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舞台技术运用对舞剧创作的影响

2022-11-09赵倩刘一霖

剧影月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舞剧观者舞台

■赵倩 刘一霖

(赵倩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舞蹈系系主任;刘一霖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学生)

舞台艺术与舞剧艺术创作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而舞台技术的创新则是舞剧创作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舞台技术运用对舞剧创作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新时代下,舞剧艺术在不断创新与发展,运用舞台技术帮助舞剧创作则成了编者创新的新思路之一。

一、舞台技术广泛应用有利于衍生出新的编创思路

在科技快速更新迭代的大环境下,大众看世界的方式在不断变更,随之所带来的是对艺术作品有更多感官、感知等方面的期待。更多先锋艺术家通过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在继续挖掘本体表达的同时,也把目光聚焦在了新的突破与想象,大胆尝试用现代科技来辅助完成自己的创作。多样化形式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形态的多元发展,打破了局限,使其呈现出融合、交叉的新趋势。就舞蹈而言,与一些新科学技术的跨界融合,使得本来基于肢体表现性的舞蹈艺术可以凭借其他手段的更新进步而呈现出肢体表达的新样式。如动作捕捉技术、数字追踪、舞蹈动作数字化的过程中被重组、分解,单一的身体形态被重组为多种样式呈现在观者面前,使得编创的创新大门被推开。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依凭镜头与画面剪辑提供了视觉上的连续性,这种视觉体验在“盒子”一样的舞台上是很难实现的。传统舞台艺术的时空转换和人物上下场等所有的舞台调度,涉及人、物等各种质料媒介的“运动”,包括幕布开合、景别转换、灯光切换、人与物的位移等均是在真实有限的舞台物理空间上展开的。场次、景别、灯光、人物的切换与位移,具体的物理做功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过程性行为必然带来视觉经验上的非连贯性,自然而然地成为传统舞台艺术的“休止符〞,而由此展开的戏剧文学也将这种“中断”或转折”赋予了结构上的意义,其中隐含着约定俗成的情节发展的秩序和没辑,形成一整套舞台戏剧讲故事的模式逻辑和结构。”以舞剧《只此青绿》为例,其舞蹈创作遵循了视觉艺术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立场来构思,在延续两编导个人风格极强的情况下创新舞台科技手段,大胆将大型机械装置投入舞剧中,利用新舞台技术在台上突破与尝试,使其视觉体验感变强。当然,舞台技术带给舞蹈的远不止这些。“当代舞台艺术通过各种舞台装置所体现出来的应用形式,其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主要包括剧场的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等。”近些年来舞剧中频繁出现的纱幕算得上引领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熟知的《李白》《孔子》《朱鹮》等一系列与现代科技融合较密切的舞剧中都不难觉察出其对舞台技术的依赖。

舞剧《沙湾往事》为例,舞台技术带给舞蹈编创带来不少闪光点。舞台被分割成各式各样的空间,改变了舞剧中所需要的不同时空、手绘的大型布景的运用具有立体效果和深邃感。高高悬挂的隔板给观众建构出多维的空间区隔和视觉观感。尽管舞者舞动的肢体有走向数字代码的趋势、运动轨迹被情感化、视觉化,但动作输出的本质仍不变。就整体视觉而言,舞蹈与投影、机械、纱幕等其他舞台技术在连续不断地接触中,碰撞出新火花。实现舞剧艺术更大的创作自由。

就舞剧艺术而言,时空上的假定性强调创作主体的审美能动性。而舞台技术的运用使其在时空层面被更大限度地挖掘,并通过舞台意象呈现编创者思路与舞剧情感。将舞台技术不断创新并运用在舞剧编创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而观者的直观感受在呈现的形态中被放大,使得视觉化、影像化更牢固地出现在观者内心。而编创者也在观众的反馈中迸发新的创新思路。

二、舞台技术完善有利于丰富舞剧结构

舞蹈结构是舞蹈创作的中心,舞台技术的完善与渲染能够极大地实现编剧想象力使舞剧更有生命力,舞剧结构更饱满,丰富,有力量。“舞剧是以无声的肢体语言作为表现媒介的舞台剧形式。当这个艺术形式没有台词语言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舞剧结构的作用,也就是说需要把结构作为一种表达和交流的语言,传递出这部舞剧的人物情感、主题思想和创作者意图。‘结构应是语言,更是形象塑造的语言。’结构不仅对后续的舞蹈动作起指导作用,而且从创作构思初期,就成为创作者的表达语言。”

随着舞台技术的不断创新,舞剧艺术的自由表现力也随之提升。先前的舞剧艺术受舞台时间空间叙事的局限,部分舞者的表现力会因此受到影响,难以更好地展现舞台生动性的表演,但凭借舞者的肢体动作去传递剧情穿透力不强,如舞剧《红高粱》中向观者展现的:在花轿上新娘颠簸的场景,其实并无真的花轿,而是舞者以身体的左右大幅度摆动,再加上细节的表情处理,让舞者肢体语言去传达编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虽直观但不够深刻。在新时代视角下去回看,就显得舞剧结构略显单薄。但在舞剧《绝对考验》中,张露萍与丈夫在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的漩涡旋中不断追逐,用一系列舞蹈语言去传递在革命时期共产党革命人的红色精神,并通过灯光的层次多变、舞美设置中用钢架搭起九米高台,冰屏的组合投影,使其有历史维度的通透感。编曲中也加入了许多环境拟声和采样,以舞台技术丰富舞剧结构,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技术、舞台技术、打光技术、摄影艺术等融入到舞剧表演中,将为舞剧艺术带来更大的可能性,拓宽传统舞剧艺术语言,丰富了舞剧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使其内涵更加丰满。《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采用多种叙事并行的结构赢得了不少口碑。将舞台分割重组、插叙、等手法叙事,以舞台布景合体装置、降低舞台里层地板,配合灯光使用、用背面光提升辅助作用,带给舞剧更多的延展性。把丰富的舞台技术手段运用到作品结构中,作品才能不断地完善,不断地进步,更好升华。

三、舞台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更好的舞台效果

舞剧艺术通过舞台技术不断地发展、更新而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观者对舞蹈艺术品质的追求也在日益提高,传统手段已无法满足日益塔长的观者欣赏水平,这就需要技术的不断创新,从而带动舞台艺术的发展。舞剧艺术的创新意义深远重大,而对于舞剧艺术创作创新,舞台技术创新是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舞台技术的多元发展会使得舞台效果更加鲜亮。舞台布景、全息舞台投影、舞台灯光、舞台音响等都在舞台技术创新中有重要地位。

通过相应的舞台布景观者可以清楚了解舞剧故事发生的故事背景、故事环境以及故事地点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关键信息,如果布置合理恰当,能够起到很好地烘托剧情的作用,从而为观者传达出戏剧中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艺术中任何一个内容、任何一种表达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呈现出来。而舞剧为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乃至舞台科技等于一身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可能比其他任何艺术更需要重视和强调舞美的重要性。艺术的形式千变万化,艺术的表达也多种多样,这给了编导无限的发挥和想象空间,舞台技术创新能够充分实现编导的构思使其呈现效果更饱满。舞剧《杜甫》为例,以舞说诗,以舞传情,高密度地运用舞台装置与纱幕换景给人以独特的审美视觉感受。舞剧《记忆深处》其内容就以最直接的方式向观者展现出故事背景及想要渲染的情绪,大量使用舞台布景与灯光切换,更新传统意义上的旁白将其处理在故事情节内给人以沉浸到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氛围感。而舞蹈编创的前提:心理愿望,一种无意识的心态,是得到某种契机或者灵感的心态。本剧的编导佟睿睿就很好地抓住了这种灵感,并添加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使舞剧不单是客观现实的再现,也凝聚着编导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利用了舞台技术让舞剧视觉效果发挥其该有的效果。

四、舞台技术在舞剧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与不足

舞蹈与科技合力迸发出的沉浸式体验为观者提供了深度共鸣的条件。这种深度共鸣带给观者多重感官刺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者对舞剧的沉浸式感官需求。然而观者的体验感越被放大、沉浸,其艺术审美便会随之被感官的直接体验所取代。使得艺术鉴赏受感官沉浸影响,而并非真正的艺术效果本身。舞剧《花木兰》中运用“圆形转盘”多媒体舞台技术与重型机械作为舞台装置,放大视觉感官,利用技术带动故事情节层层递进,以“圆”来表达家国情怀,其舞美设计是本剧一大亮点,大胆地尝试并与舞剧编创中心思想相结合给其赢得业内好评。但脱去厚重的“科技设计感”外壳,单从编创角度出发,主题离开媒介后便不能更好地输出情感。在舞蹈语汇的把握中游离会不会对舞剧创作本身设限。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并非用技术堆砌。因此,过于增加热度、互动,影响其艺术价值的判断,应给予更多的表达空间、机会,不能仅凭观者对作品的热度、互动去判定其艺术价值。当代舞剧的突破重心还应以艺术创作本体为最高出发点。虽然舞台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但探索本身的道路就是曲折的,应给予更多的机会去探索。

五、舞台技术运用应牢牢把握价值导向和现实目标

科技的承载界限与文化艺术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值得反思。如要使舞蹈与舞台技术有机融合、配比更加协调,那在初始创作阶段首先我们就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认识,让规律贯穿于舞蹈与科技之中。新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是要守住艺术创作的初心,可以借助工具,但不依赖工具,避免过分配比。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舞台技术为舞蹈艺术发展注入新养分的同时也在消耗着舞蹈艺术的内涵与文化价值,把握价值导向和现实目标,则成为守住初心不可忽略的问题。因为本体特征、当代审美、现实意义的要求舞剧在编创初始就应抓住舞蹈创作的结构,运用精准的舞蹈语言,使其内涵丰富饱满,精神意义充沛厚重有层次。找到视角立意,不可忽略主体性思考和艺术作品精神内涵的深化,抓住核心,扎根实质。在当前各类题材欣欣向荣的背景下,坚持舞蹈艺术的本源与舞蹈创作、传播原则,在此基础上促进舞蹈与各类新兴舞台技术的交织与结合。

其次在剧本编创时不可忽略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基调。准确分析、正确把握、去伪存真。做到固本的同时也有新突破与创新,牢牢把握价值导向和现实目标。例如红色题材舞蹈作品,就很好地把握了价值导向,让观者在观剧的同时沉浸式感受自己被舞剧赋予的使命感,点燃观者内心的红色基因。《永不消逝的电波》《努力餐》《吕梁英雄传》等就以多种创新表现手法融合的手段演绎红色经典。

舞台技术与舞蹈的协同合作,既是对舞蹈自身边界的破除,也是对舞蹈自身边界的重新审视与开拓,若能恰当使用,使其真正自觉地去开拓对自身边界的深度和广度,那将帮助舞蹈人更好的反思成果与思维。以一种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到新想法并将人类的观念、情感有机与作品相结合,呈现最优效果并加上新舞台技术运用,让其更有意义与价值,从而实现舞剧的突破与想象。

六、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交流也给我们带来更多机遇,在维护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向世界展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世界艺术是人类各民族艺术的综合,对传统保持谦卑,同时,拥抱时代精神,以新的科技成果付诸艺术创新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艺术成果进步的步伐。”新时代背景下,更应借助新技术合力创作出提升舞剧舞台美感和真实性更有生命张力的一系列优秀的艺术作品。在笔者看来,探索性尝试,在创作中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呈现过程美、结果更美的艺术作品,是可以为中国舞蹈事业发展作出实质性推进的重要举措,立足整体性,提升观者观感,融入个性化元素,让舞蹈表演与舞台技术相辅相成,促使其在新时代对舞剧创作有更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舞剧观者舞台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军迷大舞台
端午节观龙舟赛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台上
冯双白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