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地中药材黄连新品种种苗繁育和大田栽培技术探索

2022-11-08李瑜张百忍胡榜文缪志伟

广西农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黄连种子生长

李瑜张百忍*胡榜文缪志伟

(1.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陕西 安康 725000;2.镇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 安康 725000)

中药材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Franch.、三角叶黄连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黄连性喜阴湿,多遮荫种植,忌高温,久晒易干枯死亡。作为我国的大宗药材之一,在云南、湖北等省均存在大量分布,近年来,随着中药材产业的高速发展,对黄连的市场需求持续提高,加之人工过度采挖导致的野生资源稀缺,研究黄连种苗繁育技术,对提高人工栽培黄连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镇坪县位于陕南地区,为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雨量充足,年均气温12.1℃,无霜期240 d,年均日照时数1489 h,被誉为“巴山药乡”,农业以杜仲、黄连、葛根等道地中药材栽培为主。其中,镇坪县产出的黄连质地坚实,少有过桥,药用品质上佳,是当地大宗特色农产品及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安康通过对陕南山区主栽的黄连本地品种进行系统选育和品种研究试验,选育出了“黄连1号”和“黄连2号”新品种,填补了我国黄连品种选育的空白。但受限于当地农户粗放种植,黄连种子损失量大,幼苗移栽存活率低,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黄连种植户的经济收入,由于黄连种植地块的分散,镇坪县始终难以形成一套规范化的黄连种子繁殖及育苗技术。基于此,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镇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安康市振兴家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展了镇坪黄连新品种的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并根据多年种植经验,对镇坪县黄连新品种种子繁殖及育苗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黄连新品种“黄连1号”和“黄连2号”不仅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病强,而且富有当地农家种特点,最适宜在秦巴山区种植,因此开展黄连新品种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可有效提高秦巴山区乃至西南、鄂西北同类生态区黄连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对于保护野生黄连种质资源,促进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1 种子繁育技术

1.1 采种

2019年5 月上旬,采集通过育苗移栽生长3~4年的黄连种子。生长年限未到3年的黄连种子,由于过度营养生长,种子不够饱满,而达到4年以上的黄连种子,由于地下部分过度消耗,用于生殖生长的养分不足,种子也不够饱满。只有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较为平衡的3~4年间所结的种子数量较多,种粒充实饱满,出芽率高。当黄连植株结的蓇葖果开始出现裂纹尚未完全开裂时,果实颜色向黄绿色转变,种子的胚乳呈黄色浓乳状,即可采收。选择晴天采收较为充实饱满的蓇葖果,采收时,将蓇葖果经过日晒、揉搓,经2~3天全部裂开,即可抖出所有种子,并于阴凉通风处摊放,厚度不可超过1 cm,每天需翻动1~2次。

1.2 种子处理

将采收的种子摊放于阴凉通风处后熟2~3天,筛去杂质及瘪种,然后用湿河沙对种子进行层积处理,按河沙、种子3∶1的比例混匀,装入编织袋或其它透气容器中,存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控制温度在3~6℃,可贮藏5~6个月。在此期间,使用玉米素、赤霉素等处理可以加快黄连种子的后熟。

1.3 选地整地

选择坡度在20°以内的缓坡地或向阳避风的梯田作为育苗地,要求土壤肥力充足、腐殖质深厚且排水良好。育苗地在前一年需深翻做好土壤熟化,并结合整地施用3~5 kg/m五氯硝基苯混合剂或5 g/m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随深翻翻入沟内进行病虫害的杀灭工作,以减少害虫基数。同时,于翻地前施入5000 kg/667 m厩肥及土杂肥作基肥,翻地深度23~30 cm,除去树根、石块,作约1.3 m宽的高畦,沟宽40 cm,深20 cm,并按等高线方向做好排水横沟和背沟。大块的土块需耙细整平,因黄连种子千粒重仅0.6~1.2 g,易随土壤缝隙落入深土层,影响整体出苗率和一致性。整平土面作厢,厢宽1.8 m,高15 cm,厢沟宽33 cm。如选择在低山阴坡或半阴坡进行育苗,高山栽培的方法,可提前育出壮苗。

1.4 播种

于当年10~11月播种为宜,种子要求颗粒饱满、无病虫害。将种子与10倍细腐殖质土拌匀后均匀撒于畦面上,每667 m播种3~4 kg,播后稍微压平压实,再薄撒一层细碎粪土,看不见种子即可。最后畦面覆一层薄膜或盖一层稻草,保持温度和湿度,待第二年早春回暖后即可除去,依此法每667 m可育50万株苗左右。

1.5 苗期管理

搭棚育苗在整地后进行。搭遮阴棚可使荫蔽度达80%左右。棚架由棚桩、纵向杆和横杆组成。棚桩可用木桩、石桩和水泥桩,用石桩或水泥桩虽投入要大些,但使用时间长,还能减少林木砍伐,经济上划算,有利于保护生态。黄连厢宽1.8 m,桩柱间距2 m,桩柱埋在厢中间。搭建667 m黄连棚,大约需要桩柱300根。平头一端埋入地下,有凹形槽的一头立在地面,同一厢桩柱要在同一直线上。用铁丝作为纵向杆,一头栓在固定桩上,沿桩柱把铁丝放入凹形槽内,另一头也要栓在固定桩上,使棚架稳固。横杆用杂竹或灌木条,并与铁丝一起扎紧。用玉米秆和茅草作盖材,不仅原料丰富,还有利于山林植被保护。不同盖材分开使用,缓坡地,铺排盖材从坡下到坡上,用竹条或树枝压顶,并扎铁丝;向阳面用遮阳网遮挡,既遮阳,又防鸟雀和畜禽进入。

2 大田栽培技术

2.1 选地整地

2.1.1 生荒地栽连

选地势稍具斜坡的山地或平坦地,于第一年的秋季,或当年的春季,除选留搭棚架材料外,将灌木杂草除尽,将表层10 cm左右的腐殖质土挖出,与废弃杂草、灌木等焚烧烟熏。待火灭土凉后进行耕翻,深约20 cm,除去树根和石块,耙平整细,作高畦。畦宽40 cm,深15 cm,畦长以10~15 m为宜,周围做好排水沟。

2.1.2 熟地栽连

选地后,每667 m施入土杂肥5000~6000 kg,耕翻深20 cm,结合整地将肥料翻入土中作底肥,耙细作畦。通常畦宽1.5 cm,高15 cm,四周开好排水沟,沟宽25~30 cm。

2.1.3 林间栽连

选土层深厚肥沃、透光良好的常绿阔叶林,将过密的枝干除去,保持林间透光度在30%左右,去除林下的落叶和残枝,依其自然地形开畦栽培,畦宽约8 cm,沟宽约20 cm,株距、行距根据林间树木实际分布情况而定。在黄连生长期间,要做好林间管理,及时清理杂草,视黄连生长情况而定,合理补充土壤肥力。生长后期应逐年去掉多余的枝干,增加透光度,扩大光合面积,促进黄连的光合作用。林下栽连充分利用了森林资源,节约了栽培成本,显著提高了黄连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2.2 搭棚

采用较粗的树干或水泥预制行条做支撑物,将树桩或水泥行条埋入土内深50 cm,使地面上部桩高有1.7 m左右。桩埋好后,将顺杆用铁丝牢固地捆在桩柱上,再将横杆捆在顺杆上。然后在其上面均匀地铺盖遮盖物,一般前二至三年棚内荫蔽度需在60%~70%,后四至五年应逐渐降至40%。盖材的选择以遮阳网最佳,或可用竹枝、树枝等替代。最后,将围篱、棚栏、棚门装好,以防兽害、风吹和日晒。

2.3 栽种

在第二年2~3月或于5~6月气温回升后,选择3年生健壮、无病害的黄连种苗移栽。栽时选阴天或雨后边起苗边移栽,每100株捆成1把,剪去过长的须根,注意保护根系不受损,根土过度可轻抖落,不可水洗,栽时用栽秧刀开穴,按行株距10 cm×10 cm,自叶片以下将连苗完全栽入土内,最深不超过6 cm,让根系充分伸展,栽后随即覆土压实,土不超过苗心位置。每667 m栽苗5.5万~6万株。种植密度不可过高,否则会抑制黄连幼苗的前期生长,影响黄连的产量和品质形成。

2.4 田间管理

2.4.1 间苗、补苗

春夏移栽的幼苗,于秋季用3年生的健壮苗带土补苗。当黄连的幼苗长至1~2片真叶时,就要进行间苗,如果生长过密,应该拔除部分弱苗,使株距保持1 cm左右。过密不利于植株的养分吸收以及光、温、水等自然条件的均匀分配,之后再根据出苗和生长情况进行多次间苗。

2.4.2 除草

黄连幼苗前几年生长缓慢,杂草生长旺盛,应及时除去杂草,除草时用镰刀勾出草根,避免留下草种。幼苗移栽后,每年根据育苗地杂草生长情况除草3~5次即可,草量不多时采用人工除草,杂草疯长时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如50%扑草净、20%敌草隆等强效除草剂。等到第五年收获时,仅需除草1次即可。

2.4.3 施肥

准备播种前7~14天内,按70~80 kg/667 m磷肥和50~70担腐熟的猪粪或牛粪进行施肥,施肥时将磷肥作为底肥结合耕翻施入,然后泼腐熟的粪水,再覆上一层细细的表土。

移栽后5~7天内,追施1次稀薄人畜粪水或腐熟饼肥水1500 kg/667 m,促使幼苗适应育苗地肥力水平,促进幼苗生长;于9~10月,每667 m施厩肥1000 kg与饼肥100 kg、土杂肥500 kg进行第2次追肥。此后于黄连幼苗生长的第2年、第3年、第4年的春季和秋季,各追肥1次。春季,每667 m施用人畜粪水1000 kg,或饼肥水1000 kg,或尿素10 kg和过磷酸钙25 kg与细土拌匀撒入畦面。秋季,每667 m施用厩肥、火土灰、饼肥等1500~2000 kg充分腐熟细碎后撒于畦面。

2.4.4 培土

黄连移栽后的2~4年间,春季、秋季追肥后,需用细碎的腐殖质土均匀地铺于畦面进行培土,厚1.5~2 cm。培土太厚易导致黄连根茎过于细长,影响黄连的商品质量。

2.4.5 除花葶

当第二年黄连植株花葶抽出后,需尽早剪除,防止地上部分过度生长,促进根部对养分的吸收利用,避免地上部分过度徒长。如需留种,应保留花葶。

2.4.6 荫棚管理

移栽后,当年透光度保持在15%~20%,第二年至第三年透光度逐年增加至30%~40%,到第四年透光度扩大至50%左右,到第五年收获时去除荫棚,加强黄连的光合作用,促进有效成分的积累,加快根及根茎的生长,增加产量。

3 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白粉病

病害发生早期,叶表会出现类圆形的黄褐色病斑,直径5~20 mm,随后逐渐扩大,进而生成白色粉末,至发病后期,病斑上会生成黑色颗粒状子囊壳,白色粉末遍布全叶,随后根及根茎逐渐腐烂,严重者全株死亡。防治方法:一是可通过调节荫蔽度,在生长后期降低荫蔽,增强植株抗病力。二是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500倍液,每周1次,持续2~3周。如病害加重,可喷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70%甲基托布律1000~1500倍液,每周1次,持续3周以上。

3.2 炭疽病

该病害在雨季常见高发,发病初期叶表出现4~25 mm大小的不规则油渍状病斑,中间灰白边缘暗红色,同时叶表会凸起黑色病原菌分生孢子,叶柄基部逐渐产生紫褐色病斑,导致叶柄部位脱落,病害高发时全株死亡,严重为害黄连的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一是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及植株发病部分,统一销毁,防止留越冬病源;二是病害发生早期,可喷洒1∶1∶100波尔多液,每周1次,持续3~4周;三是发病后及时清除发病部位,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60%炭疽福美400~600倍液,每周1次,持续2~3周。

3.3 白绢病

白绢病主要发生在黄连的根及根茎部位,多发于低洼积水地带。发病初期地表近茎基部会出现白色绢状菌丝体,叶片呈紫褐色,严重时叶片开始萎蔫,叶柄及根茎逐渐腐烂,最终全株逐渐枯死。防治方法:一是及时清理田间病株,对病穴采取石灰消毒;二是病害发生后用50%退菌特500倍液喷洒,每周1次,持续2~3周;三是田间积水后及时排除,控制低洼地带的灌水量。

3.4 列当

常见于黄连根及根茎处,通过吸盘寄生于黄连根部,吸取汁液,阻碍根部的水分和养分传导,严重为害黄连的生长发育,且列当传播性极强。防治方法:一是一旦发现根部有列当寄生,立即将病株连根围土一起挖除,换填新土;二是在7月上旬,列当种子尚未完全成熟时,结合中耕除草,将列当铲除干净。

4 采收及加工技术

4.1 采收

黄连移栽5年以上,可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选晴天,拆除荫棚等遮蔽物,小心挖出黄连全株,轻轻敲打抖落泥沙,抖土时不可过于用力,防止根部破伤,影响药材品质。采收后,剪去须根及叶柄,即得鲜黄连。收集的根茎、须根、叶子分别全部运回加工,均可入药。

4.2 加工

将采收的鲜黄连直接置于炕房内炕干,或置于烘箱中60℃烘干。当黄连干至一折就断时,趁热迅速放入槽笼内来回摇晃撞击,撞除根上附着的残余须根、泥沙及叶柄,即得干黄连。须根和叶子炕干或烘干后,除去杂质,也可入药。

5 小结

黄连为喜阴作物,忌强光,适宜生长于高寒的地方,喜冷凉、阴湿的气候环境。国内各大黄连产区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最低温不低于-8℃,无霜期180 d,海拔在1200~1800 m。黄连在9~35℃之间生长正常,当气温高过38℃时,黄连将受到高温胁迫,叶片易被灼伤,导致脱水状萎蔫,甚至全株干枯死亡。特别在黄连的苗期,更加不能承受强光的照射。黄连喜散射光及弱光,需要遮荫,但郁闭度不可过高,否则的话会生长发育缓慢,抗逆性变差。一般来说,黄连的郁闭度由苗期的80%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透光度相应增加,有利于黄连的光合作用,等到收获的当年,便可以完全揭去遮荫物。

移栽4~5年后的黄连所结的种子,采收时将果穗摘下置于阴凉通风处,经2~3天后熟,果实完全开裂后脱粒。而移栽3~4年的黄连植株所结的种子,蓇葖果不经过室内2~3天后熟,直接日晒、揉搓,趁鲜脱粒。蓇葖果新鲜脱粒比经2~3天后熟后脱粒更方便易行。3~4年生的黄连植株所结的种子,较5年生黄连植株的种子数量多、质量更好、成熟度均一、籽粒饱满充实,发芽率及移栽成活率均有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黄连种子生长
不一样的“双黄连”
美是不断生长的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桃种子
生长
可怜的种子
《生长在春天》
“小矮子”黄连
黄连最清胃火,但体寒者慎用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