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生态休闲三维度研究
2022-11-08尹贵斌
朱 迪,尹贵斌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生态休闲的社会语境
(一)生态休闲的内涵
马克思曾用“freetime”来阐释休闲,认为休闲的本质在生产活动之外的自由时间。马克思认为,在获得劳动时间之外的自由时间才能开展自由活动,当人们获得自由可支配时间后,才能在休闲活动之中激发潜能,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休闲正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逻辑和理论起点。而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提出一些具有生态学相关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明确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而休闲作为人生存活动之一,必然脱离不了对自然的依赖。生态休闲最为休闲的最高发展形式,是在创造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基础之上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发展状态,追求在自然中享受生活的休闲状态,既是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心向往之。
(二)生态休闲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山水林田湖草的“命运共同体”初具规模,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美丽中国新图景正徐徐展开。中国的库布奇,一个曾经的“死亡之海”沙漠,如今已经变成植被覆盖率超过50%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近年来,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新“名片”。中国以新的理念行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将生态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能够在生态中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幸福,从而乐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建立怡然休闲社会。
二、生态休闲发展的历史维度: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的对比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49—1977 年的萌芽时期;1978—1991 年的形成时期;1992—2012 年的发展时期;2013 年至今为成熟期。不同时期对生态文明的探索都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党中央就充分认识到生态问题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必然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提出包括尊重自然、保护资源、关爱民生、计划生育、治理江河、绿化祖国、统筹各业、勤俭建国等多方面内容。而最核心的要义主要表现在保护与利用并重、统筹兼顾与综合平衡相结合。具体则表现为植树造林、节约资源、兴修水利等。其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创造一个宜居的自然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诉求。
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不可避免遇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但在党中央提出了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及开发资源节约使用、深化改革协调发展等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保护环境与保护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工作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依靠科技解决生态问题等生态文明战略;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两型”社会,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在文明形态上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后,我国必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论”的生态文明思想在不断指导和推动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阶段。坚持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走上以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政治责任,积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工作,大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推崇简约舒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生态休闲建设的理论维度:应然与实然的逻辑分析
(一)生态休闲应然与实然逻辑分析
何为生态休闲?在马克思看来,生态休闲不仅仅是休息和娱乐的闲暇时间,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掌握自然的时间。生态休闲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式。人在社会必要劳动之外,在自由的时间里去探索休闲的内在价值,挖掘人的深层潜能,充分享受社会、自然带来质朴的幸福感,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而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把握闲暇时间,进入一个生态休闲的文明理想生活状态,从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人们进入了相对有闲的社会,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而拥有了闲暇却并不意味着获得了休闲。现在多数人在闲暇之余更多关注的是娱乐、放松,只注重休闲的娱乐休息功能,片面追求一种感官上的快感,忽视了生态休闲的内在价值,进行毫无意义价值的休闲,偏离了休闲的本质与规律。更有甚者,在盲目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之下,使得生态休闲不再追求自然和谐、自我发展,而是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与驱使之下,对物质有着强烈的占有虚荣攀比的欲望。在闲暇之余对物质疯狂追逐的行为,使生态休闲活动建立在奢靡盲目的消费、浮夸攀比的经济基础之上。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惜破坏生态环境,打破物种规律的经济行为,使得人们的生产活动逐渐异化,从而生态休闲也脱离了原本简单质朴、自由幸福的本质,出现金钱化、利益化、攀比浮夸化等异化特征。
(二)生态休闲异化原因分析
1.脱离自然导致休闲内在异化
生态休闲异化的一个因素,就是生态休闲系统的神形分离,即指生态休闲脱离了自然本质,使得休闲活动不再质朴化。
在休闲基础上赋予生态价值,就使得生态性成为其重要的价值与追求目标。而在休闲本质内在脱离了自然、背离了休闲本真的生态诉求后,休闲不再意味休养生息,反而因超越生态自然承载能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在享乐意识的支配下导致的忽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因缺乏生态自主意识,不顾生态可持续性理念,给生态带来持续性破坏,造成生态理念的逐渐背离。另外,在物质利益驱使之下,仍不乏对自然过度开发的现象,超出生态可承受能力,致使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退化等危害社会问题。生产活动脱离生态本质,使得生态休闲内在异化。
2.劳动异化导致休闲形式异化
如今生态休闲异化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劳动的异化,而导致劳动异化的是对于资本物质利益的极大的欲望与追求。因此说,生产消费的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再协调,甚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而失衡的关系不仅破坏了生态休闲的正常发展,生态休闲异化的现象也随之产生。
劳动与休闲是人类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异化劳动必然导致生态休闲的异化,而异化劳动在无形中也催生生态休闲的异化。在追逐物质经济利益的欲望驱使之下,使得生态休闲与劳动异化成为对立的两方,甚至是在异化劳动影响下逐渐产生攀比、奢靡、过度消费、物质的异化休闲活动。而在失去生态本质的异化休闲活动之下,使得休闲活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人与生态平衡问题;更有甚者,不惜以环境作为经济的代价,加速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导致生态的破坏与失衡。
3.物化思想导致休闲主体异化
在如今快生活的节奏里,人们在忙碌中逐渐迷失自我自主意识,使得人们在休闲时间里更加忙碌,快餐休闲成了现代人休闲的标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物化欲望在不断地支配、改变人类,人的自主主体意识在不断地被减弱,开始不断产生攀比、焦虑的心理,打破人内心的平静,使生态休闲逐渐变得虚假而又物化。
在如今消费主义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消费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为了迎合个体欲望,从而导致无节制的物质欲望,欲望不仅支配着人的思想与行为,也不同程度地致使休闲商业化与物欲化。在异化环境中,消费社会的低俗化产品随之涌现,既导致了休闲活动的拜物化,又使得人们沉迷于庸俗化的休闲场所,破坏了生态休闲系统的平衡。
四、生态休闲探索的实践维度:基于生态休闲现状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
由英国“先污染,后治理”案例,不断地引发了对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中国在发展的同时,要避免走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走过的老路,吸取前车之鉴,不再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要想在生态与经济之间寻求平衡,就必须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随着精神需求极大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活动,越来越需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进行良性互动。因此就必须大力发展并引导生态休闲产业。所谓生态休闲产业,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求进行的休闲生活、休闲需求的相关活动。在浙江省,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譬如,浙江余村通过生态保护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成为共同富裕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另外,通过推动生态旅游和多产业融合,大力开拓休闲农业、休闲经济、旅游研学等等多种经营,建设城乡美丽经济,积极培育幸福产业,充分利用生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人们充分享受绿色经济所带来的幸福感,推动精神、物质幸福感双丰收,将生态幸福从理论变成实践,为生态休闲建设提供典型示范。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支撑
健全的体制机制具有全局性、长效性特征,只有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才能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政府要承担起环境保护第一责任,完善和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绿色政绩评价体系,不将经济指标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制度,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环境监察力度,严肃查处破坏生态行为。其次,要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健全企业绿色发展制度,引导企业走节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另外,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以不断完善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作为生态休闲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为更好地建设生态休闲,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引导人们树立崇尚自然、绿色消费、低碳健康的理念,形成绿色的发展与生活方式。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有赖于公民生态意识的觉醒和行动自觉。要全民树立和谐的生态休闲理念,培育优秀的生态文化,形成绿色休闲观念,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需要大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青少年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要以家庭为单位、以学校为载体开展自然认知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思想。通过开展绿色实践,让人们享受自然中的乐趣,从实践中感受真知。另外,要从社会做起,加强社会基层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强社区宣传,以社区为平台重点培养专职绿色志愿者队伍,鼓励群众参与绿色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群众对生态休闲的认同感。
(四)大力促进生态文明休闲文化宣传
狭义的生态休闲文化是指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休闲理念、行为方式的总和。而广义的生态休闲文化即休闲价值观,指在休闲时间里积极健康的文明思想和观念的延伸和物化。生态休闲文化提倡亲近自然之美,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物质精神文明、生态思想的和谐统一,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文明特征。
推动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素质教育,也有赖于社会文化氛围的渲染。大力促进生态文明休闲文化宣传,不仅要支持图书馆、博物馆、市民广场、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更要拓宽居民的休闲空间,增加居民的休闲选择,为生态文化宣传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另外,还要鼓励大众提高休闲层次、休闲品位,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学习进修、培养业余爱好,或参加低碳环保、救助动物等公益活动,在享受自然带给人的宁静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推动生态休闲的自然发展。
生态休闲是当代社会的普遍追求,加强生态休闲建设是满足人们休闲精神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体现休闲本质的重要载体。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休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满足社会基础与制度保障,才能使生态休闲建设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