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文求法
——从群文阅读中学习场面描写
2022-11-08胡丹
胡 丹
现阶段各学段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蔚然成风,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阅读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王君老师曾说:“群的思想,整合的思想,骨子里都是联结的思想”。基于群文阅读的思想,群文读写打破了单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章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能随意组合成群文,群文不能杂乱无章、任意选择。如果我们忽略了群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就无法高效地将学生的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因此,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是把这几篇文本组合在一起?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这种群文组合形式是否比单篇阅读要有效?若不考虑这些,群文阅读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其次,生活即教育。我们的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在片段写作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才能够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写作空间,写作才会言之有物。第三,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课前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任选一个场面来写,如面馆吃面、菜市场买菜、挤公交车、课间十分钟、拔河比赛等。从学生的课前练笔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生铺垫太多,侧重于场地的布置和过程的概述,真正的场面描写太少;二是部分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场面描写,不分主次,没有点面结合;三是全景镜头过多,描写的场景过于分散,没有把某个场景的人物活动进行细致地描写。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选取了课文及必读名著《安塞腰鼓》《梦回繁华》《开国大典》《骆驼祥子》《端午日》《十里长街送总理》群文中的场面描写片段,引导学生在读写联动中习得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明确气氛
学习场面描写,首先要认识何为场面。场可以理解为场所,也就是要有一个特定的地点,也可以理解为场景,也就是要有个情境,还可以理解为现场,即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所谓面,就是画面,场面描写需要具有画面感,同时“面”由人物群像构成,单个人无法形成场面。由此可知,场面由“人”“事”“境”构成,场面描写要给读者以现场感。不同的场面会传达出不同的气氛,如节日的场面有欢乐的气氛,生离死别的场面有哀伤悲恸的气氛,比赛的场面有紧张激烈的气氛。只有写出场面的气氛,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在场面描写之前要先寻找所需要表现的场面感,有了整体的构思,才有可能找到与场面感相契合的方式加以表述。如《安塞腰鼓》中描写的是腰鼓表演的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壮阔、豪放、火烈;《梦回繁华》中有描写船夫等人劳作的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紧张的气氛;《开国大典》中描写的场面很多,有乐队奏国歌的场面、升国旗响礼炮的场面、阅兵的场面等,就以群众游行的场面为例,我们可以感受到热闹喜庆、举国欢腾的气氛;《骆驼祥子》第四章有一段描写祥子逃出军营后挤城门洞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喧闹拥挤的气氛……
二、选定点面
在学生的现实写作中,很多时候虽然明确了气氛,但却未能把气氛准确地表达出来。有位学生描写运动会入场的场面:“这些运动员们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和朝气,矫健似雄鹰,热情如火苗,活泼似松鼠……”这段文字虽然用了一些形容词,却没有具体描写出怎样的活力和朝气。实际上,我们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量要让读者从你的描写中感受到场面的气氛,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不妨想象一下,摄影师在拍摄一个场面时往往会怎样取景?例如一场音乐会,一场足球比赛,一个文艺节目……他们在进行取景时往往会既有全景描摹,又有局部特写,辅之以现场观众的反应,用这些镜头来展现精彩的场面。我们对场面进行描写时也是如此,既要有全景描摹又要有局部特写,也就是要做到点面结合。场面一般都比较繁杂,那么在大大小小的场面中,如何确定哪些内容作为点来特写,哪些内容作为面来整体描摹呢?我们看课文中是如何进行点面结合的。
在《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中,空中礼花绽放、地上人潮涌动,整个天安门广场一片沸腾,这是对整体的描摹。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有很多,但是作者并没有一一刻画,而是让毛主席的活动构成这个特定的喜庆场面的特写。究其原因,毛主席是领袖,是这个盛大典礼的核心人物,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因而在场面描写时应该作为特写的对象。在《骆驼祥子》中挤城门洞的场面也是如此,联系上下文可知,特定时间是“傍晚时分”,特定地点是“城门洞里”“城门洞里挤着各样的车,各样的人”这一句是宏观的面的描写,接下来作者别出心裁地选取声音这个角度来写人群的拥挤和喧闹,“鞭声,喊声,骂声,喇叭声,铃声,笑声,都被门洞儿——像一架扩音机似的——嗡嗡的联成一片”,城门洞里人声不绝于耳,可见拥挤的程度,祥子从军营中逃出来,便进入了这样的场面中,有一种重返人间的感觉。至于微观的点的选择,在这样拥挤的场面中,祥子“东插一步,西跨一步,两手左右的拨落,像条瘦长的大鱼”,祥子的动作非常具有现场感,试想,如果场面不拥挤,怎么会需要东插、西跨、左右拨落,拥挤的场面一下子如在目前。同时,在人群中祥子能够挤出重围,足见他的个高腿长,表现场面的同时也凸显人物形象。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所以在场面描写时,宏观场面里众人拥挤不堪,微观特写中祥子如鱼得水,轻松进城,点面结合恰到好处。
场面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而且往往有很多人,如果把每个人都看成是一个点,那么多点都要面面俱到吗?显然不可能,因此只能选取这个场面中的主要人物来刻画,也就是选取对表现场面最有用的人物进行描摹。例如《梦回繁华》中,重点写船夫的活动,而对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则一笔带过。当然,有时也需要选取多个点进行特写,《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描写了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哄笑欢闹的场面,作者选取了八个主要人物来写他们各自的笑,有笑得将茶喷出来的,有滚到贾母怀里的,有笑得说不出话来的,有笑得需要奶母揉揉肠子的……同样是笑,但是笑得千姿百态,而且这些笑态不是作者随意描写,这与人物的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让人惊叹曹雪芹的匠心,也正是这种个性化的描写使场面丰富立体起来。
很多同学误以为局部特写一定要是某个人,实则未必,且看《安塞腰鼓》中经典的场面描写:
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段文字先对场面进行整体描摹,抓住了腰鼓捶起来的发狠、忘情、没命的那股劲,百十个后生狂舞的姿态让人感觉整个场面非常热烈,舞蹈者的动作十分整齐富有力量,渲染了壮阔、豪放、火烈的气氛。那么这个场面中是否有点的描写呢?笔者在执教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产生了思维定势,认为特写就应该是某个或者某几个人。其实不然,仔细品读可窥视其中的关窍,脚步、瞳仁……这些都是特写,在腰鼓表演中为什么选取脚步、瞳仁来进行特写而不选择身体的其他部位来放大呢?这与场面的特点有关,腰鼓表演是陕北地区的民俗舞蹈,在这样的场面中,蹦跳的脚步和闪射的瞳仁最能渲染场面的气势和浓烈的氛围,如果选择其他作为特写的点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在点面结合中,如何选点进行局部特写,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启发:在点的选择上,挑出最能表现现场感的人、事、物来进行特写,且将其他人、事、物作为整体背景进行描摹。
三、巧用手法
选定了点面是否就能把场面描写写精彩了呢?在课前练笔中,有个学生写下了一个跳绳的场面: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走出教室,只见操场的中央围了一群人,走过去一瞧,原来是在看五年级的几个女生比赛踢毽子。最后出场的是一个小个子的女生,她一个接一个地踢着毽子,最终以1 分钟150 个的成绩赢得比赛的胜利。
这段文字里有宏观的面的描写,也有微观的点的刻画,但是并没有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热闹的场面没有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来,这样的场面描写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么怎样让我们笔下的场面精彩起来呢?我们同样可以从课文中探求方法。
沈从文先生在《端午日》中主要抓住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特有的动作,用准确的动词加以描绘,如“持”“划”“挥动”“敲打”,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热烈,也突出了湘西人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这是正面描写。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不尽相同,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描写,所以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描摹,因此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也都可以用来描写场面。在这个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中有这样一句话值得关注:“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这句话恰似神来之笔,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更运用了三种写作手法:用鼓声和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来表现龙舟竞渡的紧张激烈,是侧面烘托;用小说中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联想,引人遐思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种种景象,更烘托出紧张的气氛,突出龙舟竞赛的激烈,是虚写;龙舟比赛发展到最高潮时,作者只点到种种情形就戛然而止,却并没有把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描述出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是留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那么不同的场面在描写时运用的手法是否一样,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以《梦回繁华》为例,描写劳作场面用了很多四字短语,如“呼唤叫喊”“握篙盘索”“呼应相接”“挥笔助阵”“无暇一顾”,通过朗读可知,四字短语的使用增强了节奏感,紧张忙碌的场面如在目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场面都适合四字短语,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描写的是送葬场面,要渲染的是哀悼悲痛的气氛,节奏就应该舒缓,运用一些神态、心理以及一些细节描写来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和不舍。而《安塞腰鼓》为了凸显打腰鼓场面的热烈豪放壮阔,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在句式表达上也别具一格,如果按照常规的比喻句式,应该表达为:“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而作者却将比喻句进行了倒装,将喻体前置进行强调,使读者身临其境,可以形象地感受到表演者特有的神态、美妙的舞姿和强健的风采,排比的修辞又真实地再现了腰鼓表演场面的独有气势和浓烈的气氛。另外,《安塞腰鼓》除了描写腰鼓表演时的场面,还描写了表演前和表演后的场面,在这三个场面中,表演场面是描写的重点,但是也需要在前后两个场面的映衬下才能彰显出精彩,表演前的准备场面是为了衬托腰鼓表演时的激昂和动人心弦,表演结束后观众沉浸其中的寂静衬托表演的精彩。
由此可知,为了增强现场感,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在对某一个具体场面的描写中,手法的选择是服务于现场感的,要根据气氛的需要灵活使用才能使场面更加真实。
四、读写转化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用一篇带多篇,将阅读中寻求到的写作之法内化并运用到实践,将阅读力转化为写作力,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在增加,阅读素养也得以提高。同时,要引导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立足生活是作文的根本之道,生活是写作的对象,亦是写作的源泉。情境化的写作能够让学生构建起生活作文观。例如,学生在阅读谢冕《饺子记盛》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自己春节期间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的场面,并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将这个场景补写完整,并以“节日的味道”为题将片段升格为习作。如此,学生就可以从其他的节日活动中提取素材:如清明节郊野踏青、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春节贴春联吃团圆饭等。
在群文阅读和立足于生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气氛是否明确、是否有全景、是否有特写、运用的手法是否最能表现出场面感等几个方面进行课前练笔,并进行评价和修改升格,检测教学效果。这里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课堂教学的试金石,阅读教学的价值得以提升。
学生习作展示:
一群马背上的汉子,意气风发,他们身后的蒙古包庄严地站立着,注视着,等待着。“嗖!”几十匹威武雄壮的马儿,如箭离弦毫不相让地向前冲去,翠绿的草儿一齐弯了腰,那狂奔在大草原怀抱中的马儿,载着飒爽的勇士直向前奔去。那清脆的铜铃,是高昂的呐喊;那狂舞的脚步,是强健的风姿;那挥动的长鞭,是永恒的信念!观众们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一言不发。当马儿停下脚步,时间仿佛静止了,尔后,喧嚣的欢呼声似惊雷般响彻天际。
这是对赛马场面的描写,既有赛马前的蓄势待发,又用拟声词“嗖”让读者身临其境,对马儿狂奔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用整齐的短句烘托出热烈紧张的气氛。视听结合,选取了“铜铃”“呐喊”“脚步”“风姿”“长鞭”作为点进行特写,最能渲染场面的气势和浓烈的氛围,极具现场感。此外,巧用手法,排比句加强语势,气氛更加热烈。此片段还对观众的反应进行了描写,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目不转睛””一言不发”呈现出其屏息凝神的专注状态,赛后“喧嚣的欢呼声”更衬托出场面的精彩。
在群文阅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实现读与写的联结,才能体现出群文读写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