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家韩南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以《风月梦》英译为例

2022-11-08胡雯苑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风月求真原文

胡雯苑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派屈克·韩南 (Patrick Hanan)是欧美学界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领军人物,致力汉学研究60 余载,尤其专注于明清通俗小说研究,发表汉学专著5部,译著10 部。他的译作出版起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其中9 部译作均为明清通俗小说英译,在西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无声戏》《恨海》等译本相继成为美国诸多大学东亚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然而,国内极少有外语学科的研究者对韩南进行研究,也未关注其译者身份,有关韩南的翻译研究仍较为滞后。目前国内韩南翻译研究状况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 翻译内行为研究,单译本的研究,译本多选为《十二楼》;② 翻译外行为研究,译本选择缘由、译本互文性建构、李渔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③ 翻译内与翻译外行为相结合,从价值建构出发或结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研究韩南俗语英译行为,探讨翻译《无声戏》中韩南的节译原则及其译文体现的求真务实。通过文献综述可见,韩南汉籍小说英译本系统性研究仍存在巨大的拓展空间,尚未见到译者批评视域中有关翻译家韩南的讨论。本研究结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方面论证译者韩南的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评价译者行为的合理度。

一、译者行为批评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译者行为批评是“以译者行为为中心的翻译批评性研究,考察译者在翻译内外其行为的合理度及其与译文求真度与务实度之间的关系”。翻译内层面从语言、意义和风格三方面考察译文的求真度,审视译者的译内行为以及译文的译内效果;翻译外层面重视文本的务实效果或接受效果,审视译者的译外行为和译文的译外效果。译者是具有意志性的主体,既是语言性凸显的“语言人”又是社会性凸显的“社会人”。译者在译者身份/属性连续统上由“语言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体现译者角色的变化,“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基于此框架延展出来。“求真翻译”是向原文靠拢的翻译行为,倾向译文连续统上的“作者/原文”一端;“务实翻译”则指译者偏向本土文化的立场,面向社会,采用意译、归化的策略。

译者行为批评打破以语言为中心,关注语码转换的传统翻译研究与超越文本,关注译者背后因素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形成的二元对立,将译者身份、社会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相结合,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层面探析译者行为合理度,因此能够有效地阐释韩南的双重身份如何深刻地影响其翻译目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探究韩南译者行为合理度。本研究结合译者行为批评框架探讨韩南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行为,凸显韩南译者行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融合演进过程中的时代意义。

二、翻译外:韩南的有关思想及其译外行为

(一)译者的双重身份

谭载喜将译者身份分为“主身份”和“次身份”。译者的主身份是指译者在两种语言间进行翻译转换的译者身份。次身份是译者作为社会人,受到源语言文化、目标语言文化、翻译诗学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翻译行动中,译者将“抽象、静态”的译者身份因素消融在“具体、动态”的社会环境因素当中,因此译者的主身份和次身份共同决定了翻译活动。

韩南在新西兰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硕士期间攻读英国文学。韩南所处的西方社会环境与所接受的西方教育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的“他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韩南被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古代文学所吸引。博览中国文学,到北京修学感受汉文化,结识中国学者,开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研究之旅,在这一切汉学文化的熏陶下,韩南从西方学者转变成汉学家。对中西文学均有深厚造诣的学术背景让韩南能够结合西方理论,建构创新型的小说分析模型,开创小说溯源研究法和风格标志法。扎实严谨、细致入微的治学精神形成韩南独特的翻译诗学观,在译本出版之前往往先有研究论文或专著,甚至“译文前的‘序言’都是非常精彩的研究论文”。作为一名译者,韩南汉学家的次身份促使其在对文学作品多维度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具有独特价值的文本进行译介,因此译笔精细流畅,注释详细,尽显汉学大家的博学卓识。

(二)翻译动机和目的

在张宏生的访谈中,韩南谈到了读者对象问题:“我为两方面的读者而写作:一是美国的读者,一是中国的读者。我希望我的翻译和研究不仅使美国读者感兴趣,而且能为中国读者提供理解中国文学的另一个角度。”在其明确的读者意识的引领下,韩南充分利用副文本的优势,在序言中阐释自身对原文的主题、叙事手法、文化特色、互文价值等的研究,为中国读者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此外,译文中的注释表现了韩南谨慎认真的译者惯习对西方读者的照顾,实现通过译介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翻译目的。

(三)翻译选材

韩南指出,19 世纪是一个颇富实验性的时代,小说展现的革新变化对20 世纪来说具有创新意义。“一般认为,晚清首部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小说是吴趼人1903 年出版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然而,基于对19 世纪叙事者特征的严谨考证,韩南认为在此之前《风月梦》就出现了第一人称叙事手法,韩南称此叙事者为“虚拟作者,首先意味着小说出自作者本人的手笔,其次意味着作者隐退一旁,将写作之功归结于他人”,除去《风月梦》第一回的结尾几句以外,“整个第一回就仿佛出自他本人之口,而全书此外的其他部分则仿佛是他得到的一部手稿。”韩南以《风月梦》革新叙事手法的出现为部分依据,论证小说在清末皇朝危机前的发展历程,说明“对现代中国小说的诞生具有决定意义的时间实际上是1895 年,而不是梁启超宣言发表的1902 年”。这一研究“令人信服地从各类文学、文化现象中爬梳考据出一段段‘史前文明’”。

同时,韩南追本溯源研究法与风格标记法让他发现《风月梦》与《红楼梦》存在互文性关联,小说的开始与结尾章节与《红楼梦》相似,比如“小说文本源自两个神仙的说法明显因袭《红楼梦》,最后一回中疯子唱的歌也是对《红楼梦》里跛足道人唱的那首《好了歌》的仿作”。

除了叙事者特征与互文性价值的考证,熟悉西方理论的韩南还引入了外部视角解读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挖掘其隐藏价值。韩南在研究《风月梦》中引入了城市视角,指出《风月梦》是中国文学首部城市小说,小说详细地描写扬州的节日、宗教、风俗、娱乐、食物、音乐和方言,展现扬州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和地域色彩。同时,《风月梦》中翔实的街巷、门、桥、码头的名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城市空间。韩南这种将城市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挖掘了《风月梦》潜在的城市描写价值,揭示了《风月梦》的城市书写对《海上花列传》产生的巨大影响:除了地点名称被更改之外,《海上花列传》的情节与《风月梦》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此外,《风月梦》还是一部“近真”小说,韩南认为“《风月梦》可能是第一部令人信服地向我们展示妓院画面的真实小说,也是第一部向我们有力地展现‘瘾君子’群像的小说”,真切地描绘了穷人家的女孩子被强制训练得色艺俱佳,被家长租给妓院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同时书中刻画的“瘾君子”桂林形象,有力地揭露了下层官僚的腐败。以上讨论可见,韩南基于严谨细致的治学研究,选择具有互文性价值,采用了革新叙事手法,能够细致真实体现中国社会、文化、地域特色的文本进行译介,并充分利用副文本的优势展现通俗小说的隐藏价值,为中国读者提供不同维度解读中国文学的方式。

三、翻译内:连续评价统上译者的行为痕迹

韩南的翻译虽然起步较晚,却是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与汉学研究紧密相连,形成对翻译策略一番独到的见解。韩南认为“所有翻译都是两种文化语境之间的媒介,要想译文得到令人满意的描述,就需要对两种文化语境加以考虑”,译文间的差别主要游离于保留与同化之间,保留是指“译者努力再现原著所有可辨的特征”,同化则指“译者通过改造原文,将原文转为一种普通读者熟悉的形式。”韩南“保留”与“同化”的翻译策略与“求真翻译”与“务实翻译”相吻合。

(一)求真翻译

1. 人物穿着打扮的翻译

具体描写是《风月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于人物的衣着打扮的描写相当详细,往往多至三四百字,这在过去的小说很少见”,一方面反映了扬州人对穿着十分讲究,另一方面表现了中国近代小说写作上的变化。因此,恰当地翻译人物的穿着特点对展现扬州的地域特色、社会风貌起到关键的作用。

例1 头戴宝蓝大呢盘金小帽,面前订着一个点翠赤金牡丹花、内嵌大红宝石帽花,大红线纬帽结,大红生丝京八寸帽须,铺在小帽后面。

译文:On his head he wore a turquoise blue woolen cap embroidered with gold couching. On the front was fastened a red-gold peony design decorated in kingfisher feather and inset with a crimson gemstone ornament. It also had a crimson silk knob on top and eight-inch raw silk tassels arranged at the back.

韩南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服饰的颜色、材质、图案、尺寸和方位。他将“宝蓝”“赤金”“大红”分别译为 “turquoise blue”“red-gold” “crimson”,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材质“大呢”“翠”“线”“生丝”分为译为 “woolen” “kingfish feather”“silk”“raw silk”, 将 饰 品 的 方 位 词“头戴”“面前”“内嵌”“铺在……后面”分别译为 “on his head” “on the front” “inset with” “arranged at the back”。韩南在翻译时尽量向原文靠拢,“求真”地保留了原文对华丽服饰的描写,表现了译者致力于向西方世界输出充满“异域情调”的中国文化的翻译初衷。

2. 食物的翻译

《风月梦》对扬州的食物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恰当的翻译策略对传播扬州食物起着关键的作用。

例2 魏壁赶忙吩咐跑堂的,烫一斤高粱酒,点了四个热炒,下五个一钱二分的面,外面爷们桌上总下六分。

译文:Wei Bi told the waiter to heat up a catty of sorghum liquor. He also ordered four fried dishes and five servings of the one-qian two-fen noodles, as well as five servings of the sixfen noodles for the servants in the outer room.

韩南在“fen”处采用厚翻译的策略,加注解释以价格高低区分面条的社会现象,并提供关于介绍扬州生活的书籍,展现了译者的读者观照意识,充分考虑到西方读者在中国社会文化上认知背景的不足,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食物文化。韩南将食物“高粱酒”“热炒”译为“sorghum liquor” “fried dishes”;将量词“一斤”“五个”译为 “a catty of”“five servings of”;将价格“一钱二分”“六分”译为“one-qian two-fen” “six-fen”,“求真”于扬州的食物文化和价格制度。

3. 节日风俗的翻译

节日风俗是显现地域人文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小说第十三回发生在端阳节,让读者通过陆书和月香的眼睛经历了一些特殊的地方习俗”,这些地方习俗涵盖了“捉活鸭”“吊艄”“送标”“跳水头”等活动,本部分摘选了描写“送标”的一段话探讨译者翻译策略。

例3 ……向着月香道:“月相公,特地为你送标来的。”就将鸭子船内两个篾笼提上大船,摆在船头。那九条龙船总敲起抢标锣鼓,在他们大船前划来划去。那些游船听见这里撩标,总纷纷赶来,团团围绕。

译文:...,and called out to Fragrance: “Miss Fragrance,we’ve come specially to offer these prizes on your behalf.”They pulled up the two wicker baskets from their boat and laid them on the prow. The nine dragon boats then struck up their gongs and drums to herald the contest, rowing back and forth in front of them. The other pleasure boats heard that the contest was being held over there and came swarming along until they completely surrounded them.

“送标”即装着鸭子的船将两笼鸭子送到陆书们的船上;“抢标”指拿鸭子的人将鸭子扔进水里,并宣布开始龙舟比赛;“撩标”是九只龙舟竞赛抢鸭子。“送标”“抢标”“撩标”作为构成扬州端午节龙舟竞赛的三个环节,蕴含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色。韩南基于深厚的汉学造诣,透彻地理解了这项活动开展的过程,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送标”“抢标”“撩标”译为 “prizes” “herald the contest” “the contest was held over there”,准确地翻译了内涵意义,真实地传达了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同时,对于另外两个特色词“篾笼”“游船”,韩南根据其材质或用途,译为 “wicker baskets”“pleasure boats”,真实地译出文化特色词的社会功用。

4. 方俗语词的翻译

作为晚清的一部通俗小说,《风雨梦》中丰富的方俗语词蕴含了扬州的民俗文化。恰当地译介方俗语词是输出扬州民俗特色的有效渠道。

例4 过去了片刻,又听得对过房里吵闹之声,茶碗掼在地下。

译文:Somewhat later, they heard raised voices in the room opposite, as well as teacups being dashed to the floor.]

例5 我更加生气,一时兴起,将他掼跌在地,拳头、巴掌打了不计其数。

译文:That made me even angrier, and I lost my temper and threw her to the ground and punched and slapped her I don’t know how many times.

“‘掼’在江淮方言中主要有扔、掷、丢(例4)和使跌倒(例5)的意思”。韩南结合文化语境,将例4 的“掼”译为 “dash”,准确地呈现了将茶碗用力地扔到墙上,导致茶碗碎裂的动作过程。同时,例5 的“掼”被译为 “throw”,表现了袁猷粗暴地将他的妻子摔到地上的动作,刻画了袁猷怒气冲冲的形象。译者以“语言人”的身份,使译文与原文保持高度的一致。

(二)务实翻译

1. 年龄的翻译

例6 龙船上扣着一幅颜色布,扣着一根小红木棍,上面坐着一个十一二岁小男孩。

译文:A small red wooden bar was fastened to it, and on each bar sat a ten- or eleven-year-old boy.

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而实岁是西方实行的计龄方式。译者并没有通过直译加注的方式处理译文,而是站在目的语的角度,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直接将虚岁换成实岁来翻译,既实现了意义上的等效传达,又保证西方读者阅读的流畅度。

2. 性别的翻译

例5 的句子是摘自第二十回中袁猷因拿银子与妻子产生冲突,被父母训斥,气冲冲来到双林家中,又气又愧地向双林诉说的一段话。原文用指代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指代袁猷的妻子,译者进行务实性处理,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直接将“他”译成“her”,实现了等效的语义传达,符合西方读者的认知和阅读习惯,减少不必要的直译加注翻译法带来的阅读障碍。同样,例3 中原文描写两人向月香送标时,称呼月香为“月相公”,韩南直接译为“Miss Fragrance”,避免添加注释带来不必要的阅读障碍。

“译者行为的准则是: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务实为用,务实兼顾求真”,即“求真”与“务实”形成统一体,译者行为的合理度取决于在原文求真和译文务实之间取得平衡。通过分析韩南在译介人物穿着打扮、食物、节日风俗和方俗语词采取的翻译策略可见,韩南的翻译行为偏向于“求真”,这主要是基于他仔细研读中国通俗小说作品后产生的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希望最大限度地靠近原文,保留小说中展现的中国文化特色,并将此有效地传达给西方读者,弘扬中国的社会文化,而由于年龄与性别只代表了中国的计龄手段和古代对女性的称呼方式,没有涵盖在译者所关注的表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里,因此,译者选择站在目的语的角度,考虑读者阅读流畅性,展现译文的务实性。

四、结语

译者韩南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汉学家的次身份让他能够结合西方理论,引入外部视角,挖掘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隐藏价值,从而选择能够体现互文性价值,应用革新叙事手法,展现中国独特地域文化色彩的原本进行译介。为了让中国读者从新的维度解读明清通俗小说,韩南充分利用了副文本的优势,在译文前言中阐释其研读文本中的发现,为了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韩南的翻译行为偏向于“求真”,尽可能采用直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还原原文本蕴含的文化价值,展现“异域气息”,而对于一些没有承载丰富中国社会文化特色的词语,韩南的翻译行为偏向于“务实”,保证西方读者阅读的流畅性,实现翻译目的。因此,韩南的译者行为体现了他“求真为本,兼顾务实”的翻译态度,翻译行为合理度较高。

猜你喜欢

风月求真原文
张锦绣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此事无关风月
柳湘莲:一身风月不染尘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妆成几阙风月寻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