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抱团模式下乡村养老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2022-11-08翁雯霞李媛媛袁心平

设计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老龄化

翁雯霞 李媛媛 袁心平

关键词:老龄化 乡村养老 抱团模式 陆家咀 优化设计

引言

针对社会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的问题,乡村“抱团养老”模式的出现较为更好地融合城市老人养老需求和乡村养老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更好地在乡村发展“抱团养老”模式,对乡村的空间环境梳理整合后如何进一步优化乡村抱团养老空间是有必要进行设计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农村外出工作人口逐年增多,人口流失严重,留守群体增加,大部分乡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不足,不同程度上出现“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现象。另一方面,城市虽然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方式,但无法满足老人对乡村自然环境的需求,因此抱团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既丰富我国现有养老模式,缓解城乡区域养老压力,又能将城市的养老服务资源向乡村过渡,一定程度上弥补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乡村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可以活化乡村废旧空间,提高乡村整体生活环境质量。

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养老需求的明显增长,社会上出现了新型养老模式——“抱团养老”模式,它是指居住在一个村庄或城市中同一个社区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不在身边,自发抱团在乡村开展互助式养老模式[1]。文章以武汉市梁子湖陆家咀村湾为基点,通过现场调研,总结分析老人养老需求,挖掘利用乡村空间构成要素和特征,以养老的视角探索乡村废旧空间活化的新方向,从实践项目上总结乡村养老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为抱团养老模式提供发展方向。

二、抱团养老的人群特征及空间需求

(一)抱团养老的人群特点

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老年人最明显的生理特征就是衰老。当进入老年阶段,老人的各方面身体机能在逐渐退化,身体内的器官组织适应能力及身体灵敏程度都在下降,神经系统和感知系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在抱团养老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处于退化初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己活动自如的时候,和自己的三五好友或者老伴去往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互相陪伴生活。

2.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人体随着生理机能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感受也会随之变得消极,但抱团的老人群体是身体较为健康,生活自理的,他们的心理状况不会受到身体方面的影响,反而是偏积极的心态,但也容易缺乏自我价值感。抱团一起的老人群体是以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属自发自愿组成,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期待的,在抱团生活的过程中,相互扶持、相互尊重、排解孤独,让老人在养老的心理状态上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3.老年人的群体居住特征:抱团一起的老人群体居住特征是既集中又相对独立。不管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还是抱团养老的方式,居住环境一定宽敞明亮、安全無障碍,前两种养老方式各有优势缺点,但老人都不喜欢独处时的孤单,但又喜欢休憩时的清净,那就在居住形式上满足老人需求,而抱团养老的群体居住形式,既弥补居家养老中子女在外工作缺乏陪伴交流的空白时间,也融合在机构养老中群居生活的优点,做到既有群体生活的乐趣又有独处空间的自在。

(二)抱团养老对乡村空间的需求

1.抱团居住空间:中国有熟人关系的存在,人们喜欢群居生活,传统民居中有四合院、三合院、天井院、圆形土楼等院落式居住空间,这种居住空间既能维系亲属邻里情感又能保障生活的安全。因为年龄的原因,老人们更多的是静态活动,例如聊天、下棋、种植花草等,是需要和伙伴一起生活,这就需要开放共享的宅前院落空间,在院子里产生日常交往活动。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由于居住空间的限制人们的性情都变得封闭、冷漠;养老社区从安全问题出发大多设计成“盒状”住宅空间,而抱团一起的老人,不仅需要一个安全的居住空间,还需要一个充满邻里氛围,开放互动、自然生态的院落式居住空间。

2.交往空间:社会交往是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的重要方式,具有 “低成本、可持续、高福利”的基本特征[2]。国家也宣传并鼓励老人下乡养老,在农村对公共交往空间优化或重组,组织开展适老文娱活动,既能吸纳城乡老人,也能提升乡村的精神文化面貌。乡村的公共空间是村民群体活动的物质载体,也承载着村民间重要的社会交往关系,是村民之间共同的生活方式的沉淀[3]。公共交往空间可以根据空间形态进行划分,包括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三类。如表1,这些大大小小、或长或窄、零散聚集的空间,都可供村民闲谈、晒阳、停留休憩等,给村民提供交往沟通的空间,丰富了整个乡村空间形态,也增加了村民的空间感受。

3. 康养空间:抱团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多伴有失眠、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所以为了防止老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恶化,康体疗养环境就很重要。城市里的康体疗养环境一般都是在室内对身体进行体检、护理,长时间的室内环境会对老人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治疗效果也有限制,所以,老年人不仅需要良好的医疗设施和各种体检服务,还需营造简单、适合老人的户外康养活动空间,城市里复杂的空间环境不利于老人的外出活动,而乡村的平坦开阔的户外空间和优越的乡土自然环境是开展户外康养活动的天然优势。

三、抱团养老空间环境优化设计

通过对抱团养老模式下老人群体特征和空间需求的总结分析,结合陆家咀村湾的现状,遵从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和因地制宜设计原则,对抱团养老的居住空间、交往空间、康养空间进行优化设计。

(一)空间现状及规划

1.村湾现状 :陆家咀村湾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南岸,距离市中心4.5公里,交通较为便利。如图1,村湾三面环水,拥有800多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线,湾民围湖垦殖,耕地560亩、水域养殖面积高达2000亩,主要种植稻谷、湘莲、林果等作物。村内现有居民多为独居老人,村湾空心化较为严重,拥有独特的湖—田—村—林的自然资源格局,适宜发展城乡抱团养老。但村内现状也存在很多问题:交通流线不清晰、空间功能不健全、这影响了老人参加户外交往活动的积极性,住宅建筑质量差,影响老人居住的适宜度,且村内有较多旱厕禽舍,对整体村貌有较大影响,需待改善。

2. 整体空间规划:抱团老人的居住空间需要保证一定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不宜有过多的外来人员入内,从村子的整体上紧下松的形态来说很适合抱团老人居住,在布局上,前为接待服务区、左右为户外活动区,中间住宅居住区连接农田湖岸,发挥湖岸景观特色,以庭院和湖景、耕田相结合的生活空间为主要生活区,宅院居住区和其他功能区隔离开,独立但又不孤立,既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又保证老人的生活安全,展现出陆家咀田湖交错、环湖而居的特色乡土空间格局。

(二)空间设计原则

1.空间适老化原则 :抱团生活的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是特殊的,因此设计改造时,空间适老化原则尤为重要。老人的生理和心理进入老年阶段,生活行动要以便利为先,减少生活障碍。村湾空间尺度较小,视线不开阔,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抱团老人生活需求,因此,运用现代技术改造宜人的空间尺度,给老人的日常生活带来舒适感。设计上,空间尺度的适老化,从老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需求出发,对街巷空间的尺度比例、广场公共空间的开阔度、院落空间的围合形式,室内功能布局及装饰材料运用都要进行把控,给老人提供一个静谧无障碍的生活居住环境[4]。

2. 因地制宜原则:在抱团模式下对乡村养老空间改造过程中,还需秉持“因地制宜”原则,从村湾环境的客观性出发,整体优化、局部整改。对影响村湾面貌的旱厕禽舍、屋面坍塌的现象就进行治理整改。对村湾的原有住宅建及其周边环境不要盲目大拆大建,采用改建修缮为主、小面积新建、扩建为辅,以集约高效的的方式进行抱团养老居住空间的整改。充分结合村湾三面环湖的地形地势,充分发挥稻田景观、滨湖景观的优势,扩展景观视野,创造出与当地资源、与抱团老人需求相符的空间环境。

(三)优化抱团居住空间

1.室内功能布局:村湾的单体民居住宅房高约4.5米,面积大多在180平方米左右,实际可容纳3至4人居住,但村内普遍都是一两位老人居住,屋内闲置空间较大,因此,在抱团模式下强调实用性和便利性为主,将原始住宅空间,搭建上下两层,组合左右两户,再优化室内流线,明确划分室内空间,有效利用闲置空间,容纳多位抱团老人入住。如图2、3,首先、划分合理的空间尺度。厨房、卫生间、卧室、交通通道区域要给予老人足够的空间和活动安全。其次、整个“抱团养老”室内空间适当组合安排,一层主要是公共空间,要保持空间流线顺畅;二层空间属于较私密空间,让居住的老人有可选择性。但每个卧室都包含独卫,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整个两户组合的形式,坐北朝南方向,通风采光都做到最优,且两户一同居住,共享的户外平台和庭院,满足老人们交流和观景需求。

最后,室内空間风格和抱团老人心理需求相呼应。老人们喜欢沉稳大气,朴素典雅的风格。如图4,住宅建筑材料选择以土木砖瓦竹等传统材料,环境适宜且具有乡土化气息,室内装修以木构架和木栅格为主,环境古朴典雅,室内空间色彩是具有物理和心理属性的,建筑材料和室内空间在色彩运用上注重冷暖色调结合,注重空间差异性[5]。所以,家具大面积选择木制材料为主,家具颜色选择饱和度较低的暖色调,搭配少许深色点缀,既符合老年人审美喜好,也绿色环保。

2.围合不同院落空间形式:老年人不宜长时间待在室内,院落空间是老人使用最频繁的地方。因此陆家咀村湾应借鉴传统院落建筑布局的方式,通过改建为主,新建、扩建住宅建筑为辅,自然形成围合的院落关系,满足老年人既能抱团生活的同时又拥有独立空间的需求。如图5,以3—5个单体住宅为单位,这些住宅建筑在朝向上不会受到限制,坐南朝北,再通过住宅间道路街巷的规整,将相邻抱团老人的住宅打通围合成U形、L形、四面和单面院落空间形式。

3.打造文化主题院落:建筑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文化的重要载体。给居住空间内赋予文化价值,增加抱团老人的文化体验感,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村湾的耕田打鱼的乡土生活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院落文化主题的营造利用传统文化中 “渔樵耕读”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理念上,尊重原有的本土建筑文化,与栏杆式建筑形式结合,再将传统设计符合和现代设计手法融入其中,灵活运用砖、瓦、石、木等乡土材料,复兴乡土文化。

如图6,渔海院以传统文化的“渔”文化为元素命名,院内居住4户居民,在院落入口写上牌匾,给予院落组团空间定义,住宅建筑的外立面装饰依旧保留原来当地渔民打鱼的渔具,院落内建筑小品采用渔船、渔网、波浪叠瓦等元素,再现梁子湖居民临湖而居、捕鱼为生的生活场景,也延续梁子湖村民唱渔歌、摆鱼宴的习俗。

樵山院以传统“樵”文化元素命名,组团院落内有三间住宅,一间木作坊。如图7,院内的小品建筑是樵夫砍柴、推车,还运用了树桩、火柴堆等元素,将院落场景生活化,展现抱团老人们团结互助的生活特点,设立木作坊,是提供居住在院落的老人一起做手工编织或雕刻,也吸引有相同兴趣爱好的老人交流往来。同样,晴耕院采用稻草、晒谷场、犁耙等农耕设计元素,展现劳动人民的丰收之喜,吸引对种植农作物或花草树木感兴趣的老人,在一起交流经验;雨读院采用“书简、文人”等设计元素,营造出浓厚的知识文化氛围,为喜爱书画笔墨的老人而设立。挖掘了当地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老年人不同的兴趣爱好,打造文化主题院落这有利于抱团老人在乡村养老时,自我成就感、价值感的实现。

(四)完善社会交往空间

1.宅前空间:宅前空间是邻里间交流最频繁的地点。它是属于半私密半公共空间,既有与室内空间相连的私密性,也有人们日常交往驻足的公共性。从住宅院落形式和抱团老人群居生活考虑,住宅一层单面以挑檐的方式,搭建了宽2.8米,长6米的檐下空间,如图8,檐下空间的设计遵从住宅设计的整体性,与住宅二层的伸出的阳台设计相呼应。建筑材料风格也统一,以土砖圆木为主,地面铺设木地板,与入室门厅的高差齐平,减少老人进出入的障碍。实现室内与户外空间的过渡,檐下空间较为宽敞,摆放的茶桌座椅为抱团老人群体相匹配,方便一同聚众交流。

2.交通空间:在村湾原始道路的基础上,明确道路界限,规范街巷道路。在乡村生活,人们大多都是步行解决,如街巷、田间小路、人行干道,在村湾内这些交通空间要根据场地的规模设立相应的休憩节点。如图9,通往院落的街道空间,在保持正常通行的宽度下,在道路一侧设置休憩石墩,和为腰腿不便的老人提供高台阶和竹编座椅,方便老人在街巷处的交往驻足,在户外的田埂小路种植大型乔木和安置木椅,以小品的形式展现这一休憩停留空间,在人行干道上,适当距离设置座椅或凉亭,配合老年人不宜长时间行走,有足够的休息点的需求。

3.公共活动空间:村湾整体空间优化后,公共活动空间更加明确,主要以村湾内废弃凉亭改造成广场和游客接待中心。如图10、11的归暮亭就是改造而成,造型设计依旧保留亭子四角翘起,四面无遮挡的样式,亭子整体抬高1.2米高度,延长视野,内设大面积茶座观景区,容纳抱团老人一起远观湖景。在亭子周边铺设大面积草坪,点缀波斯菊、月季、紫玉兰等芳香植物,营造景色优美的活动空间环境。

此外,还草坪设立一堵照片墙,供抱团老人一起合影留念。铺设木栈道通往湖边驳岸区,可观景游船,延长老人外出交往活动的时间。村湾还有一个入口广场用于集散引导人流;一个活动中心广场,包含了运动区与文娱表演的场地,主要服务于住宅区域老人日常运动和停留交往。

(五)营造康养活动空间

村湾虽然不能提供像城市非常全面的医疗服务和先进的医疗设施,但抱团养老的老年人群体身体都较为健康,设置紧急医疗站和日常的体检中心,满足基本医疗保健功能。村湾着重设计户外康养活动空间方面,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

1.室内疗养空间:村湾内的室内疗养空间包括独立的乡村医疗站、专业护理设备、健康体检中心,还根据抱团居住空间的特点,在渔海院、樵山院、晴耕院、雨读院的中间的五谷院内设立了一栋养生馆,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护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空间中,养生馆内设立相应的理疗保健室、休息茶室、药浴室、按摩艾灸室等疗养空间,配备了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帮助老年人调理身体保持健康。

2.户外康养空间:抱团老人喜欢安静舒适且宽敞的户外空间,在村湾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将共享康养景观运用到养老环境设计中,打造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益的聚居生活环境是重要的[6]。本设计通过共享疗养花园和观景长廊的形式,将院落组团之间、院落组团与外界田湖景观连接的区域,用景观植物搭配和休憩停留空间结合,营造户外康养空间。

共享疗养花园,以景观元素组成的环境让老人在五感上得到疗养效果。在视觉上,以季相变化的红、橙、黄、粉暖色植物为主,植物搭配以地被类植物+乔灌结合。在触觉上,来自于地面铺装上的设计,以鹅卵石铺装为主,通过卵石按摩脚底,让腿脚神经得到舒缓的效果;在嗅觉上,植物不仅有观赏作用,还有舒缓神经效果。白玉兰、香樟树等乔木不仅遮荫而且释放出的杀菌素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抑制结核和伤寒病菌的生长[7]。

观景景观长廊,是联通院落组团与稻田景观区域。整个长廊用木栈道铺设,4条长廊延展至稻田湖景中,考虑到抱团老人的特点,如图11,在整个栈道途中安置观景亭,满足老人行走中的驻足休息的需求,亭子空间宽敞,内部摆放桌椅、遮荫帘,可容納多位老人聊天观景,也可下地体验农耕活动,深度乡居,拥有身心康养的效果。

总结与展望

通过乡村抱团养老三个空间层次的设计,不仅让村内废旧空间得到重新利用,也让抱团老人的养老空间得到优化,促进抱团老人之间的联系,解决老人在地化养老问题和缓解城市老人养老的压力。陆家咀的抱团养老模式的部分设计项目实践落地后,更好地诠释了抱团养老模式可以和其养老模式并行的可能。因此,乡村“抱团养老”模式是自助和助人相结合的“养老共同体”,为更好地发展抱团养老的模式,乡村的空间格局的设计优化,需要不断实践和创新,才能符合乡村的未来发展。未来乡村抱团养老模式的规划设计可以和乡村养老产业、旅游业更好融合,是值得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对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协议优化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