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癫痫的研究进展
2022-11-08张田田李春月付利娜
张田田 杨 扬 李春月△ 付利娜 王 琦
癫痫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有7000多万人受到影响[1]。癫痫不是一种单一表现和病因的疾病,详细的临床病史和可靠的癫痫发作目击报告是诊断的基石。辅助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因和预后。抗癫痫药物大约控制66.7%的个体癫痫发作,但不容易改变长期预后[1]。对于某些耐药的局灶性癫痫患者,癫痫手术是实现长期无癫痫发作的最有效方法,但可能还不够[2]。随着对癫痫认识水平逐渐发展,人们希望找到更好的、治疗性的、药理和非药物治疗策略。护士越来越多地参与监督包括癫痫患者在内的复杂病情患者的管理。如果使用适当的工具,非癫痫专家的护士可以为癫痫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教育和支持方面发挥核心作用[3]。中医护理技术对延缓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也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就癫痫患者中医护理进展予以综述。
1 中医护理的理论依据及作用
尽管目前有抗癫痫药物或非药物治疗,但许多癫痫患者的发作仍难以控制。一些患者转向替代疗法或补充疗法来治疗,使用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养生功法越来越流行。中医学认为,癫痫是由风、气、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人体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发病,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具体病因可为患者受到惊吓,惊则气乱,导致脏腑平衡失调,脾虚、肾虚则生痰,肝气旺则生风;或饮食失调,过食肥甘厚味等原因损伤脾胃,脾运失调则痰浊内生,加之情志失调而发病;或脾失健运,内生痰湿,肝失条达,肝郁则化火,肝风内动,风火痰瘀结,上犯心脑;或跌仆、产伤损及脑部,而形成瘀血,气血不畅则神明失养,血虚生风而发为抽搐[4-6]。中医护理干预的基础是根据中医理论,通过推拿不同的腧穴、经络改善肝、脾、肾的功能,通过精神调护,调节患者的情志,改善脏腑的失调;通过饮食调养,对症饮食或食疗,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调节气机和水液代谢;通过配合传统运动,如五禽戏、八段锦,调理患者的脏腑气血,同时对运动功能的失调起到改善和预防作用[5]。
2 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从中医角度讲,癫痫为本虚标实,临床应该在深入了解病因的基础上,权衡标本轻重,给予相应的护理调护。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目前中医护理特色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2.1 情志护理七种正常情志活动被称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但七情太过可以影响气机失衡,从而伤及脏腑[7,8]。根据中医理论,在七情太过尚未伤及脏腑或者伤及脏腑的早期,应用 “情志制约法”,可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可以根据七情分属于五脏的原理,而五脏间存在五行制胜。同时,情志护理方法源于中医护理,利用语言疏导、移情易性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9,10]。
2.2 饮食护理“民以食为天”,饮食护理对癫痫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可以为每个患者建立一份饮食护理档案(记录饮食宜忌),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给患者提供相应的饮食建议。对于气阴两虚的患者,应多摄入一些滋阴润燥的食材,如莲子、石斛、百合;对于脾肾两虚型患者,可多食山药、芡实、黑豆等;对于痰火上扰型患者,则不建议食用辛辣、羊肉等[10]。
2.3 穴位按摩按摩是历史悠久的非药理学方法之一,通过机械刺激软组织的系统性操作对生物体产生生理和心理影响。穴位按压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穴位按压刺激构成全身能量路径网络的经络,增加气(生物能量)的流动,从而改善症状。穴位按压对身体有4种基本作用:镇痛、体内平衡、增强免疫力和镇静/心理作用。其中,穴位按压的止痛效果已经用闸门控制、伤害性传入和内啡肽理论来解释。伤害性传入理论认为,穴位按压通过刺激机械感受器抑制疼痛向大脑的传递。内啡肽理论认为,穴位按压刺激内啡肽分泌,这是一种天然止痛药[11]。临床报道选取大椎、腰奇、涌泉等穴位按摩,对癫痫疗效显著[10]。
2.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护理技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需要医师或具有针灸师执照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护理工作者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协助针灸治疗过程。针灸在中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16世纪到19世纪传播到欧洲和美国。针灸研究的历史始于18世纪,此后发展迅速。过去,医生们努力将针灸应用于临床实践,而科学家们则专注于穴位和经络的可能特征。现代,科学家们努力评估针灸的真正有效性以及针灸的潜在生理学和生物学机制。回顾从过去到现在的研究历史,很高兴看到这一奇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针灸在各种情况下都是有益的,这大大增强了对针灸治疗机制的理解[12-16]。针灸疗法包括耳穴、毫针、电针等。其中耳穴疗法治疗癫痫最为常用。多年来,耳穴疗法仅限于放血和烧灼。直到1957年后,国际科学界才意识到耳部图类似于倒置的胎儿,它的引入使耳穴疗法成为一种更系统的方法,并且,随着更精确穴位的识别和标准化,耳穴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癫痫、焦虑和肥胖,以及改善睡眠质量等[12-16]。
2.5 传统运动指导长期以来,对癫痫的控制大量依赖口服药。患者往往在没有被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开始长时间地服用抗癫痫药物,随着药物剂量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运动对癫痫患者症状的控制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好处,可以作为癫痫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癫痫患者经常被建议不要参加运动和锻炼,主要是因为害怕、过度保护和忽视此类活动的潜在好处和风险。现有证据表明,体育锻炼除了产生更广泛的健康和社会心理益处外,可能对癫痫的控制产生有益的影响[17]。国际抗癫痫联盟建议,癫痫患者是否可以参与特定活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运动类型、癫痫发作的概率、癫痫发作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癫痫发作的诱发因素、癫痫发作的时间以及患者接受某种程度风险的态度。体育和癫痫问题工作队认为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将在获得更多数据后予以更新[17]。基于现有文献的证据,体育活动代表了一种潜在的非药物干预,可以与癫痫的常规治疗相结合[18]。虽然支持使用瑜伽等替代疗法治疗癫痫的证据极为稀少,但全世界大多数医生认为,至少在某些患者中,它可以与常规抗癫痫药的使用相结合[19]。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少年拳和太极拳是被广大群众喜爱并用作健身的手段。在练习过程中 强调“精”“气”“神”,要求不断调整和控制呼吸,属于有氧运动但也有爆发用力和持续用力的动作,经常练习可能对癫痫患者的康复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加强太极拳等对癫痫患者的康复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
3 癫痫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研究
基于中医护理在癫痫控制中的潜在作用,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以验证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作用。
3.1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癫痫发作频率的影响贺桂萍[21]对1例康复期烟雾病术后伴有癫痫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患者共住院5次,总共半年时间,均无癫痫发作。具体的中医护理包括针灸治疗、耳穴压豆治疗、中药及情志护理。章慧敏[22]采用中医康复护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基础护理以及中医康复护理,结果发现,中医康复护理观察组癫痫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以及癫痫疾病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同基础护理组癫痫患者(P<0.05)。中医康复护理的内容包括中药药膳及中药汤剂、情志护理干预、穴位按摩干预(大椎、三阴交、太冲、鸠尾、 合谷以及间使)和康复护理干预(太极拳练习等运动)。刘夏[23]开展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组(常规西医护理、饮食、情志护理,穴位按摩)在干预后癫痫的发作时间和频率显著减少。肖娴[24]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也发现,常规护理组和中医康复护理组(基础护理、穴位按摩、情志护理、传统运动指导等相结合的模式)相比较,中医组癫痫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常规组 (P<0.05)。徐小改[25]采用情志护理的方法用于小儿癫痫的康复,情志护理包括暗示法关心体贴、言语开导、移情易性等,结果发现,相对单纯基础护理,临床有效率显著提升。李勇芳[26]采用中医综合护理(运功式护理方式、中药调理、食疗等),其中,中药调理方面,发现多数患者属于痰瘀互结证,采用活血化瘀、健脾除湿的中药进行护理治疗。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改善抑郁和焦虑情绪,显著减少癫痫发作。
3.2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戴克银等[27]在基础护理的同时结合情志干预及草果知母汤治疗,草果知母汤出自《温病条辨》,可以燥湿清热。结果发现,结合护理组癫痫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刘宇[28]选择癫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干预(穴位按摩、针灸,传统运动)。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1)。夏灵[29]开展的随机对照研究也发现,中医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癫痫患者认知能力。
3.3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癫痫抑郁程度的影响刘小玲等[30]开展的对照研究发现中医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癫痫患者抑郁程度。徐娇[31]将癫痫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西医护理配合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的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程度显著降低(P<0.05)。这些临床研究初步证实,中医特色护理在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方面具有潜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4 小结
根据中医理论,癫痫的发生主要与过度劳累、饮食不当、暴力创伤、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32,33]。中医护理以预防和治疗为主,强调辨证施治。中医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有积极作用[34,35]。随着人们对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癫痫患者的探索,这种创新性的护理方式也逐渐受到临床医生和护师的重视。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癫痫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大样本、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