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行为的通感体验设计策略
2022-11-08李佩璇LiPeixuanShenJie
■李佩璇,沈 杰 Li Peixuan & Shen Jie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体验经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用户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用户体验向多维感知通道发展。近年来,用户对产品的期待从基本功能满足,逐渐转向以情感和行为体验为主的深度体验。通感设计通过对用户多感官认知的转译激发产品魅力,营造更生动的、互动性强的用户体验[1]。通感设计作为聚焦用户多重感官和情感的体验设计理念与方法,一方面,贯彻“以用户为中心”,从产品特性出发,通过调用用户五感和情感,增强用户整体体验效果;另一方面,通感作为一种设计因子的提取方式,通过多感官符号间的转译,激发感官间的转化和反馈[2]。近年来,对通感体验的研究多集中在界面交互、视觉传达等设计领域,在产品设计中往往也是对元素视觉符号转译后,应用在产品外观造型中。因此,基于用户行为的通感体验设计和应用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究。
1 通感体验与用户行为
1.1 通感的概念和产生
“通感”是一涉及多学科的理论术语。“通”指“联通”,“感”指“感觉”,人有五感:视、听、味、触、嗅,通感即感觉联通在一起,其本质即是感官知觉之间的互换和联系。用户直接感受的感觉被称为“本觉”,引发的其他感觉被称为“通觉”[3]。
美学家陈育德先生在诗、词、书、画、建筑等领域进行通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统五觉”的艺术通感理论,脱离了内心的理解和作用,人就感受不到大千世界的声色变化,无法得到真实的体验。由此可知,通感的产生首先离不开人体感知器官的活动,并可在心理共鸣的作用下形成超越五感的通感体验(图1)。
1.2 通感体验的三层次和交互方式
产品通感设计将用户从较单一的感知方式中释放出来,并在交互过程中为用户创设出新鲜、丰富、全面的感官转译路径和情感体验。依据唐·诺曼(Don Norman)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出的体验三层次,即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可将用户通感体验分为感官间的移觉式通感,感官和联想产生的混觉式通感,感官、意象和情感产生的心觉式通感[4]。产品交互方式分为物境交互、情境交互和意境交互。从以较为基础的多感官参与体验,到叠加想象的情景交融状态,最终形成物我交融意象互通的情感体验(图2)。
■图1 基于心统五觉的通感转化
■图2 通感体验三层次和交互方式
■图3 通感体验之物境交互
■图4 通感体验之情境交互
■图5 通感体验之意境交互
■图6 Stone Foam Stool椅
■图7 深泽直人设计的壁挂式CD机
■图8 FACILE+笛子灯
■图9 风琴椅
其中,移觉式通感主要通过感觉器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形状、色彩、材质等物的属性,让用户和产品产生物境交互,是一种感官体验。如nendo水彩系列家具(图3),通过金属材质模仿白纸渲染效果,在家具表面使用淡蓝色由浅转白的渐变,让用户通过冷色感到夏日清凉,视觉感受转换为触觉感受,丰富人和产品的感知体验。
混觉式通感通过制造和其他产品功能、操作、结构等属性的“熟悉感”,并在用户惯有的行为习惯和认知经验基础上,引导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探索体验。如美国设计师Max Gunawan打造的Lumio翻页书灯(图4),将灯具设计成书籍的形式,但随着翻书的行为动作,反馈给用户不断扩散的温柔的灯光。用户通过操纵书籍的开合,达到视觉和触觉的多感官体验转换,增强产品体验的趣味性,也暗藏“知识照亮黑暗”的文化内涵。
心觉式通感主要从用户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历中,提取一些代表精神、思想、审美的文化符号,让用户形成超出产品本身的批判性思考,是一种思想体验,更强调用户自己的情感判断,以达到和产品的共鸣。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事物形象被人们通过非语言方式感受和理解,并被用户用较固定的形象,记忆在个体感官世界中。当固定形象同其他事物结合,就会调动用户对这一固定形象的记忆情感,加之其他感官刺激,就给用户带来了意象互通的通感体验。如陈旻设计的杭州凳(图5),借用层层弯曲的竹片形成拱桥的意向,用户坐下后随重量的增加,竹片受力变形层层累积如水面涟漪,触觉和视觉结合让用户仿佛置身西湖景观中,产生愉悦体验。
1.3 用户行为对通感体验的作用
感官联通和融合,突破了单一感觉体验的局限,丰富了用户体验,产生更强大的情感共鸣。此外,通感还有曲喻的作用,通过用户联想和想象,将感官刺激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觉。
研究表明,用户接受外界信息带来的感官体验中,视觉占据60% ,听觉占20% ,触觉占15% ,其余占5%。因此在现代设计应用中,视觉和外观造型效果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单一感官通道的信息传达带来的用户体验较为简单枯燥,一旦在视觉上无法打动用户,就会被消费者抛弃。所以应该努力探索视觉外的更多感官效用和感受尺度,将通感应用在整个艺术审美和用户创造活动的过程中,让用户能够主动探索产品,并参与到产品感官体验转译过程中[5],建立人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情感联系,拓展通感在设计中的运用。
■图10 中国台湾莲花茶茶具设计
■图11“北风”产品设计
■图12 Female Interaction系列室内环境监控设备
用户行为可以实现产品和用户之间更为默契和贴心的交流,在用户与产品之间建立良性交互和协调关系[6]。产品的外观细节、操作方式、文化内涵可以使产品具备让用户产生联想的特性,进而指引用户的行为,使用户与产品进行亲切的互动。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文提到的通感体验层次,基于用户行为交互的通感设计,强调在用户与产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用户行为激发人和产品的物境交互、意境交互和情境交互,拓展用户的感知维度,在不同交互方式上丰富用户的通感体验感受。
2 通感体验中的用户行为分类
2.1 物境交互中的本能使用行为
在物境交互维度,用户根据产品本身特定的功能属性和形态特征,自然地产生固有使用行为,用户与产品的多方行为交互就会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无论产品美丑,如果一个智能灯具能够发光,用户就一定能从该产品获得阅读的光线[7]。如用户看到座椅类产品,就会产生“坐”的固定行为动作。这一用户行为不会改座椅的结构,也不会对“再次坐”的流程产生影响,但“坐”前后用户的感官体验可以被设计。
基于用户固有使用行为的通感体验,强调产品外在表现对用户的本能反应,此时用户行为还未发生,即用户还未实际接触到产品的情况下产生的本能感官直觉,随后引发物境交互行为。该种通感体验最容易由视觉触发,如荷兰设计师Matthijs Kok设计的Stone Foam Stool椅(图6),其表面的粗糙纹理和尖锐的棱角设计,让用户第一眼看上去像一块坚硬、“硌人”的大石头,感觉坐感十分不适,但当用户把它作为一件坐具去使用时,会发现该椅子非常柔软,使用行为产生的实际感官体验和视觉产生的触觉通感形成对比,带给用户超出预期的产品体验。
2.2 情境交互中的用户行为
2.2.1 操作行为
操作习惯和经验结果的意外可以让用户获得更独特的用户体验。因此在情境交互维度,可以借助用户已有的经验认知、行为习惯,尝试拼接置换不同的产品操作体验,在产品功能、操作和结构等方面,让用户产生特定的操作行为,进而激发更加生动有趣的交互体验[8]。这种行为往往造成产品状态的变化,给用户带来“意料之外”的新奇通感体验效果。
最典型的设计案例如深泽直人设计的壁挂式CD机(图7)。该设计将换气扇和CD机的造型和操作特征拼接起来,换气扇的视觉形象让用户首先联想到风扇转动的声音和微风拂面的触觉享受,当用户凭经验认知拉动拉绳开关时,本应吹出的微风变成了听觉上的音乐,听觉和触觉通过拉绳这一产品操作行为进行了转化。江南大学李嘉懿与董倩雯设计的“笛子灯”(图8),也是将笛子的操作方式置换到灯具上,让用户产生吹笛子的操作行为,进而产生“声音—光”的通感体验。
2.2.2 控制行为
在通感体验的情境交互维度,通过用户的行为去控制产品使用结果和体验流程,丰富感觉特征,行为和体验相互影响,创造出令用户印象深刻的感官体验。通感体验中的多觉叠加就是让用户的多种本觉和通觉相互融合,并通过用户的联想持续反应,让通感体验成为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即被设计的目标是在用户使用中的不同阶段的产品体验效果。
如葡萄牙设计师soraia gomes teixeira设计“风琴椅”(图9),椅面下方设计成可以发出声音的手风琴的形式,并可通过用户“坐”的程度控制声音,将用户行为和听觉联系在一起,形成视觉、触觉、听觉的多觉叠加通感体验。陆定邦教授为中国台湾莲花茶进行的茶具设计(图10),在用户体验过程中持续通过操作、观察、嗅闻、品尝、倾听等控制行为,将嗅觉、味觉、视觉、触觉与听觉叠加融合,使用户饮茶的体验得到强化。
2.3 意境交互中的用户行为
2.3.1 互补行为
在意境交互维度,用户行为的结果重在补充产品之外的“画面感”,形成用户和产品意识形态上的交互。产品隐喻可以促进设计师和用户进行信息交流。具有指引性、暗示性、文化性的产品文化表达,会带动用户的内在想象力,指引用户使用产品的同时,产生“属于自己的产品”的体验,填补产品直接感官体验外的情感体验缺失。尤其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中,利用隐喻激发用户的联想和想象,借助用户行为弥补产品缺失的动态情境,形成更加深层的通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让用户和产品共同营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化氛围。情境交互维度下,产品隐喻所产生的用户行为不一定都为了使用产品,更多情境下是为获得多维感官体验和互动乐趣。
如苦寒系列产品中作品“北风”(图11),用冰冷细长的金属杆模拟北方萧条的芦苇,从视觉激发用户对北方荒蛮之地的想象,当用户靠近喇叭发出声音时,金属杆产生震动,人的声音就化作了北风,摇动芦苇,人的行为和产品形态共同营造了苦寒情境。
■图13 用户行为交互与产品体验对应关系
2.3.2 交替行为
用户感知会影响用户心理和内在意识,进而刺激相关的情感体验,影响用户和产品的互动,而外部感知会反过来导致用户的感官和情绪转变。让用户在同产品的交替互动行为中形成外部感知和内心通感的循环融合,即用户对产品的行为交互,和产品对用户的感官反馈交替发生。在情境交互中往往体现在用户于环境中的沉浸感,和对整体氛围的营造。用户行为带来物或空间的状态改变,又会给用户带来新的感官体验,即用户即是感官体验者,又是感觉创设者。
如Female Interaction系列室内环境监控设备(图12),用户和空间环境不断地交替互动,空间环境的变化通过动态壁画让用户感知,可视化的产品图形通过视觉和触觉的通感转化,向用户表达环境信息,如当室内干燥时,壁画通过凹凸褶皱的视觉语言,让用户感受干枯河床的皲裂,进而对室内环境进行调控。用户的行为不直接作用在产品上,但却通过环境等媒介,间接地对产品产生影响,进而发生不同感官间的通感转化。
此外,交替行为还常常应用在交互装置产品中,在沉浸式数字环境中,通过用户和产品、环境、他人的互动,大脑会不断激活未发生活动的感知觉,让参与者形成“幻象式”的通感体验[9]。
3 基于用户行为的通感体验设计策略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产品设计中五种类型的用户行为类型和行为方式,与产品属性、交互方式、通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和关联性(图13)。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属性往往会激发用户多种类型的行为,设计师需要结合具体的产品使用语境,匹配提升通感体验的关键行为要素,设计行为交互的路径,以达到预期的体验效果。
在通感体验设计中,设计作为表达主体的设计师和接受主体的用户信息传达的过程,也是一个设计师通感转译与用户感知、认知诠释的沟通和互动过程。通感是表达主体(设计师)和接受主体(用户)双方的互动和交流,互动程度影响感官体验的有效感知和有效认知。用户通过与产品的交互,间接地达成和设计师的互动。用户需要对通过设计师编码的产品进行解码,以实现产品通感语意的顺利转化。通感的语意转化也会因为不同的用户,产生不一样的感知觉反馈。
本文基于此,提出基于用户行为的通感体验设计策略(图14)。在进行通感设计时,要让用户通过产品外在属性产生基础五官感受,并激发用户和产品之间的交互动作,即让用户在形成本觉和通觉的体验路径中,加入行为要素。一方面,用户行为作用在产品上,改变产品形态或效果;另一方面,用户行为生成场景,形成超越产品本身的氛围体验。从行为、产品、场景入手,设计更丰富、多维的感官体验。让用户行为介入通感体验转译路径和体验过程中,通感不止是产品体验的结果,还是产品使用的方式。
3.1 利用产品本质特性,让用户本能使用行为自然产生
人类大脑的先天功能可以根据语用活动的具体特征自动关联使用方式。由于人的经历中形成的定式思维和长久的肢体习惯的影响,有些产品形态会激发人的本能动作。材质、颜色、和视觉形态是产品的物质基础,产品自身的物理特征会赋予其不同的情感属性,并给用户带来不同的感官感受。
当设计对象是用户行为的时候,产品的本质特征即作为激发行为的工具,强化用户对产品材质、颜色、形态符号等特征的传统认识,在产品本质特性上“有话直说”,利用用户下意识对视、听、嗅、味、触的感官刺激产生反应实现行为交互,让用户使用行为自然产生。同时在对用户产品认知无影响的产品形态细节上仔细斟酌和改造,利用材质触感反差、视觉颜色对比、形状造型置换等方式,突破产品一般经验性的感官体验,从物的维度设计用户通感体验。比如胶囊式药品,无论外在包装表现如何,用户都会揭开背膜,取出药物。但如果将背膜设计成花瓣的形象,赋予柔软的材质和粉嫩的颜色,就会改变改变用户对药品原有的“痛苦”认知,通过花瓣联想到花朵的芳香,感官转化的同时提升用户综合体验。
3.2 打破产品常规姿态,让操作行为和控制行为成为感觉的编辑器
设计师变换产品符号的组合模式,通过在产品中去除用户熟悉的固有成分,或者在“另类”的形态中使用熟悉的操作方式,是用幽默的移情态度提升产品体验的有效设计手段[10]。当用户发现产品中有趣或熟悉的部分时,往往会处于好奇心和天性爱玩的心态,自发的去探索产品的奥妙[11]。
■图14 基于用户行为的通感体验设计策略
在具体设计中,通过相似产品特征的替换、操作方式的移植、功能结构的拼接等方式,用非常规的产品形式,加强用户和产品的行为交互,增添用户行为过程和结果的趣味性和惊喜感,让用户的产品感官体验维度随行为改变,用户的行为成为感官知觉的编辑器。需要注意的是,设计师要结合用户的生理感知、心理认知、经验习惯等角度,最大化理解用户心智模型和产品符号,以便形成通感编译和转译通路,引导用户产生设计者的预设目标行为。设计师需要提前规划、塑造用户在使用情境中的产品使用方式,促进用户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让用户的产品感官体验随行为改变,实现感官有效转化。比如杆秤是一种通过杠杆原理实现称量物体质量的器具,秤砣移动距离越长,物品越重。而灯光没有重量,只有亮暗。若将杆秤的称重方式和灯具的开合、调光方式结合,灯光似乎就有了重量。
3.3 营造产品之外的画面感,让互补行为和交替行为成为场景氛围生成器
用户行为交互总是在一定的场景下发生,由行为产生的场景强调在交互的基础上生成非物质的东西,比如精神享受、文化审美和认知内涵等,而听觉、触觉、视觉等五感层面的信息接受与交互流程会扩大物理空间,是一种以参与者、使用者行为活动主导的,利用多维感官引起情感体验和共鸣[12]。用户对场景的感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相加,而是应该就不同的情境具体分析。用户从场景中直接接受的本觉刺激是生理刺激,通过大脑和内心做出针对性反应。情境交互维度的用户互补行为和交替行为,往往会结合用户大脑和内心的想象,生成动态场景,弥补静态产品情境的空缺[13]。
除此之外,用户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大多通过视觉感知,因此在具体设计中,需要结合用户所处的具体情境,对视觉外的感知觉内容进行适当赋情赋义的加工,使用户更容易触景生情,形成产品以外的审美画面,基于特定的产品符号形成场景氛围。用户、产品、场景三者融合交互,让用户行为成为场景氛围生成器,又反过来作用于用户和产品,场景不断变化,用户行为动作和场景反馈循环交替,让用户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场景中,不断激发用户联想和感官转化[14]。
4 结语
随着用户对产品体验要求的提升,通感是用户实现多维感知和深度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用户为中心,对激发感官转化的用户行为进行分类归纳,从用户行为的起因、过程、结果、影响、作用对象等角度,探索基于用户行为交互的通感体验设计方式。试图从感官转化的角度,将用户行为介入通感体验过程,让用户可以是整个体验过程中,感官的接收者、制造者、改变者、操控者,从单纯的体验者变成体验的营造者。让通感不止是体验的结果,还是产品使用的方法,拓展通感的设计应用方式,为设计师进行多感官体验设计打开新的思路。但在实际的产品使用中,行为作用和效果是否在同一物体上,会影响感官转化的类型。产品接收用户行为后产生的效果,和对用户的瞬时或延时感官反馈,也会改变用户通感转化的体验过程和时间。各种行为大多不是分散有序进行的,用户行为与通感体验影响和效果耦合机制将是后续研究和设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