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演化的三重逻辑
2022-11-08陈春英
陈春英,肖 雨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进行考察时,对异化问题做了深入探索,得出了一些突破性、首创性的结论,但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并没有一开始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批判武器”,一些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人本主义色彩,因此不加区分地将他的全部论述都看作科学的观点是不恰当的。需清楚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异化理论的形成是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过程相协调的,都经历了动态的发展过程。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演进,了解其理论发展的变化对我们科学理解和评价马克思异化理论,以及进一步运用它来分析当代社会的异化现象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学说都是围绕着人的解放问题进行的,而异化概念则是马克思主义用以探讨人的解放问题的主要工具,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研究,因此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体必然是人且是现实的人。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在探究异化问题时,将人理解为由纯粹观念上的绝对精神生成的人,或者将人定义为感性客体的“人本身”,这些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但无论阵营分属如何,异化主体是否以人为对象,哲学家们对人的理解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始终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与此相反,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研究里,马克思主义对异化的人的认识已经经过了由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过渡。
黑格尔在精神异化中指出,作为世界本体的绝对精神因为自身存在的否定性而会在对象性、外化过程中创造出对象性的自然界,然后自然界又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人类社会,绝对精神在人的意识中认识自己、获得承认,最终达到扬弃对象返回自身。黑格尔认为外化过程同时又是异化过程,绝对精神主义在矛盾运动中要重新占有自己就必须克服、扬弃异化的对象。所以当黑格尔首先提出人的本性就是自我意识,人和自然界都是绝对精神发展演绎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时,这就意味着绝对精神异化出来的对象——人,最终也会被扬弃,因而也是抽象的、不现实的存在。尽管黑格尔主张把异化、对象化和劳动结合起来,将人的自我产生看作是一个劳动生成的过程,人在劳动中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赋予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但这种劳动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过程,这种历史性也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史,人就是这种头脑中精神活动的产物,是思辨的人、抽象的人。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是宗教神学最后的避难所,就是力图打破黑格尔头上的“神秘光环”。费尔巴哈从感性的自然人出发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提出上帝就是人与自己类本质相分裂的结果。费尔巴哈所看到的人是“感性客体”,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人是自然地、感性地存在,人的本性是由差异的个体之中抽象起来的共同性的“类”。这样的“人”不仅是自然界中直观存在的人,同时也是先验的、形而上的不处于社会历史中实践的人,所以费尔巴哈口中的“现实的人”是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而不是具有“感性活动”的人,因为在他眼中人的实践只是卑微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除此之外,德国的哲学家们由于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去讨论人,因此往往将人的本质规定为一种永恒的、至上的、共性的存在,是人所具有的先验性。在黑格尔那里,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拥有理性,而理性又是人天生拥有的最神圣的东西;在费尔巴哈那里,“理性、意志力和爱”的统一体“类”共同代表了人永恒不变的本质及其共同一致性;在青年黑格尔辩证法学派那里,个体意识是人固有的唯一本性,是不依赖于感性具体存在的精神活动,是独立的绝对。
对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概念的吸收和借鉴使得马克思也曾一度专注于对人的抽象议论。马克思一开始就是从自我意识出发来规定人阐述人的自由,他将抽象的自由和类的本质看作社会原则,将国家看作最高理性,认为只有国家才有充足的能力来克服市民社会中的异化现象,然而他得到的现实结果却是人与国家都是“利己主义者”,总是为世俗的私欲所驱动。马克思也从此看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应该从市民社会出发进行批判。他接受了费尔巴哈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的观念,但同时也指出“抽象的人只是在法人即社会团体、家庭等等之中,才使自己的人格达到真正的存在”,现实的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总是处在一定社会联系之中。此时的社会性没有达到之后所讲的社会交往的水平,只是表现为一种为他性,但又真实地超越了那种直观的、孤立的人和人的本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从对资产阶级经济与国民经济学的批评中,发现了人与人之关系的异化。劳动者在生产中将自己的劳动和自然资料相结合生产出产品,但私有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是丰富,自己得到的越是显得寥寥无几。劳动者实际上从事着一种丧失自我、禁锢自我的劳动,在这种劳动中,人的类本质不仅无法提供那种他们区别于动物的优势,而且还变成了束缚意识创造性的枷锁,劳动成为一种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这种异化最终体现出来的是人与人的异化,人们相互之间冷漠与孤立、奴役与被奴役。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真正扬弃异化,在那里人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类本质,实现了人性复归。在异化劳动理论中人的本质仍然是先验预设的“类”,但正因为将人和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进入到人的生产劳动中,就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关注开始由抽象的自然人的异化转变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异化。
当马克思察觉到了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阶层中普遍存在,“统一整体”中的人被分割为两个“对立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现象之后,其逐渐放弃异化纯粹的人性基础,试图从人的阶级关系去理解“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这里异化主体的人也不仅是费尔巴哈所说的个体的、自然的人,而是处在特定的阶层社会关系中的人,而异化的具体表现也并非《手稿》中经济关系和类本性之间的对立面,而是社会两大阶级的冲突,即资产阶级本来便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特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因此马克思这里表述的人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在之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则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决定人作为现实的人的决定因素,而“实践就是一种创建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也表明了马克思提出对人的考察要立足社会各个方面,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不是孤立、静止且脱离历史发展的类的共同性。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角度给“现实的人”做了明确的定义。唯物史观发展成熟以后,马克思又把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问题进一步引入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与生产关系之中,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此时的异化主要就是现实的人与一定的生产方式之间的对立。这样异化的主体就是处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中被赋予历史特性的现实的人,而不是处于某种固定的规定性中自我再生产的一成不变的存在。至此,在马克思的理论构建中,现实的人的异化正式确立起来了。
二、从“个体与类的矛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类”是费尔巴哈理解人的本质、批判宗教的核心概念,指代人的本质属性,是与个体相对的普遍性。作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费尔巴哈的“类”是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更是马克思形成以人的社会关系为核心的具有实践性、历史性的异化理论的重要理论中介。
费尔巴哈认为意识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因为具有意识而可以把自身的同类视为同一对象,人类是理性、意志、心。遵循该逻辑,理性、意志、心这些规定具有无限性的特质,是有限的个体无法完全占有的,因此个体是无法正确认识其来源的。在类本质对象完满性的欲求诱导下,人们把类本质对象变为了上帝,并认为其是上天所赋予人的属神的本质,由此产生了对宗教的崇拜。费尔巴哈还指出,对上帝的膜拜其实是人对自身类本性的膜拜,而宗教则是人的一类本性的异化,应该通过建立“爱”的宗教将人的内容归还给人。费尔巴哈通过人的类本性和个体人社会之间的冲突推论出了人在宗教中的异化,虽然冲破了长期以来宗教束缚人性的枷锁,但是他已经离开了生产劳动这种人全部社会生存的最基本立足点,类本性作为一个单纯的人类自身属性,终究无法正确理解为人的社会性和人社会生存的最根本,无法说明个体与类之间发生对立的真正根源以及二者之间的未来走向,最终在历史观上走入了唯心主义的歧途。
青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异化现象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鉴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以及个体与类之间的冲突的思想。马克思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分框架入手,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都是个人的社会特质即为个人活动的社会形态,考察两者的关系必须立足人和人的本质。现代政治国家就如同基督教中的天堂,是同人民的尘世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的普遍性的天国,政治国家和民众社会都是彼此隔离的,这是个人与同类的分离,是人的一般本性同社会特殊本质相互异化。在马克思眼里,政治解放虽然让人在宗教中解放,但并不具有现实的普遍性,无法克服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裂与对立。这是因为市民社会中原有的政治精神这个共同体本质被抽取聚集在国家中,在政治生活中个人是从各种现实的差异中抽象出来的平等的、普遍的个人,但“利己主义”的特质则留在市民社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逐近乎痴迷,成为追逐私人利益的异化“私人”。但是政治解放仅存在于形式上的意义,并不能消除个人在实际经济生存中的所有实际差异,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国家也沦为市民社会的附庸,成为维护市民社会物质利益的手段。马克思认为要消除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对立,就必须克服人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实现人类解放。“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所以,消除了真实的个性和抽象的公民之间的分离,实行人的释放就必须在整个居民社区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人类解放的设想是以费尔巴哈的类为基础形成的,但包含其中类本质又同费尔巴哈纯粹的自然属性的类本质有着原则区别,马克思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力图从市民社会中去认识人的类本质。沿袭这一思路,《手稿》中马克思开始加深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类概念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在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出现实的“社会”概念。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与劳动关系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和动物之间的真正差异,就是人可以实现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人的种类本质上就是与人的现实的社会联系,人正是在进行有意识的生产劳动时,创造和生产了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但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人的劳动变成为一种只能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而且在社会生产中个人生产得越多就越贫穷越感到不幸,由个人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关系反而成为异己的力量。人的本性变异实质上是社会的异化,是一种利益的对立。
虽然在《手稿》中马克思为解决这种异化提出的共产主义构想依然具有费尔巴哈人性观论的类的色彩,但此时马克思的类是构建在劳动的社会性现实之上,一般指围绕生产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概念上相互交织的矛盾也体现出马克思正处于在由单纯的哲学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时思想上的一种过渡性。因此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不论是生产本身中人的活动的交换,还是人的产品的交换,其意义都相当于类活动和类精神——它们的现实的、有意识的、真正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不再是从个体或者是单个劳动者去说明人的本质,而是转向社会关系的角度,人总是社会的存在物,在社会的劳动中产生出社会联系。在《提纲》中马克思继续沿着这一思路在实践的基础上将人的本质归纳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人的本质就不再是预先注定了的,而是历史的存在,是个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通过实践劳动逐渐生成的,并且随着这个实践的改变会产生带有一定历史阶段特点的变化。这样马克思就完成了由类向社会的转化。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社会生产的异化。人类首要而必需的实践活动是生产物质资料,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形成分工,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引起交换的发展和额外产品的出现,产生了私有制。自愿的劳动分配并没有产生异化,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有制下,劳动分配总是违反人的自主意志,是强制性的,每个人的劳动就成了固定,因为他们没有权限和能力拒绝,这样每个人活动范围也就被严格限制起来,并在日积月累中固化。与此同时,在这种被固化在这个特殊范围内的各个活动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联系,它们会形成合力,产生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即成倍增长的生产力。由于这种合力不是自愿形成的,因此这种力量不仅不受人们控制,反而成为某种异己的强制力量,因此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不再是具体的人或物,而是一定的生产方式。
三、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
从推动马克思理论发展的思想背景来看,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时往往倾向于诉诸抽象的人性和道德理性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无视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还有彼时形形色色打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旗号、但却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思潮,虽然看到了私有财产残酷剥削的一面,但却没有发现私有财产对扬弃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积极意义。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科学转化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异化理论时则存在一个考察视角的转化,即从人本主义的“道德评价优先”视角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评价优先”。这一视角转化印证了成熟时期马克思异化理论对早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跨越。
《手稿》中马克思主义从异化劳动原理出发,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物的增长与人的贬值,这些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自由自觉的劳动,既本应是人的类本质又是人的本性力量的表现过程,它作为人的生成活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然而最终却变成了一种对工人来说使自己变得贫穷和畸形的异化劳动。工人变得与动物无异,只是体现了他作为“受动的存在物”的一面,为了维持自己肉体的存活而不得不劳动,人优于动物的作为“能动的存在物”的一面反而变成了缺点。人本应该在对象化劳动中印证自己的价值,最终却是人与人的类本质异化。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整个劳动也就是人的类本质实现的社会条件中就已经包含了使劳动者被奴役和丧失的可能性——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被剥夺。马克思批判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成了满足某种虚假占有的手段而不是源于一种真正的人的需要。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奴役人使其自我价值丧失的视角出发,对私有制社会的劳动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道德意义上的激烈批判。
当然《手稿》中异化概念有着双重性、矛盾性、过渡性的特点,马克思不单单将异化劳动作为纯粹的道德批判,同时也试图用异化劳动来反驳国民经济学家们所默认的、不加讨论的私有制在历史中的永恒性和合理性。但由于唯物史观还未形成,对经济学也还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此时的马克思因对劳动缺乏充足认识,暂时陷入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相互循环论证的逻辑困境之中。“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私有制出现是因为工人的劳动以及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对立,而工人与其对象性劳动结果相对立的原因则是因为私有制下生活资料被少数资本家所剥削。这样的循环论证使得异化劳动并没有帮马克思将私有制来源的问题说清楚,也就无法真正解释它的消亡。为了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青年马克思以理想化的类本质和劳动为预设前提,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
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扬弃和克服的落脚点,《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最终呈现了一个以抽象的人的类本质为基点的伦理价值导向,他还借鉴了黑格尔以绝对精神克服异化的形式,将真实的人经过异化过程及其扬弃后回复到了人的类本性,从而实现了人的异化的回归,但这个返回的动机并非因为某种真实的社会矛盾,而是由于人的类本性和真实的人的异化、自由与自觉的劳动以及工人的非人状态之间的差距,所以虽然马克思考虑异化与工人阶级解放等其他社会问题的角度在总体上依然是“道德评价优先”,但无论是整个马克思的学说还是异化劳动理论,其发展主流和趋势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异化理论中这种受人本主义影响的道德评价优先视角必然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而转换成作为客体向度的历史评价优先视角。
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夕,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私有制下社会分裂出的两大阶级都是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我异化的产物。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所奴役为其创造财富,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类本质;被奴役的无产阶级则是在这种悲惨的境遇中连自己合乎人性的外观都无法保证,他们在自己创造的贫困中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但在另一个角度私有制的剥削性使得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对立不断加剧,最终无产者为了摆脱自己的悲惨命运也就不得不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因此私有制内生出了自己的否定面,为共产主义运动积蓄了力量。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批评了青年黑格尔派把个人绝对精神的客观唯心主义倒退为个人自身意识的纯粹主观唯心主义,使自我意识主体化、绝对化,消解人的主体性,并将无产者看成是对社会历史毫无作用的、与“批判”相对立的消极历史因素的观点,宣告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随着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深入,其队伍必然不断扩大。此时马克思的历史评价视角已经清晰可见,他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私有财产和有产阶级的剥削性质,而不是道德上的指责,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使人异化丧失人性的消极存在,但同时它又孕育了反对和消灭自身的力量和动力,使得历史必然会向共产主义过渡,而有产阶级自身以及他对无产者种种恶行也是私有制下异化的历史性产物。
四、结语
异化劳动之所以会产生,马克思最终在《资本论》中进行了清晰的解析,他指出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特点包括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二者共同作用下,劳动力彻底成为了商品,劳动者与商品的关系不再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人与物”的关系,而成为商品与商品、物与物的关系,这就必须也必然遵循商品竞争的规律,表现出相互排斥、相互疏离的倾向。
人和人的异化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人制的形成,而异化后的两种方面既包括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中的彼此冲突和斗争——肯定方面的坚持与否定方面的反对之间的斗争——又进而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即否定方面为了扬弃因为自我异化而导致的贫穷和类本质的丧失而反对私有制。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导致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的消极内容而存在,它还有其积极的一面,即私有财产内部的矛盾运动必然会导致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因为私有制内部的因素才导致了私有制自身的扬弃,最后达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马克思运用异化及其扬弃的理论,从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角度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也说明了为什么人类历史上一定会从私有财产的状态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从三个方面解决了“人的问题”,一是可以结束以前共产主义者没有认识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分裂,而得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二是可以结束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对立;三是能够通过消灭私有财产而帮助人实现对“财产”和“占有”的摆脱,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透过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案,人们能够发现,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党,应该是指经消灭私有制后所创建起来的全新的经济与社会关系,它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通过共产主义,异化了的人得到了解放,通过共产主义,人的本性得到了回复,人本身得到了全面发展”,而人的真实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