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患侧肢体恢复中的应用
2022-11-08吴晶晶陈雪英沈东美
吴晶晶,陈雪英,沈东美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226000)
脑梗死是人们的长期饮食结构改变,从事高体力活动导致的疾病,在发作过程中发病快,致残率、致死率高,且多发生在老年患者中[1]。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逐渐发展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脑偏瘫护理更是成为其中重要内容[2]。传统康复护理是以监测患者为主,通过简单的康复手法改善患者的身体,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锻炼,在康复过程中不尽如人意。为了寻求一项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现代护理结合了早期良肢位摆放与吸氧治疗法适用于脑梗死偏瘫的治疗中,其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以拮抗肌训练为主,避免痉挛的发生,促进分离运动,有效控制继发性神经障碍、肌肉痉挛、关节痉挛、关节脱位等问题,吸氧治疗让患者吸入适量的氧气提升肺泡内的氧含量后,血氧分压也在不断升高改善脑细胞缺氧[3]。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患侧肢体恢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我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与脑梗死偏瘫的诊断标准者;②待到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48 h后病情治疗无明显进展者;③年龄40~89岁者;④合并肢体障碍者,为首次患病;⑤已经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者;②合并脑肿瘤、脑外伤、冠心病等其他症状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或造血系统损伤者;④不配合本次调查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9例、女 19例,年龄44~65(58.18±3.9)岁;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3~65(56.21±3.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传统康复护理,患者为被动锻炼,包括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选择影响康复方案后控制血压、康复训练。
1.2.2 观察组 采取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模式。首先,合理安排患者病房,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休息,有可能导致患侧麻痹,长久以来患侧肢体接收不到光线的刺激,损伤患侧的神经功能,为此需要主动患侧肢体的强化与刺激合理地布置病房,尽可能创造出适合患侧接受刺激的环境,需要考虑到患侧放置有人经常走的一侧,方便护士护理。①早期良肢位摆放:a.患侧位良肢位摆放,让患者保持患处在下、健侧在上的姿势,让患者的肩部前伸45°,避免长期压迫造成患者患侧肢体血液流通不畅,微屈患者的髋部、膝盖,保持手臂的上下摆动,尽量活动腕关节后,训练患者手指的灵活度,做好张开-紧握的手指活动,5次/d,共10组。b.健侧位良肢位摆放,完成健侧训练后可让患者的健侧在下、患侧在上,以腰部作为支撑点,每次下部肢体微屈15°,使用枕头隔离两腿,让患者以舒适的姿势休息,采取同样的训练,对手臂、手腕及手指加强训练,5次/d,共10组[4]。c.平卧位良肢位摆放,让患者保持仰卧位时,让患者的胸椎保持中立后垫软枕,然后在患者的患肢下放置枕头,在手肘下方也放枕头,保持患者的足部中立,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保持健侧平稳,避免出现外翻的状况。在肩颈部也放置枕头,嘱患者多采取耸肩运动,帮助其活动患侧的小腿、脚踝,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程度,制订卧位时间,避免出现压力性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d.床上坐位良肢位摆放,指导患者保持躯干直立,放置垫枕,微屈关节抬起双上肢放置在小桌上避免躯干后仰,在手肘后放枕头,维持躯体半坐卧位,刺激下肢肌肉,预防痉挛。②吸氧治疗:在良肢位摆放前使用低流量的氧气持续吸入,速率为1.5 L/min,持续30 min,1次/d,持续10 d。
1.3 观察指标 ①康复效果:采取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5]、Fugl-Meyer平衡评估量表(FMA)[6]评估两组护理前后康复效果,其中BI包括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目站立、转身1周、上臂前伸、单腿站立等14个项目,每项0~4分,总分56分,得分高说明身体平衡性更好,Cronbach′s α为0.864;FMA为0~100分,分值越高说明运动能力越好,Cronbach′s α为0.912。质量控制:当场分发问卷,填写完毕后迅速回收调查问卷,填写时间控制在0.5 h内;不可使用诱导性语言引导受访者填写问卷,保证语言的规范性;采取双盲法录入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之后交由医院伦理委员会评审量表的效度与数据的真实性。②生活自理能力:采用自制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对自行走路、穿衣、进餐及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的综合方面进行分析,每项总分25分,共计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日常活动能力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BI、FMA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BI、FM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梗死偏瘫的发生多见于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由于其具有突发性,因此,容易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发生阻塞、狭窄、破裂等状况,造成脑血液循环受阻,脑部出现粥样动脉硬化后,血液流通不畅,长时间导致脑组织细胞坏死,引起严重的缺氧缺血状况[7]。老年合并脑梗死偏瘫后脑细胞大量死亡,伴随语言沟通障碍、记忆混乱、半身不遂发生,被诊断为脑梗死偏瘫,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且致残率极高[8]。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肌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肌肉的敏感性降低后会对肌肉产生一定的影响,干预到肢体与肌肉的恢复。传统康复护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安全,但在临床预后上并不明显,且由于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功能,操作复杂,效果不具有针对性,患者依从性较差等,在实践过程中颇具难度,因此寻求一项简单、有效、安全、经济的护理模式十分必要。早期良肢位摆放是一种早期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结合患者病情采取良肢位摆放能够通过变换多种体位,避免患者出现肌肉痉挛、肌肉紧张,改善预后[9]。虽然良肢位摆放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但仍需要合理的方式改善身体的缺氧问题,只有达到血氧供应平衡,纠正脑梗死偏瘫的不良指标,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症状。吸氧治疗是吸入适量氧气后能迅速纠正其身体缺氧的状况,适量的氧气经由呼吸道进入到终末支气管与肺泡中,可提升肺泡内的氧气含量,其血氧分压也不断升高,氧气经由血液循环后能有效改善血液黏稠度,清除血液中的自由基,改善大脑的能量活动,为脑神经给予营养支持后激活大脑功能[10]。良肢位摆放能够刺激肌肉,吸入适量氧气有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两者结合下对脑梗死患者的患侧肢体恢复有相加的作用,但为了深入研究此项护理模式下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及自理能力,本文将结合有关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
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中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是神经元代谢异常或者局部血液循环血氧供应不足导致。血氧供应不足后直接形成缺血性中央神经元坏死,在脑动脉闭塞后,脑组织会10 min内坏死,并形成一层可恢复的神经元或水肿带起到拯救残存的神经元的功能,脑偏瘫也指动脉血流骤减后引起脑组织部分坏死,临床表现为偏瘫或语言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性病症[11]。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改善其肢体功能障碍,提高自我活动能力,保证生活质量,与周甜甜等[12]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由于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首先防范偏瘫患者长期躺卧的痉挛,避免不良并发症及肌力衰弱的发生;其次吸氧治疗清除血液中的自由基,促进血氧供应平衡,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维持血氧平衡,延迟病情恶化,进而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量表中进餐、穿衣、自行走路、上下楼梯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说明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能改善脑偏瘫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尹晓娜等[13]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可知,由于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刺激人体肢体肌肉,良肢位摆放不仅局限于预防痉挛,还有恢复肢体功能的效果,在人体自身血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更易刺激人体的肌肉细胞,恢复肌力,同时吸氧治疗有助于缓解负性情绪,提高其睡眠质量,有助于加快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我们认为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吸氧治疗对患侧肢体的恢复效果意义重大,这一研究在临床报道中相对较少,但出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方面的因素考虑,此种护理模式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由于本项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应用相对简单,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减轻护士的护理操作难度,也促进脑卒中偏瘫的恢复,有助于疾病预后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