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下高校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研究
——基于新文科视角

2022-11-08李志豪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科跨界交叉

李志豪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知识产权业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和关键力量。面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背景下,更加迫切需要高质量知识产权人才。恰逢其时,我国的新文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培养高质量知识产权人才要抢抓机遇,搭载新文科建设的高速车,趁势而上,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源源不断注入不竭动力。知识产权强国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复合性、创新型知识产权人才。

一、新文科视角下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和加强新文科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新文科人才。新文科建设的新包括了守正创新和推陈出新。新文科强调新人才培养,正是基于新文科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新文科提倡跨界培养的理念,突出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域的交叉融合,凸显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彰显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并重。新文科视角下知识产权人才的跨界培养,正是遵循了新文科建设中的实践能力、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的要求和趋势。

(一)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跨界

培养交叉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需要具备理工科背景,以法学为基础,综合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素养,新文科视角下的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强调文文之间、文理之间的交叉融合和融会贯通,倡导融入新技术元素,打破学科壁垒和学科专业之间明显的界限,注重引领性、价值性和实用性,实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下知识创新和立德树人的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

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深度融合,利用知识产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围绕高质量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要懂法律、懂管理、懂经济、懂技术,打造亟须的交叉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实现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必须打破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不断优化和丰富学科间的知识体系,积极将新技术融入学科专业建设之中,推进学科专业交叉的深度融合,开拓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的新范式,提升知识产权人才知识创新能力和业务技能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式变革中的跨界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课堂上“灌输式”的单一性理论教学,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方式,探究式、体验式和沉浸式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方式运用不充分,不利于知识产权人才创新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校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

在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知识产权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多元化,符合新文科建设中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需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搭载各种先进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平台,例如运用“雨课堂”、知识产权虚拟仿真创新实验平台等教学平台,开拓教学方式的新范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借助知识产权远程互动平台充分运用校外知识产权实务资源禀赋优势,以诊所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为抓手,开展探究式、研讨式、互动式实践教学,不仅丰富学生知识产权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产权实务能力的培养。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多元化、多层次学习和知识产权实务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方式变革中不断推进和实现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

(三)人才培养方式的跨界

基于新文科建设中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围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式的跨界培养,也基于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目前,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式的跨界中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从交叉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角度,高校开设双学位或者第二学位,例如,知识产权专业大一学生在修完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后,大二开始可以从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语等专业中择一修读双学位;非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可以选修知识产权双学位。通过本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双向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厚植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功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也丰富了知识产权专业和非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发挥交叉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二、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

1. 关于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和专业学位建设

截至2020 年4 月,我国有93 所高校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45 所高校建立知识产权学院。2020 年,教育部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和专业学位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推出一批知识产权一流建设专业点,打造一批知识产权“金课”,不断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知识产权人才。

2. 关于知识产权人才培训

2019 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 《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2019 年全国知识产权人才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举办培训近200 期,培训1.5 万余人次。截至2020 年4 月,我国共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26 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旨在为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培育高层次、复合型、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

3. 关于知识产权职称制度

2019 年11 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知识产权专业资格考试专家研讨班,围绕知识产权职称制度改革,针对知识产权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等进行研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4. 关于知识产权人才国际化

2019—2020 年,我国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性学术会议、专业论坛等相关活动,推进与欧美等世界主要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拓展知识产权人员国际性视野,打造一支专业化、国际化、多元化的人才队伍。

(二)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斐然,有力支撑和推动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1. 知识产权学科发展受限

目前,教育部还未设置独立的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知识产权专业设置在法学一级学科或者管理学一级学科下面,制约了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影响了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2.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思政”元素嵌入缺乏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凸显价值引领,构建思政育人格局,注重思政元素的嵌入,强调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并重。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思政”元素规范嵌入程度还不够,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结合度还不够紧密,育人育才融合效果还不够强。

3. 实践能力培养还需加强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教育应加强能力建设,注重知识产权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应用于理论。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教育的主阵地,在理论知识讲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囿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实践能力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例如,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不高,以及作为第二阵地的实务部门实践育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影响了知识产权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4.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不均衡

新发展阶段下,基于区域一体化的都市圈与城市群建设,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差异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呈现出不均衡性,总体表现为东南强、西北弱的态势,经济发达的区域,知识产权人才需求量较大一些;经济发展力量薄弱的区域,知识产权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少。例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活跃,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更充分一些。

三、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的四个维度

新发展阶段下,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要突出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人才“软实力”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多元化,不断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发展文化环境。新文科视角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体现价值引领下的人文素养教育,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训式教育,突出社会需求导向,实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人才培养。

(一)注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价值引领的人文素养教育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首先要突出价值引领,注重价值引领下的人文素养教育,注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与知识产权知识能力教育有机衔接、协调促进,使人文素养和知识能力同步提升。

(二)大思政格局下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大思政格局下,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要强调德育培养,前提是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筹并举,“育才”和“育人”两手都要抓,不仅要关注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实务技能,还要关注培养专业素养和坚韧的品质,德法兼修,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育人机制作用。大思政格局下,重视专业课和思政课合力育人作用,深度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发挥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三)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交叉融合的内容创新

新发展阶段下,新文科建设需要进行内容创新,不断丰富其内涵,一方面要打破固有的学科壁垒,实现不同学科间、不同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实现知识产权与新科技的衔接融合,基于以上两个方面,要实现知识产权人才的跨界培养。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文科的关键内核,正是支撑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的重要所在。例如,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和知识产权商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围绕智力成果的权利——知识产权运营,包括知识产权确权、评估、交易、布局等新型知识产权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实现知识产权运营人才的跨界培养,符合专业服务领域、技术转移领域和产业投资领域复合型、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人才的培养标准。

(四)深化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培育和创新,还要重视实务能力的运用效果。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例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教学方式、“课程+视频案例”场景式教学方式,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内容创新和方式创新,提升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内核质量;另一方面要深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部分所占比重,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重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充分运用校内实践场所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的双提升,满足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的路径

新文科视角下,强调了人才培养中的守正创新,注重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交叉融合、课程思政和实践能力,在新发展阶段下,培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

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宏观上要根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和《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广泛深入调研新发展阶段下国家和社会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从现实性和前瞻性角度出发,按照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进路脉络,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学科交叉内容,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一流的知识产权人才,实现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

(二)紧扣立德树人理念,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文科视角下,知识产权人才跨界培养更要紧扣立德树人理念,“育才”和“育人”相结合,不仅注重知识产权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培养,还要重视思政教育,塑造其坚韧的品格,开展课程思政,落实思政育人,例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历史文化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三)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新文科视角下,知识产权跨界人才的培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一方面深化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效果,重视学科竞赛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以赛促教,在实践中培养其分析能力、逻辑归纳能力、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开展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政合作等,以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重视校内学业导师指导理论学习和校外导师指导实践能力双轮驱动作用,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高质量知识产权人才输出目标,支撑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猜你喜欢

文科跨界交叉
跨界
跨界
豆文科作品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孙文科
连一连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跨界之道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