK 理论支持下,开展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更新教师钢琴基础教学知识架构,提高教学成效与师资力量,探究音乐学科知识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在逻辑联系,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钢琴课堂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在提升自身知识的同时,以学生知识理解为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乐理弹奏钢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乐理教材编写出版研究
野蔷薇倚着桥栏开了
动人心弦
浅谈如何具有歌唱性弹奏钢琴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