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育

2022-11-08龙高全汪隐峰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情怀培育劳动

龙高全 汪隐峰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及全面发展、获得美满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根本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创造力、创新力、凝聚力的青年群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培育高尚的劳动情怀不仅对个人、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与核心内涵。本文旨在从学理上厘清“培育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必然、实然和应然关系,丰富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的内在价值意蕴。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意蕴与构成

有关劳动情怀的内涵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向兵教授将其定义为“建立在对劳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升华为个人价值观层面的较为稳固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等内容的总称”。部分学者支持了这种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劳动认知、心境、思维、品行”等内容。这种定义主张劳动情怀的来源与各类表现形态及其层次关系。湖南科技大学罗建文教授则指出“劳动情怀是主体对于劳动的一种情绪态度,是对劳动有着强烈情感和深厚胸怀的内在心境”,强调劳动情怀的本质及其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劳动情怀的培育与提升等。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劳动情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主体内生自身价值观层面以尊重劳动、认同劳动,希望通过劳动参与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卓越的一种价值取向。劳动情怀纵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过程,它的获得与不断增强,将推动个体自觉投入新劳动实践,引领着个体培养自身高尚的劳动品格,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对学生的全方位塑造,劳动情怀才形成正确路径,同时高尚的劳动情怀也会反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的必然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和践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

劳动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与联结枢纽。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体现了人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差别,彰显了人的存在所特有的自由创造性。人类通过劳动的实践在创造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一方面达到了对自身生命本质性占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也使自由性不断觉醒、展开并最终得以全面实现和发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对人类走向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根本决定性作用。劳动情怀所蕴含的内在旨趣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观点的抽象发展,新时代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培育高尚的劳动情怀是新时代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克服劳动异化,让劳动真正成为幸福源泉的必然选择。

(二)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唯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辉煌。时代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生力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情怀,有助于转化为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内在自觉,引领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此外,加强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育,使新时代大学生拥有坚定的劳动信念和顽强的劳动意志是巩固改革开放发展成果、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现实需要。

(三)提高新时代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练就时代本领、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育劳动情怀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劳动态度进行就业选择,树立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认识到无论身处什么行业、从事何种职业,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因而积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抑制企图“不劳而获”和害怕“劳而无功”两种负面心理,拥有深厚劳动情怀能够促使大学生以昂扬向上的斗志、追求进步的信心、敢于创新的勇气进行劳动,使劳动得以复归为自觉的追求。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尚的劳动情怀,使其充分投入劳动、享受劳动,在劳动中成就自我,鞭策鼓励自我迎难而上获得进步成长的重要力量。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的实然

(一)劳动价值引导的浅显粗泛削弱了大学生劳动情怀生成的内在动力

劳动情怀培育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大学生深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劳动认同度低,参与劳动的自觉性差,接受劳动教育的热情不高等。高考“唯分数论”指挥棒,使绝大部分学生将时间和精力专注在学习成绩提升上,根本忽视了自身劳动能力与劳动素养的培养。高校教育也在价值层面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部分大学生虽有“劳动光荣”的意识却无法深刻把握其意蕴,无法将劳动情怀内化到自身的精神品质之中。

(二)实践培育方式的简单形式化迟滞劳动情怀飞跃的时间进程

劳动情怀根植于长期的劳动实践,一旦形成即对人格发展和自我认识产生深远的影响。2020 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随后,7 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说明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但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系统完善可行的学生劳动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未体现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或劳动实践活动安排,即使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地位也不凸显,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缺乏行之有效的劳动过程与实践。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学生自我认识不全面,社会责任感低,家国情怀难以巩固。

(三)客观环境的复杂多面性影响劳动情怀涵育的现实效果

家庭和社会环境是个体劳动情怀赖以形成的基础。现代家庭的生活条件较以往优越,孩子从小养尊处优,坐享其成,加之家庭与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文化成绩,根本不重视劳动教育与劳动情怀的培养,多数人成年后无法适应各种学习或工作任务中的复杂劳动要求,甚至有的对劳动心生厌恶。父母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劳动情怀产生。部分父母对劳动持消极否定态度,言谈举止中将一些不良的劳动价值观间接地传递给了子女,也不支持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或参与劳动锻炼,个别家长甚至看不起劳动,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上忽视了劳动的价值,从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劳动情怀难以产生和形成。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的应然

(一)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育关键在于办好办优劳动教育,高质量劳动教育应当充分吸收借鉴“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优势和有益经验,将其转化为增强劳动教育实效的丰厚养料。

全员育人主要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调联动。学校劳动教育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在计划组织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协调和优化配置各类劳动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所和机会。家庭劳动教育具有持久性、生活性、感染性的特征,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具有基础性作用。政府及各社会主体的支持是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的外部支撑。社会通过营造劳动光荣和提倡敬业奉献的社会氛围,使广大学生体会到劳动与社会创造的必然联系,摒弃不良的劳动价值取向,在劳动中体悟艰辛,涵养劳动情怀。

全程育人是指要把培育劳动情怀的目标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所有的教育工作中,并在不同阶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发展路向,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针对低年级大学生可以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正向输出,实践层面以生活劳动和服务劳动实践为主,辅以一定的生产实践;对高年级大学生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道德培育,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进行生产性劳动训练,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全方位育人则是要在劳动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结合起来,将专门课程、课外活动和文化氛围建设结合起来。首先,学校劳动教育要结合其他专业课上的知识,明确劳动任务,将理论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其次,学校要将生活劳动、志愿服务劳动、见习实习生产(职业性)劳动、创新创业劳动等不同性质的劳动科学编排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巧妙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劳动中增进生活本领、提高工作技能、培养奉献精神、激励创新思维。最后,通过榜样引领等方式强化校园环境氛围的塑造,形成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

(二)广泛开辟个性化劳动实践平台,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劳动需求

随着《意见》《纲要》及相关文件陆续出台,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存在非同步性和非同等性。宏观上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市场的供需状况有所差异;中观上看,不同学校在基础设施、师资配备等劳动教育资源上存在差距;微观上看,不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有利条件,落实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工作及效果是高校当下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学校一方面可采用“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借助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友合作建立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能够参与多元劳动实践的舞台。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当地名企业家、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宣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能促进成长等校园氛围。

对于劳动的实践环节,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深刻把握当今前沿技术发展新态势,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劳动过程,使学生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更明确的指向,增进学生的参与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为价值导向,保障建设公益劳动实践平台,积极组织和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劳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精神,彰显劳动育人价值,涵养学生劳动情怀。

劳动实践平台的广泛建设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劳动需求,要想投入成本收益最大化,还要畅通双向反馈通道,建立健全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良好反馈机制。劳动情怀的培育是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真实劳动而获得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这是一种主观能动感受和心境。因此,教育者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要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反馈,并适时对劳动实践的成果予以检验,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激励和表彰;在双向互动中使学生增进对学校劳动教育、对劳动本身的认同,并最终助力高尚劳动情怀的培育。另外,在劳动时间安排、劳动实践负荷安排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现实状况并加以合理配置。通过对学生劳动意愿、劳动技能、劳动潜力等进行精准摸排,最终实现劳动参与的个性化选择。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制度体系,创设良好外部环境

理论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劳动价值观,深刻实践使学生得以提高劳动技能、汲取劳动智慧,通过多元劳动体验体悟劳动创造、感受劳动幸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坚定以劳动为基石不断开拓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但从根本上来说,理想环境下的劳动教育无法代替真实社会的劳动场景,处于校园中的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仍缺乏亲身体会。因此,在经历过全面系统劳动教育后的学生,在面对现实外部环境时无法感受到校园劳动所带来的充实感,这种割裂容易动摇学生的劳动意愿。因此,在全社会形成保卫劳动权利,彰显劳动自由和平等精神的制度体系同样重要。只有这样,劳动情怀才能真正扎根于心,发挥实际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充分彰显对公平正义的维护是培育大学生劳动情怀的重要支撑。此外,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大学生观察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一些学生辨别能力不够高,极易被传播过程中一些带有不公平色彩的案例动摇劳动信心,害怕劳动无法得到回报;虚拟世界还为宣扬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提供了场域,这也需要凝聚起社会合力,加强网络空间净化和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虚拟环境和舆论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情怀的培育对于新时代大学生个人进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育和涵养新时代大学生高尚劳动情怀是未来劳动教育应当长期锚定的核心目标和关注重点,切实担负起深刻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任务。聚焦现实问题,将劳动情怀的培育同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强化多样态、个性化劳动实践训练,注重客观环境建设和社会氛围营造,不断增强“五育并举”的成效,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猜你喜欢

情怀培育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情怀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