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11-08刘冬梅闻星星
蒋 琳,刘冬梅,闻星星,孟 傲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 江苏省老年病医院 江苏南京210000;2.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以糖代谢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主要以血糖持续性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我国,2型糖尿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占我国所有糖尿病患者的85%以上,该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除血糖升高表现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等现象[1]。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将对周围血管、神经等产生一定的损伤,进而诱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且2型糖尿病患者以老年人群居多,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2]。针对该病,临床主要以控制患者血糖、延缓疾病进展为主要治疗措施,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护理人员只关注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并未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等,导致其血糖效果控制不理想及血糖波动幅度较大。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是融合多个科室的护理理念,通过多学科、科室之间的相互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及综合性的护理服务,其在临床多个科室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我们对39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关于2型糖尿病相关的诊断标准[3]:随机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FBG)≥7.0 mmol/L,随机对患者进行3次血糖检测,符合上述血糖范围之一者;②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1型糖尿病或其他类型糖尿病者;②合并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③合并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④合并严重脏器功能衰竭者;⑤合并语言交流能力、认知功能障碍或其他神经系统、心理疾病者;⑥合并恶性肿瘤者等。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6~78(52.65±10.36)岁;糖尿病病程1~13(6.71±2.33)年;体质量指数(BMI)22~30(26.01±1.28)。实验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35~80(53.28±10.02)岁;糖尿病病程1~15(7.02±2.81)年;BMI 21~32(27.21±1.5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临床传统护理,具体内容包括:入院后医生给予治疗方案,护士对其进行相关评估,遵医嘱按时给药、血糖监测、辅助检查等。
1.2.2 实验组 实施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构建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小组:组员包含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1名、心血管科室护理人员1名、康复理疗师1名、营养师1名、心理辅导人员1名等。要求组员临床工作经验丰富、对待患者细心、耐心等。组员共同制订小组工作流程、制度等。②人员分工: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主要针对患者血糖控制、病情评估等,具体包括: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一般资料询问、病情评估、用药指导、血糖监控、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等,并对其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普及;心血管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主要针对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预防及知识教育;根据各方面病情评估,为患者制订针对性、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计划,开始运动强度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随后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有氧运动每次30 min,每周5次;抗阻运动每周2次。营养师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指导,如根据患者BMI及患者每日运动训练量计算患者每日能量摄入标准,低体重者能量摄入138~160 kJ/kg,正常体重者126~150 kJ/kg,肥胖患者105~126 kJ/kg,并调整患者饮食结构,使其每日糖分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0%(250 g)、蛋白质占15%~20%(80~100 g)、脂肪占25%~30%(50~70 g)等;心理辅导人员主要关注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其负性心理[4]。③实施及协作方法:由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担任小组第一责任人,患者入院后,组织组员对应自己的工作内容评估患者病情,由第一责任人对患者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5]。组织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患者护理方法,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负责提供患者血糖相关数据及治疗、护理方法等,其他人员以此为基础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糖尿病专科、康复理疗师、心血管专科护理人员评估、预测患者相关功能、并发症发生风险,制订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和运动计划;营养科室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糖尿病病情制订针对性的食谱,既要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又可辅助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心理干预人员对患者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由第一负责人对组员制订的护理计划进行整理,针对存在冲突的措施组织讨论,并重新制订符合患者疾病治疗的护理计划[6]。④第一负责人组织患者查房工作,1次/d,对组员查房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对其护理措施进行调整和实施。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糖监控 血糖监控分为血糖水平检测及血糖波动幅度计算2个方面。①血糖水平检测:护理前后对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测定。②血糖波动幅度计算:入组后,患者佩戴血糖动态检测系统3 d,对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波动情况进行计算,计算指标包括餐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PPGE)、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血糖最大波动幅度(LAGE)。
1.3.2 生活质量 采用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DMQLS)从生理、心理、社会、疾病以及满意5个维度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与分数呈负相关,量表Cronbach′s α为0.969,分半信度系数为0.879[7]。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2.2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波动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波动情况比较
2.3 两组护理前后DMQL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DMQL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功能异常疾病,且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临床将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针对2型糖尿病,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更高,患者多合并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程度不一的胰岛素抵抗等情况[8]。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除与患者生活、饮食习惯相关外,还受患者心理、生理、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且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状态,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脏器损伤等疾病的发生率,对患者生活、生命健康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威胁。目前,针对糖尿病尚无有效的根治手段,临床主要以维持患者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因此,需要患者终身服用降糖药物,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要求较高[9]。
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血糖控制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护理模式是单纯地根据患者糖尿病病情为其提供护理服务,但针对老年患者存在局限性,如老年患者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易存在免疫力低下及营养不良的情况,传统护理模式并不能满足患者需求[10]。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模式是一种综合考虑患者心理、生理、疾病、社会等多面因素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护理方法,其工作小组由多个科室的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其护理措施不仅针对糖尿病,还综合考虑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营养状况、身体机能、心理机能等多因素,因此更加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FBG、2 hPG、HbA1c、MPPGE、MAGE、MODD、LAGE均低于对照组(P<0.01)。生理状态下,血糖波动在1~2 mmol/L之间,但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功能受损,其血糖波动相对较大,并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范围越大,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越大[12]。因此,临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的过程中,除要将其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还要保证其血糖波动幅度较小。而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通过多科室的护理人员共同制订护理计划,可保证护理措施与患者疾病、机体一般情况更加契合,不仅可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还可保证患者血糖波动幅度较小,对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13-14]。此外,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融合了营养科室、心血管科室及康复理疗科室护理理念,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食谱、运动计划,可有效提高患者营养状况、身体机能,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中生理、心理、社会、疾病、满意5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得以证实该结论。
综上所述,团队对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还可降低患者血糖波动幅度,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