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2-11-08牟晓璐刘志慧

关键词:专业学位相关者硕士

牟晓璐 刘志慧

引 言

2017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教育界与产业界以共同利益、相互信任、互利互惠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平台,[1]在充分发挥行业先知特性、贡献优质资源、提供真实实践平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的动力机制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失等,难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等。[2-3]因此,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对实践基地开展科学有效的监督与评估,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双方优势,成为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和提升联合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现状分析

自2005年我国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开始出现以来,至今已经形成了政府指导下的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跨界合作等丰富的实践基地构建模式,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在不断加大,其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大学与大数据管理局合作构建“XX大数据研究生实践基地”,为大数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XX师范大学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研究生在海外开展3个月以上专业实践的比例连续两年达100%。[4]在新模式指导下,部分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服务流程及制度规范,强调落实具体职责,共同为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高校及企业的社会影响做出贡献。例如XX交通大学加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制度建设,在实践基地明确开展日常工作的人员与机构的职责,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以“四有”(有共建计划、有导师指导、有项目支撑、有经费保障)为特色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4]2018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评估结果显示,目前多元丰富的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培养方式,已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向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明显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达90%以上,有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重视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5]但是在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开展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较典型的问题。如基地资金、人力、硬件条件投入不足,企业动力不足,基地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践成果难以考核,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失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较大影响,也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是涉及多主体的利益相关平台,若无法很好顾及各方相互关系,便会造成动力不足、投入不足、运行机制缺失等问题。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关系出发,构建一整套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实践基地中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图1 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

陈小平等人将“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定义为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为导向,围绕社会生产发展,以高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建立的研究生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1]实践基地作为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利益相关平台,在其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涉及学校、企业两端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学校端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硕士研究生、导师、高校管理者、高校决策者,学校端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教师、家长、同学。企业端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导师、企业管理者、企业决策者,企业端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领导、员工、顾客、股东、供应商、行业协会等。其中主要利益相关者是决定实践基地正常开展的重要角色,若缺少任意一个角色,都会导致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失败。本文着重分析主要利益相关者,即硕士研究生、高校/企业决策者、高校/企业管理者、高校/企业导师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资金分配、市场调控者,在实践基地构建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实践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在政府支持、高校主管、企业参与中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提供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期望高校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期望企业不断开拓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高校作为科研及教学机构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场所,发挥其科研及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最新科研成果及智库支持。企业与市场紧密相连,能够提供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及条件,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及深入应用。

实践基地是政府、企业、高校的利益相关平台,其价值的彰显建立在政府、企业、高校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而宏观机构的利益最大化又建立在机构中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因此,若想实现实践基地的最优价值,需要分析基地组织中相关个体的利益。如前所述,实践基地的主要利益相关个体包括政府、硕士研究生、高校/企业决策者、高校/企业管理者、高校/企业导师。学者陈小平等人详细分析了在实践基地开展过程中四类角色的积极利益与消极利益。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近年实践基地的研究进展,重新进行归类整理五者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实践基地开展需求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从实践基地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系统梳理满足各方诉求的实践基地所需条件及相关运行机制,能够保障实践基地在开展的过程中,激发主要参与者及利益相关者的动力机制,确保实践基地长久、稳定的运行,进而发挥实践基地的应有作用。

表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关系

三、实践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绩效指标结构体系包括输入指标、过程指标、输出指标、结果指标。输入指标的内涵指为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过程指标的内涵指公共部门生产各种公共产品、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类别。输出指标指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包括其中间产品;结果指标的内涵指公共部门每项产出或服务所产生的影响。[6]实践基地的结果指标可概括为所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教育培养的“滞后性”与“复杂性”特点,其结果指标的测量与前三项指标的测量相隔时间较久,而且其测量维度也会根据个体差异性有所不同。因此,实践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投入、过程及产出三个维度构建。

(一)基于投入的评价指标

实践基地的良好运行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主要利益相关者中,与投入相关的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决策者、高校/企业导师、高校/企业管理者。政府在实践基地运转过程中,主要扮演政策把握者及经费支持者角色,经费支持包括科研开展的项目经费及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培养经费。高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及基础条件,并保障其实习过程的基本生活条件与人身安全。人员配备关系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开展的关键环节,主要需考虑校内导师的配备、校外导师的遴选、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及管理队伍的确定。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在投入方面的三个主要指标:人员配备、基地条件、资金投入。其中人员配备包括:导师队伍、管理队伍、科研团队。基地条件包括践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资金投入包括科研经费、培养经费、生活补助经费。如表2所示。

表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投入评价指标

较强专业能力的导师队伍、专门团队负责基地常规运行的管理队伍、促进技术创新的科研团队是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人员配备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基地条件的评价从专业实践仪器、设备、场所及实践条件,项目研究开展的实验场地,基本餐饮、住宿、交通等生活便利条件等三方面进行评价;资金投入是实践基地正常运营的必要保障,从帮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经费,有利于专业实践的活动经费,维持研究生正常实践生活开展的餐饮、住宿及交通费用等三方面进行评价。

(二)基于过程的评价指标

硕士研究生是基地运行过程的关键角色,以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纽带,形成高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实践基地共建共管模式,是实践基地建立并良好发展的基础。实践基地的运行过程可总结为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高校/企业决策者、硕士研究生、高校/企业导师、高校/企业管理者。高校/企业决策者在硕士研究生入住质量、基地管理质量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方向决策作用。 实践基地的具体运行主要围绕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者,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实践指导等相关文件规定的指导下开展,在实现个体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实践基地效益的最大化。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联合培养基地在运行过程中的两个主要指标: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管理运行。人才培养包括:硕士研究生入驻、联合培养、实践指导、评估考核。如表3所示。

表3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运行评价指标

组织机构是负责统筹安排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相应机构;规章制度包括基地运行的制度体系及制度执行,主要涉及联合培养协议、基地管理、各利益相关者的相应职责、绩效考核等相关内容,并配备相关实施流程及规范确保规章制度的具体开展;管理运行是实践基地运行后的定期活动交流及总结反思;硕士研究生入驻既含入驻学生的数量及入驻培养时长,也含入驻学生的质量把控及分级培养;联合培养是符合基地条件和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项目参与的具体培养形式,以及培养过程质量把控标准;实践指导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在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评估考核是对于实践过程及结果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及结果性考核评价。

(三)基地产出的评价指标

综合考量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将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产出归结为:实践能力、科研成果、社会效益。这个过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涉及硕士研究生、高校/企业导师、高校/企业决策者。产出成果可归结为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有形成果的主要类型包括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和获得奖项,无形成果包括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及企业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企业产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其中高校/企业导师和硕士研究生更加关注有形成果的产出,而有形成果是无形成果的基础,无形成果是有形成果的最终展现,对于高校/企业决策者来讲其最终效果是实现无形成果的不断扩散。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在产出方面的三个主要指标:硕士研究生自我提升成果、科研成果、经济效益成果。硕士研究生自我提升成果包括: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科研成果包括: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得奖项。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效益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表4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产出评价指标

其中,实践能力提升是指通过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是指通过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发表论文是实践过程中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实践参与校内外导师及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申请专利是实践过程中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实践参与校内外导师及硕士研究生申请专利的数量;获得奖项是实践过程中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实践参与校内外导师及硕士研究生主持或参与项目获得奖项的数量;经济效益成果是通过开展联合培养,企业产品效能的提升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力是通过开展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产出对高校和企业社会声誉所产生的影响。

结 语

本文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对实践基地绩效评价体系做了初步的构架,后续研究会着眼于如何细化,如何运用,只有在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的前提下,指标体系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实践基地的结果指标可概括为所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教育培养的“滞后性”与“复杂性”特点,其结果指标的测量与前三项指标的测量相隔时间较久,而且其测量维度也会根据个体差异性有所不同。因此,实践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投入、过程及产出三个维度构建。基于投入确定了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三个主要指标:人员配备、基地条件、资金投入。其中人员配备包括:导师队伍、管理队伍、科研团队。基地条件包括实践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资金投入包括科研经费、培养经费、生活补助经费。基于过程确定了联合培养基地运行的两个主要指标: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管理运行。人才培养包括:硕士研究生入驻、联合培养、实践指导、评估考核。基于基地产出确定了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三个主要指标:硕士研究生自我提升成果、科研成果、经济效益成果。硕士研究生自我提升成果包括: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科研成果包括: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得奖项。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效益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相关者硕士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