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家具设计的体验性研究

2022-11-08李少宏尹欣然LiShaohongYinXinr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8期
关键词:设计者使用者家具

■李少宏,尹欣然 Li Shaohong & Yin Xinran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近年来,人们生活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对个体主观感受的提升,家具设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促使家具设计的创意日新月异,更趋于创意化与主观化,选择性也更强。接受美学在 20世纪60年代随德国哲学思想的更迭,成为文艺界的美学潮流,目前在文学、影视、艺术设计领域被主要关注,接受美学的核心含义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它表现为人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反映程度与审美经验,接受效果对于文学艺术领域与社会功能的影响等。李超德[1]从接受和体验视角看设计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得出对拓宽设计美学研究的许多思考,重点论述了设计美学研究中主观体验的重要性。曾小桐[2]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讨论接受美学在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方面的意义和作用,阐释观者在观赏艺术时的接受状态,举例分析了欣赏画作的三种心理。和其它领域相比,接受美学对于问题包容度更高,本文通过不同体系的融合创新,引用接受美学的研究理论及思路应用于家具设计领域,设计者可形成体验性的视角完善家具设计流程,成为家具设计的全新出发点,从文艺作品中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多元自由化发展,到对设计活动和家具创新等领域的初步探索,形成家具设计活动本身的维度创新与价值提升。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艺术思潮及对设计的影响、家具设计中体现的接受美学理念等多方面探索如何运用接受美学的视角重新探索家具设计的创新价值。

1 接受美学思潮及对设计的影响

1.1 接受美学思潮产生及价值

接受美学出现于 20 世纪 60 年代,因德国哲学思想的更迭,这种文艺导向开始与政治逐步融合,最初接受美成为文艺界的美学潮流,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的沃尔夫冈·伊瑟尔和汉斯·罗伯特·姚斯,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领域。

接受美学作为盛行的美学思潮,从读者接受角度立足讨论文学的主观审美性以及在观者的视角下对艺术作品的独特阐释,打破基础思想的藩篱,开拓了对美学深入认知的广阔领域。设计师对于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也趋于人性化情感化发展,关注人们需求和体验成为家具行业发展研究的重点。而家具设计本质目的就是为广大消费者服务,人的主观意识、体验感逐步成为家具设计领域的新突破。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将最初设计者的关注点转移到大众消费者身上,对用户需求和感受作为创新出发点,以指导家具设计行业发展。本文从对接受美学艺术思潮的产生探讨,到对设计价值影响的提取,并以丰富的论证表现其接受美学的丰富价值,通过对“艺术接受美学”的深度分析,无论是以作者为中心或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视角,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理论局限性,但在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的历史痕迹[3]。

叙事性的艺术创作中,接受美学探讨的是如何形成观者对故事发展或情节主线的介入性,例如开放式的结尾,或者倒叙插叙多条主线并行的剧目中,有意的形成可主动介入并引发体验与深层思考的观赏效果。这是接受美学这一创作思潮早期在文艺领域出现的重要标志,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相比传统创作形式,往往创作者受战后现代性多元价值发展的思潮影响,其作品反对设限固化的围栏,反对将观众的观感体验禁锢在因作者个体的有限性而限定作品的价值导向上。因此,优秀的作品会预留更多引发思考的契机,在接受美学的指引下,充分解放读者的想象维度,拓宽文艺活动多元化与自由发展的状态。例如,一个未完待续的开放式结尾的故事,往往会加深我们的观赏印象,这便是作品中打开我们自由介入的端口,激发我们积极思考的达到浸入式体验的效果。这种艺术创作形式与体验过程,在接受美学思潮产生以前就广泛存在,如我国宋代代表性的画家马远,号称“马一角”,其大量画作中主动留白的效果,既增强画面节奏感,又留有遐想的空间,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空无之中萌生万物”的观者体验效果(图1)。

通过以上画作分析,将接受美学的理念框架应用于设计学设计中,接受美学的价值在于作者、作品媒介以及观赏者,三者之间形成一个渗入性的,互动体验式的,多元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设计学中设计者与作者、产品与作品媒介、用户与观赏者它们之间同样存在必然联系,利用接受美学的指导,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设计产品的创新研发中,设计者如同作者是体验的主体,用户与观赏者是体验的客体,产品与作品媒介为关系转化,形成打破作者个体的有限性的思维框架,由此激发观者的参与性,拓展作品的价值维度,指导艺术创作及设计创新符合现代性需求发展的、自由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1.2 设计的互动体验性

设计产品的主要价值是实现用户使用的功能及审美体验等需求,接受美学在设计领域的介入,恰恰是强化了设计者和用户之间的平等主体的关系,以及二者对设计产品的互动体验与交流的目标。设计领域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蓬勃发展,使用者对设计产品新颖性的诉求,以及设计发掘的更迭速度,在突飞猛进的变化中。迫使设计成果往往以快速求新而达成开拓市场的目标,这反而忽视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形成体验效果,并通过反馈和优化过程达到设计的完善性。

■图1 “马一角” 绘画形式代表画作

■图2 素元木作家具设计

■图3 梵几独立品牌家具设计

■图4 侘侘寂风,禅宗文化的家具

■图5 藤编质感轻奢风家具

■图6 Boca do Lobo轻奢风家具

相对艺术作品,设计产品对用户来说,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以用户为主体,对产品这一客体进行使用和体验,以此产生需求的满足。“设计者”“产品”和“用户”,三者在接受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应形成了新的交流与体验关系,这里涉及到体验的主体以及和被体验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转化。例如,设计师在设计创作过程中,作为主体对设计对象产品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与构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作为使用者以主体方式体验产品的所实现的各种功能需求。不难理解从“创作主体”到“体验主体”,区分了设计者和用户之间的不同角色,然而强化产品设计渗入性的,互动体验式的接受美学理念,便要求设计者和用户在产品这一重要媒介中形成往复的不断交流的过程。设计活动中强调设计前期的用户调查、设计过程中的用户评价介入、设计成果的用户体验反馈,全流程强调设计者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是用户间接参与设计活动。进而产生了用户由“体验主体”转化成“创作主体”提升其对产品的体验效果。

产品的用户使用过程,恰恰也是设计者重要关切与介入的环节,不论是出于完善设计方案形成产品更新迭代的目标,还是反思自身设计行为完善自身设计修养等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达到设计者与用户之间的交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设计者主动转化成用户实现其体验感受,由“创作主体”转化成“体验主体”。其次可以说设计者和用户之间的交流是必要且多元化的,语言的交谈是常见的显性交流,而以产品为媒介的互动式体验交流,形成了语言交流之外的设计者和用户沟通渠道。接受美学的体验式的互动方式,其实就是打开了创作与欣赏,设计与使用等两者之间交流渠道,从而产生价值的多元突破与提升。

2 接受美学中家具体验性的倾向

2.1 家具文化欣赏体验追求

家具产品设计中造型形态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中会优先考虑的设计点,所谓引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便是认可家具创意的明显表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了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源于主观意识,CMF是产品设计中重要一环,将颜色、材料、工艺为主的几大部分作为重点,是在产品设计领域进行对功能与情感的表达,通过对不同颜色搭配与材料工艺,将产品的基础属性与设计的技术相结合的过程,家具造型是最直接体现家具美的要素,也能引起某种联想或心理和情感效应[4]。同时家具成为环境塑造的主体,也成为接受美学的主体,从客观的环境心理到主观个体心理的情感化设计,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加大了设计的情感发散。因此,基于接受美学家具设计应着重考虑家具设计色彩、材质、表面处理工艺的选择,家具整体造型与结构有密切连接。不同造型形态所表现的艺术感和体验感都有不同差别,通过使用者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观众角度进行创新设计能更好地贴近人们生活,延长家具的使用期限,有效避免浪费更替,节约资源。

以接受概念延续设计的品牌“素元”,推崇自然纯真与恒远的独立家具品牌。还淳返素,元元本本是素元坚持的独特理念,坚持从使用者本质的需求出发,遵循思想内在,在CMF的制作工艺、材料选择和定型制作中加入朴素、纯真和恒永的概念,将设计成品中注入中国传统的思想智慧与理念。比普遍的家具多一份在现代生活的破碎和忙碌中,利用空缺的碎片化的感受,生命领略带入超脱的潇洒与淡然,无惧时间过隙。展现全新视觉与情感的激烈碰撞,提升家具的美感价值可能性及用户价值体验性,形成更加审美接受。素元家具桌椅秉承着人物合一,通达自然。素元家具在材料选择上精益求精,将产品的形态构造与木质材料打造浑然一体。质感亲肤内外融合,工艺坚持对手感的不断打磨,将宁静、质朴和永恒的美感展现于细节,在使用家具的过程中,表现淋漓尽致的温柔与淡然。素元坚持用感受和体验引领设计的概念,将内心活动赋予功能,寻求朴素简单。工艺材质选择亲肤的质感,人们体验过程中产生与家具合二为一的奇妙感受,从而通达自然和古人的生命哲学(图2)。

独立家具品牌梵几,“梵”是寂静与淡然的意思,“几”是家具,意为净空安静的家具,同时梵几的谐音是“凡几”,即平凡普通的家具,梵几希望制作与自然融合在生活当中的家具。接受美学视域下家具造型呈现多样化发展,桌椅、空间布局不再是人们认知印象中笔直、坚硬、紧凑,在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下,使用者在行为层面认知对家具桌椅使用概念的阐释,是阐释性接受概念。设计者通过阐释性想象过程,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且整体从CMF角度带来柔软舒适的视觉感知体验,颜色素雅淡然、多为天然材料凸显纹理,符合人内心向往舒缓生活节奏的理念。将文化概念介入家具设计中,为使用者营造了自然空灵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家居体验的情感介入性,使文化介入体验,同时将时尚艺术介入体验之中(图3)。

2.2 家具心灵慰藉的体验倾向

家是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人内心归属和漂泊之心停靠的港湾,所以作为家里重要陈设物质的家具,肩负着提供人们身心休息与慰藉心灵的重要体验功能。好的家具设计产品带来的不但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抚慰。家具通过CMF元素对造型、色彩及结构工艺等符号语言与用户形成体验关系,使得用户在使用家具的过程中,产生共鸣的效果,感受到设计师的理念融入在家具之中,或隐或显地产生对内心抚慰的体验效果,是最直接体现家具美的要素,也能引起某种联想或心理和情感效应[5]。

■图7 植物仿生灯具

■图8 动物仿生座椅

家具搭配模式是对人的内心情感进行梳理,组合搭配是家具设计中的要素之一。在家具CMF中色彩起到关键作用,色彩的合理运用也影响使用者的心理环境。设计者用色彩在家具设计中起着调节、控制、统筹各种色彩关系,协调室内外色彩的作用,使得家具造型美观和谐,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感受,增加了家居氛围的协调。例如,禅宗文化也是在色彩运用上对接受美学价值体现,侘寂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安静的事物。“侘寂”往往会给人带来这样一种感觉,孤独、冷清、清幽,但也不为之感伤,而是带着一种释然的心境继续发现自然之美,苦中作乐,豁然开朗[6]。而在家居圈中,相较时下当热的极简风,侘寂则更显小众,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较少,侘寂风家具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且是能够接受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从图4可以看到,无论是家装的整体色调还是家具柜子的样式设计,均淋漓尽致地诠释着“素雅”与“自然”,这就是侘寂风的特色与亮点。色彩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渠道,也是表达思想的途径,成为沟通情感的重要媒介,家具整体不采用跳脱的亮色,常用大地色、浅灰色、淡黄色等作为基础色,所以营造出的视觉冲击力较弱。就像图中黑木色调显现出的素净与清雅,赋予细节更多的现代化元素来重塑了侘寂风家具。

家具的色彩可以调节使用者的内心情绪变化,选择应从人群喜爱偏向、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多方面考量。长者适合沉稳安静的颜色倾向,这种色调适合长者的情绪心情调节;年轻人通常喜好艳丽丰富,对比度强烈的色调;而少年儿童通常选择一些具有饱和度的纯色色调。美国学者研究发现:色彩的明亮悦目能够在视觉神经和大脑信息反应区域之间传递,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发展。青少年儿童在色彩明快的环境中生长也会使创造能力有所提升发展。经常置身于心情低沉的色彩环境中,会干预头脑反应及创造力的发展,因而导致大脑成长速度减缓,降低智商。浅色系蓝色、浅色系绿色等色彩可以缓解大脑疲惫与压力;而翠绿色、橙黄色会提升心情的愉悦程度。屋子内的整体色调也会因为朝向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2.3 时尚及多元价值体验的追逐

室内家具设计中,选择天然材料作为主要室内材料,如:原木木材、天然石材、花岗岩大理石材等,在接受美学视域与CMF中材料的选择也可为使用者铺垫心理感受,以自然材料为例,藤编材料会有天然的材料纹理以及植物原有散发的清香,仿佛将使用者置身于森林中,舒缓情绪压力,具有天然保健功能。藤编材料的以直线纹理作为主要纹理形式,用相关样式作为家具材料进行设计,也会从接受者角度感受到家具产品的简洁和力量感。藤编质感轻奢风家具是在现代轻奢家具的基础上,加入了自然恬静的生活气息,以藤编带来的宁静感中和了轻奢家具的奢华和冰冷,藤编的材质取自自然,天然环保,是让人很安心的存在。这种被时代欣赏传承的非遗技艺,与家具结合,散发出古拙质朴的感观,为空间达成静谧平和。藤编是夏季最时髦的元素,也是现代家居装饰的热点。藤编工艺从传统中走来,自身的简约和精细特质,通过家具将现代的绿植、灯具、艺术品串联起来。随意摆在角落使用,阅读或喝茶,都是清闲享受。明式家具和藤编最相宜,两者的结合也是中国传统家具最重要的原创特色之一。如今,将藤编工艺发挥至极致的家具品牌,风格上大都选择隽秀的明式家具或简约主义家具。素雅的藤编、沉稳的木色、流畅的结构线条融合,相映成趣。在现代家居空间里,轻奢风家具与藤编也能创造有机的、富含艺术气息的氛围。搭配灰色墙体,高级感满分。搭配棉麻、大理石感,也自然简约、具有舒适格调(图5)。

Boca do Lobo家具成立于2005年,是COVETED集团旗下品牌。极尽复古的轻奢感融入设计表现中,打破了轻奢家具呈现的距离感,减少使用者心理产生冰冷孤独感,也是在轻奢家具中的全新尝试,消除使用者和家具之间的壁垒,考虑到从使用者到轻奢家具的内心氛围感。Boca do Lobo挑战将传统美化技术与最新的技术方法相结合,将最好的材料塑造成非凡的家具,室内装潢和照明作品,从而产生永恒的国际化环境,既是在外观造型上进行对传统轻奢的颠覆,也是在陈旧的工艺材料上进行改良翻新(图6)。

3 接受美学主导的家具设计体验提升

家具的形态创造,CMF中色彩设计材料和工艺优化,这三方面相对而言可以显著提升家具体验效果。不同的用户群体对家具产品在审美上需求各异,设计中如何通过加入符合用户审美需求的视觉元素来达到情感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7]。接受美学作为心理学引入家具设计中,更是为了真实生活而服务,具有复杂性与包容性的生态心理学与家具设计的跨学科交流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8]。

3.1 形态创造的实用性强调

艺术创意和功能实用的结合是被北欧人所崇尚的“实用艺术”。丹麦设计师凯·保杰森曾经说过:“让线条带有一丝微笑”。一语便道出了造型设计上要有人情味、人性化的真谛。一件好的家具设计,是在造型观念的统领下,实现功能、材料与结构的完美统一[9]。在接受视角看家具设计的过程,即从人到物的创作—再创造的过程,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的创造性可体现在其形态创新、功能创新、材料创新以及结构创新四个方面。其中,以形态创新最为常见,但其时效性较短,因为任何形态对人的视觉刺激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当产生刺激疲劳时,就会失去消费者对家具形态的新鲜感,这也是人们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追求家具新形态的原因[10]。家具形态的简约并不意味着功能的简化,只是造型形态上趋于简约主义,将简单的线条形态增添更多生命力,让人们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家具的温度感和人情味,真正做到使用过程中保持轻松欢愉的心态,逐渐迎合新时代人们审美趋势。设计出的家具形态,能够成为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交流的桥梁,通常设计者想传达出的思想都有最直观的形态表现出来,比如有机形态的仿生设计下的家具作品(图7-图9),增添了设计的趣味性,引领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将使用者思绪置于情景背景中,不假思索地理解设计者的意图,将形式创造的主观感受以自我接受的审美形式出现。

■图9 风景仿生茶几

■图10 结构美家具设计

3.2 色彩设计中的情感化体验

在以环境为主体运用家具设计的色彩情感,追求明亮光鲜的色彩倾向,虽然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长期应用后,则容易导致家具本身的感情寄托不断的下降[11],当转变以人的接受视角为主体,从美学向设计的代入,家具的色彩表现会直观刺激和感应使用者的视嗅觉,使用者感受到特别的刺激和感应,从而影响了心理感受效应,于是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感受,即对事物美化的不同理解,这也是设计师需要考虑是否能将使用者代入到预设的心理环境中。色调温暖的颜色会自发地带给使用者幸福能量感,会加强使用者的环境联想,提升使用舒适度。在接受者立场构思整体色彩环境,更好地理解家具设计的用意和特点。同时色彩的运用也能体现设计者的情感体现,家具作品通常都会被赋予情感价值,而颜色也正是时尚和个性的冲击,设计师也会通过夸张大胆的色彩体验对生活极致的审美追求。家具运用色彩的得当也会增加设计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在家具行业的销售比重。

3.3 材料工艺可体验性的优化

材料作为产品的造型载体,同一造型产品不同材质的替换,能够创造出多样的设计表达,同时新材料的研发也能促使产品设计的不断改良和创新。然而现在对整个材料领域的设计评价,大多集中在对材料物理性能的评定,缺乏对材料与人发生交互活动时,人与材料生产的情感互动关系的感性评价认识[12]。明式家具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对于线条的运用,以直线为主,辅以曲线,整体呈现出曲线变化,刚柔并济之妙。明式家具的造型与美感是与中国文化中个人的品质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很有代表性的家具——明代的黄花梨圆角柜,黄花梨木材质坚硬、木材花纹丰富、纹理细密、手感光滑并且有独特的气味,也正是这种木质的幽香,会让使用者浸入一种传统、庄重的环境中。家具的结构美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先将环境塑造给观者,通过表面的涂饰工艺让使用者直观感受到家具质感的圆润光滑,先引发使用者对触觉、嗅觉的联想体验,从而对家具的整体背景联想思考,对使用感有初步意识,能有效提升设计者想营造的设计氛围,从而以观者的接受角度去进行家具的创意设计(图10)。

4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的CMF元素色彩、装饰工艺、造型会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设计者以接受美学的视角看待家具设计,触动人心的家具体验感是需要将视角转向使用者的,从使用者的审美心理和情感体验出发,预设设计背景于使用者,提升对体验的感受。家具的形体创造、色彩搭配及材料搭配以情感化体验逐步完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对家具人文情感的关注。完善传统设计过程中的主观片面创意,将家具与人文体验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家具的利用率和大众接受度,使家具设计在功能和体验上交融创新,深刻体现家具设计的价值,实现设计效果最大化。

猜你喜欢

设计者使用者家具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家具设计·互动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浅谈如何创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基于设计者竞赛平台的UG建模案例教学实践
抓拍神器
责成而不劳 费事而不功
家具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