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iVal的高校临床医学学科学术竞争力分析及提升路径
——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2022-11-08赵丽莉周海燕
赵丽莉 张 晨 周海燕 李 蕴
(1.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69; 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3.首都医科大学医院事务管理处,北京 100069)
学科研究是高校创新的根本,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1]。学术竞争力是体现学科竞争力的核心指标[2],学术论文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产出形式,其规模和质量是衡量学术创新研发活动效率的关键。通过学术论文大数据的不同维度指标探查学科现状、对标分析国内外相关机构以发现学科的长短板及学科竞争力,是推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临床医学学科是知识、技术、人才、资金投入非常集中的创新高地[3],该领域的突破往往对人类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高校在医学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衔接和桥梁作用。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基于文献大数据分析其临床医学学科学术竞争力,并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医学院校提高学术竞争力的途径。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来源于SciVal数据分析平台。SciVal平台是Elsevier公司基于Scopus引文数据库开发的科研和绩效分析工具,利用丰富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可多角度系统性评价机构的科研绩效水平[4]。Scopus数据库的ASJC学科分类(All Scopus Science Journal Classification)是基于期刊类型,包含27个一级学科和334个二级学科。本文对ASJC中的临床医学(medicine)学科发文进行分析,该学科包含有49个二级学科。因SciVal平台2021年引文数据尚未收录完全,同时对比第2轮一流学科监测,此次分析基于2016-2020年的发文数据,文章类型包含原始论文、会议论文、综述及论著章节等。文章机构署名不限于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数据检索时间为2022年2月。
1.2 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含首都医科大学在内的临床医学学科发文量前10的国内高校进行分析,有助于客观了解学校学科科研发展态势,为科学制定和调整学校科研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学术竞争力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及创新发展力4个维度构建[5-6]。利用SciVal平台指标体系,参照四大世界大学排名机构学科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及ARWU世界一流学科排名)[7]及自然指数指标体系中[8]的核心学术指标,结合国家一流学科高水平建设导向,构建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框架(表1),系统评价学科科研发展水平及态势。表1中的复合增长率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年增长率,计算方法为总增长率(一般为百分比)的n方根,n等于有关时期内的年数。相较于年增长率体现的是短期发展特点,复合增长率是基于较长发展周期,可更好说明研究对象的增长潜力和预期。
表1 学科学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 分析结果
2.1 科研生产力分析
科研生产力是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基础能力,指标选用总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总发文量反映高校科研整体实力,总被引频次反映该机构学科对全球学术的总体贡献[6]。2016-2020年,国内高校临床医学学科发文量最高的是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位居第三;总被引频次最高的高校是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位居第五。5年发文增速最高的高校是浙江大学(16.64%),首都医科大学排名第六(14.04%)(表2)。
表2 科研生产力(2016-2020年)
2.2 科研影响力分析
科研影响力指标选用论文学科归一化影响因子(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FWCI)。FWCI消除出版时间和学科差异的影响,反映发表文章的学术影响力。相比于总被引频次,FWCI计算的是被评估主体发表文章总被引频次和相同学科、相同年份、相同类型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的比值,该指标克服了引文分析中由于时间积累效应和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引用习惯而导致的偏差[9],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定量评价科研论文质量的方法之一。FWCI=1是全球同类科研论文的平均影响力,FWCI≥1代表被评估主体的文章质量或影响力达到或超过全球同类文献平均水平,通常FWCI越高越好。
国内临床医学学科发文量前10的高校FWCI值统计显示,10所高校的FWCI值在2016-2020年期间均有明显波动,但多数在2020年有大幅提升,首都医科大学2020年FWCI值跃居第一(图1)。
图1 2016-2020年FWCI趋势
2.3 科研创新力分析
在深入推进“一流建设学科”内函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为突出学科高质量成果产出情况,本文选取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和前1%高水平期刊发文数量及占比作为科研创新力评价指标。全球前1%高被引文章系统通常设定为全球同年度发表文献被引用次数为前1%的文献。高水平期刊发文的设定:将全球发表在Scopus的期刊依照期刊影响指标( CiteScore, SNIP 或 SJR ) 进行排序,并划分成100个百分位数,百分位数越高表示期刊影响力越高,全球前1%期刊发文即某国家/地区或机构在全球CiteScore 百分位值排名位居全球前1%的高被引期刊的发文量,用来反映高校科研产出的前沿性、领先性及创新性。
如表3所示,2016-2020年临床医学学科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数量最高的国内高校是上海交通大学(发文量为442篇),占比最高的是中山大学(2.3%);首都医科大学发文量为296篇,位居第七,占比位列第九(1.4%)。全球前1%高水平期刊发文中,数量及占比最高的国内高校均为北京大学,573篇,占比为3%;首都医科大学发文量第六(308篇),占比排名第八(1.5%)。以上结果提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表3 科研创新力(2016-2020年)
2.4 创新发展力分析
创新发展力选取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及前1%高水平期刊发文的复合增长率和国际合作论文占比3项指标。
2.4.1 高水平论文复合增长率
高水平论文包括前1%高被引论文及高水平期刊发文。论文复合增长率是指特定时期内的发文年增长率,相较于平均增长率更能说明发文增长潜力和预期,尤其高水平论文复合增长率更能体现科研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潜力。在10所高校中,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5年复合增长率最高的是浙江大学(占43.71%),其次是首都医科大学(占30.99%);全球前1%高水平期刊发文复合增长率最高的是首都医科大学(占19.88%),其次是南京医科大学(占15.31%)(表4)。
表4 前1%高被引和高水平期刊发文复合增长率(2016-2020年)
2.4.2 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国际合作论文的质和量是一个学校国际科研绩效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而国际合作论文占比是衡量高校科研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各高校临床医学学科国际合作发文FWCI值均高于该高校学科总发文FWCI值,充分说明国际合作对科研论文的质量提高明确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北京大学的国际合作发文占比最高(占27.10%),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合作发文占比位居第六(占23.1%)。国际合作发文质量最高的为北京协和医学院(FWCI=3.51),首都医科大学位居第四(FWCI=3.1)(表5)。需要关注的是,中国机构整体及10所临床医学学科高产出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在2018-202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全球机构整体国际合作发文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图2)。
表5 国际合作发文占比及影响力(2016-2020年)
图2 2016-2020年国际合作论文占比趋势
进一步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合作发文特点,2016-2020年临床医学学科总体发文以国内合作为主(占43.80%),且国内合作发文的FWCI值(1.85)高于本机构临床医学学科的平均值(1.68)。国际机构合作发文的FWCI值为3.1,是该学科机构FWCI平均值的2.2倍。值得注意的是,机构内部间合作发文质量较低,FWCI仅为0.52,远低于机构学科总发文质量(1.68),也低于中国和全球临床医学学科机构内部合作的平均值。产学合作发文虽占比较少,但FWCI达到8.73,远高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及全球临床医学FWCI平均值,提示科研合作尤其是国际学术及产学协同创新可有力推进临床学科高质量发展(表6)。
2.5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优势研究领域竞争力分析
分析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发文情况有助于发现学科聚焦及潜力发展领域。本文统计首都医科大学2016-2020年在SciVal平台临床医学学科分类下49个二级学科发文情况,聚焦发文量前15的临床研究领域进行学术竞争力分析。
2.5.1 科研生产力及影响力分析
2016-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发文量前15的二级学科发文量及被引次数均居国内高校前3位的有:临床神经病学、心脏和心血管医学、外科学、医学药理学、眼科学、精神病和心理健康。但多个领域科研影响力(FWCI)低于中国和全球均值。明显高于中国和全球FWCI均值的领域有传染病学、精神病和心理健康、免疫学和过敏研究等(表7)。
表7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发文前15的二级学科科研生产力和影响力(2016-2020年)
2.5.2 科研创新力和发展力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15个二级学科高水平论文发文占比较为突出的领域有:免疫学和过敏、传染病学、呼吸内科、精神病和心理健康、心脏和心血管医学及胃肠病学;多数领域同时保持较高的高水平论文增速,尤其以传染病学、呼吸内科、临床神经病学、精神病和心理健康等领域较为领先(表8)。
表8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发文前15的二级学科科研创新和发展态势分析(2016-2020年)
2.6 优势特色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布局
根据以上分析,选取学术竞争力较为突出的传染病学、精神病和心理健康两个特色研究领域作为代表,进一步探究其优势研究主题布局特色。筛选标准:①研究主题的显著度为全球前10%;②该主题的机构FWCI同时高于全球和中国平均值。筛选得到的数据显示,精神病和心理健康领域的特色研究方向多与神经病学、传染病学以及心内科学等本机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深入交叉融合,且发文质量较高;传染病学领域发文聚焦新冠病毒感染、结核病及肝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治疗和机制研究,并有较高影响力。其中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2020年新兴热点研究的布局成为推动多个学科领域创新发展及提高影响力的重要力量(表9、表10)。
表9 首都医科大学在精神病和心理健康领域的优势研究主题
表10 首都医科大学在传染性疾病领域的优势研究主题
3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学术竞争力现状总结及提升策略探讨
3.1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学术竞争力现状总结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在2016-2020年期间科研总发文产出位居国内高校第三,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对学校整体科研发展发挥强有力支撑作用。高水平论文总量及占比相对较低,但全球前1%高水平期刊发文的论文增速位居10所院校之首,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增长率在10所高产出高校中仅次于浙江大学,提示学校临床学科具有较高的创新发展潜力。其中,国际合作、产学合作、在国际科技前沿、全球热点研究及重大慢病传染病等方面的布局对学科整体影响力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
3.2 提升学术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教育部、发改委及财政部2022年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重点强调学科发展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及争创世界一流。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与健康的重点科技前沿攻关领域包括有癌症、心脑血管、呼吸、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新发突发传染病及重大慢性病的防控等,为临床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导向。首都医科大学拥有丰富的优质临床学科资源,在神经病学、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学、精神病与心理健康及儿科等国家战略及急需领域均有重点布局,且有着较为突出的科研生产力和创新发展力。依据学科自身发展特点,在“新医科”[10]及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和数字战略发展背景下,利用优势学科资源布局新医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加强国际合作及产学合作、追踪国际科技前沿及热点研究、促进高质量临床转化研究是提升首都医科大学学术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3.2.1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创新源动力
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明确指出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医科建设,而“临床医学+X”正是推进新医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临床医学学科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这些融合创新包括医科内部交叉以及医工结合、医理交叉和医文融合的大健康学科体系,涉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医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跨学科、跨地域和跨组织协作。21世纪初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具有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已自发开始医学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探索[11]。北京大学以临床实际需求与临床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通过推进以高峰学科为牵引的医学学科群发展、打造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进行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机制改革及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科的创新源动力与国际前沿引领力。2022年生殖医学学科研究成果入选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成为“临床医学+X”的成就代表。首都医科大学拥有丰富临床资源,但学科领域发展并不均衡,目前还处在论文质量滞后于数量的阶段,且学科内部交叉融合的科研产出质量不高,提示融合机制及融合资源都有待优化。因此亟需梳理各研究领域发展需求和长短板,深入探讨各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布局、影响力及机构和作者贡献,通过强强联合、资源互补及加强资源管理平台和机制建设,以求吸引更多国际优质资源共同提升机构创新策源能力,在高水平原创科研成果方面谋求更大突破。
3.2.2 加强国际合作,布局国际前沿热点研究,对接国家战略进行突破性创新
爱思唯尔2021年发布《中国临床医学学术产出及国际合作解读》,数据提示国际合作发文有更高的引文影响力,且中国机构临床医学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率与其学术影响力成正相关。据本文数据,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科研影响力及创新性突出的领域国际合作发文占比普遍较高。此外,创新发展潜力较高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健康及传染病学领域的发文质量均与布局新型冠状病毒等全球热点前沿研究有关。因此充分了解科学前沿进展及动态,尤其跟踪新兴领域及国家急需领域,与世界一流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是提高机构国际学术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3.2.3 以提升临床研究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临床优势资源融合及产学研合作
规范、科学、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检验、诊断、预防与治疗等临床医学重要环节不断提升的核心要素,更是连接基础和临床、促进基础研究创新向开展临床应用转化的必经之路[11]。临床研究需要多学科支撑,尤其基础学科的技术和理论发展对临床研究更为重要。高校可利用基础学科优势,会聚基础临床及政府、企业资源,建设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健全临床研究体系,有利于促进医院-学校合作粘性,以及双向促进基础和临床学科同步高水平发展[12]。北京大学2008年成立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是国内第一个在大学建立的专门从事临床研究的专业机构,负责教学、科研、服务、培训、组织协调、技术支持和政策研究。参与和支持附属医院的各类临床研究项目累计达120余项,为北京大学临床研究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拥有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近年来牵头多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对提升学科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学校在加强“教研产”及“基础-临床融合”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尝试,2020年成立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试验学系,同时探索成立“基础-临床联合实验室”;并于近年逐步创新性建立“成果标准化遴选+概念验证+推广展示+技术经理人支撑”一站式全链条的医药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对推动临床研究及转化做好管理保障工作。
4 结 语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发文整体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并在神经病学、传染病学、精神病与心理健康以及免疫学和过敏等领域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力,但存在学科发展不均以及创新力亟待提升等问题。结合该机构临床医学学科及突出领域的发展特点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及一流学科发展导向,本文认为瞄准国家战略规划及亟需领域进行学科建设机制优化,以高质量临床研究项目为中心、加强基础临床学科融合,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及加强学科前沿热点布局,是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及推动突破性创新的重要路径。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赵丽莉:设计文章构架,撰写论文;张晨:数据分析指导和学科发展思路指导;周海燕:查找文献;李蕴:分析数据,审核及修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