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践探索
2022-11-08林芳芳
□ 文/林芳芳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高等教育2015年的毛入学率已达到40%(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51.6%。此后,我国高等教育便从大众化教育阶段迈入了普及化教育阶段,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意味着轻视质量将会被时代淘汰。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部署,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毫无疑问,质量就是新时代的命题,轻视质量者都将被淘汰出局。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支柱,是专业质量的外部保障机制。
国内高等学校专业认证的现状
我国专业认证包含工程类、医学类、师范类等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效果显著。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正式成员组织之间实现了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质量)的实质等效性。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趋势,是振兴教师教育发展的新使命。2014,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目的在于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更加规范。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和化学专业作为首批试点专业,接受了第三方认证机构——重庆教育评估院的认证,顺利通过了师范类专业试点认证。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拉开了全国高等师范类学校积极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帷幕。
《实施办法》颁布以来,教育部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五类师范教育开展了分类认证,通过14家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全国32个省市的483个师范类专业开展了第二级、第三级认证。教育部公布的《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名单》中,2019年—2021年全国共有471个专业通过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三年依次为60个、155个、256个)、12个专业通过第三级师范类专业认证(三年依次为2个、4个、6个)。认证结论均为“有条件通过,有效期6年”。由此,师范类专业认证从试点开始逐步走向深入,这既是对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回应,也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可选答案之一。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
专业认证是按照专业类质量标准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过程认定,以此判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专业既定的质量标准,旨在确保专业能够培养出符合专业标准的合格毕业生。与此同时,通过专业认证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专业认证坚持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教育理念,OBE理念是斯帕蒂(Willam G. Spady)于1981年提出的[1],他认为“教育系统中每一项活动的设计都应基于最终的学习者学习成果”。OBE理念运用在专业认证领域主要强调三方面内容:第一,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保证。要把全体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而不仅仅是强调精英教育。第二,必须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追寻。专业在充分调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第三,必须坚持以提高专业质量为目的的持续改进机制。专业要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反复循环闭环系统,持续改进的机制方能保证专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与程序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对高校专业教育质量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需求而实施的质量认证,包括对高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鉴定。
师范类专业认证分为第一级到第三级,是“监测准入—合格认定—卓越要求”的三级递进关系。第一级专业认证通过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重在考查学校对专业的基本投入,目的在于建立专业的进退机制。第二级专业认证通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结合,确保专业培养的学生质量合格,重在对专业规范性的考核。第三级专业认证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统一组织开展,通过对定性指标、同时辅以少量核心定量指标的考核,来树立质量的标杆,重点在于引领与示范。
各高校师范类专业可根据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向教育评估机构提出相应级别的认证申请。就此而言,高校、专业不是被动的,反而具有极大的主动性。目前,地方高校主要是进行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广西师范大学的化学、学前教育2个专业在2019年通过第二级认证;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生物科学3个专业在2021年通过第二级认证。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主要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7个阶段。
1.申请与受理。高校坚持自愿的原则提交认证申请。院校提交认证申请书的一个月内,教育评估机构会调配三位专家对认证申请书进行评审,依据受理条件审核是否予以通过,审核通过的专业进入自评阶段。认证申请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不是每一次认证申请都能顺利通过,院校只有吃透专业认证的指标,认证申请才有可能顺利通过。
2.专业自评。参与认证的专业根据专业认证的标准开展自评工作,客观、科学地撰写专业认证自评报告并按时提交。自评报告的撰写需要参照两个指南:《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四个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自评报告的字数要求一般是5万字以内,该阶段是认证的攻坚阶段。
3.材料审核。教育评估机构对专业自评报告等相关材料予以审核。审核通过便进入现场考查阶段。在提交的材料中,必须要注意抓住两个关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盯住一个根本(课程评价)、强化两个保障(共同课程、专家指导),落在材料上的每一句话都要有举证。
4.现场考查。教育评估机构组建现场考查专家组。专家组一般由5人~7人构成,外省专家不少于1/3,项目管理员和秘书各1人。专家组在现场考查的3天里,要进行专业的剖析、深度的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等一系列方式,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判断,向高校反馈考查意见。在现场考查中,专家组对毕业生教书育人的情况特别重视。
5.结论审议。教育评估机构对专家组认证结论建议进行审议,并将审议结果提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6.结论审定。教育行政部门对认证结论审议结果进行审核并报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审定后适时发布认证结论。认证结论的有效期为6年,分为“优秀通过”“合格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四种。
7.整改提高。认证专业根据认证专家现场反馈意见和专家组现场反馈报告进行整改,并按照整改要求提交整改报告,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一个专业一次完整的认证均须经过上述七个阶段,教育评估机构对高校专业教育进行周期性检查和评定。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施要点
师范类专业的终极目的是服务立德树人,培养大国良师。目前,“全面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提升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观点已得到社会共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施要点就是围绕“说、做、证、改”四个关键词开展工作。
1.说。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5年的岗位实践后,能够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培养目标须合理定位,其内涵须分解细化;明确专业的毕业要求,学生经过学校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能力及素养。毕业要求能够反映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师范类专业的毕业要求建立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两个文件基础上,毕业要求的描述中需要体现“一践行三学会”的要求,一践行指“践行师德”;三学会指“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其毕业要求不仅涵盖了“一践行三学会”,而且进行了各维度的指标点分解(见表1)。[2]
表1 毕业要求各维度的指标点分解表
2.做。构建“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既能与毕业要求对接,又能体现课程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开展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要体现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的设置、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是否达到了要求,尤其是教师教育的课程是否达到了要求,且须建立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的矩阵图,体现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3.证。以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为例,主要包括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8个一级指标和多个二级指标,认证的过程都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论证。同时,针对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和内容进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通过对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综合分析进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
4.改。根据校内外的评价结果,定期对专业的发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解决师范类专业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大国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