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三位一体混合型有效课堂改革探究

2022-11-08郭晓雯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思政

郭晓雯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必修课。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一、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多项重要文件精神,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当前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以下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第一,教学理念“旧”。由于思政课本身的政治性、理论性较强,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认识上,习惯于“以教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等新的教学理念缺乏深入的研究,未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打破传统认知局限,导致在课堂教学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灌输”现象。

第二,教学内容“空”。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案例选择、重难点知识讲授、教学小结等方面,未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学情调研,如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困惑等;部分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缺乏深度加工,对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研究不深;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严谨、科学的问题导向,有的还存在“照搬教材”上课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学缺乏设计,不能真正破解教学重难点,教学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学生收获感不足。

第三,教学策略“弱”。部分教师在运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缺乏对新媒体运用和新教学资源挖掘的深入研究,对于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还存在不灵活、不自然的问题,未真正落实“课堂革命”,因此导致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张皮”,课堂不“活”,学生没有“动”起来,导致有的思政课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获取学生信任,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启发性不足。

第四,实践教学“虚”,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当前,虽然高校都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不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较低,教学形式单一,内容不贴近学生实际、不吸引学生,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习并进行全程指导、反馈、升华认知的举措少,甚至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停留在“纸上谈兵”“蜻蜓点水”的层面,导致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虚化”“形式化”的问题。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途径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依据改革整体思路,改变传统思政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硬灌输”教学传统,立足高职院校理工专业学生学情,从七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采用问题链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创设“问题链”引导的“理论+实践+网络”三位一体混合型有效课堂。总体目标在于通过改革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心动”“情动”“行动”,实现学生“乐学”“会学”“学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达到“教有道”“学有效”“成果运用好”。

第一,“思想革命”: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彻底改变“以教为中心”的旧理念,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科学理论指导改革。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改变对“教”的理念,研究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问题链教学法等,重视学生需求、学习内驱力激发、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对“学”的认知,理解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不能“灌输”,要用翻转课堂、“1+N”线上学习手段、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第二,“目标革命”:深入调研学情,精确学习目标,实现“为学而教”。一是整体把握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思政课教材体系,初步调研不同专业学生入学前的已有知识基础;二是认真研究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在不同专业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的特点,找准学生在目前人生阶段存在的思想困惑点,明确学生需求,并从学理角度与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衔接,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四是结合学情,科学制订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教学文件,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内容。

第三,“内容革命”:优化教学内容,探索专题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为理工科学生“量身打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为基础,在研深悟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习需求,整合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式”专题教学,真正从内容“源头”解决学生的价值困惑,实现“内容为王”。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音频、视频、图片、数据等,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同组成具有整体性、针对性、有效性、时代性的教学内容体系。

第四,“手段革命”: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全过程、全时段掌握学情。打造“1+N”线上学习手段。“1”,即基于“一平三端”开展信息化教学,依托“学习通”或“职教云”等教学平台,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开展前测及激活、课堂学习活动、后测及学习小结。“N”,即借助X-Mind(思维导图软件)、剪映、问卷网、问卷星、远程连线等多样化的信息化工具,开展学生喜爱的学习活动,如党史故事演讲、学生工匠榜样采访、小组辩论等。借助教学平台大数据分析、课程QQ 群随时查看学生线上学习、互动、作业及团队协作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第五,“方法革命”:采用O-AMAS 有效教学模型、问题链教学法等,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实现有效教学。运用O-AMAS 有效教学模型,即多维度学习结果(Objective)、迅速激活(Activation)、多元学习(Multi-learning)、有效测评(Assessment)、简要总结(Summary),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设计。以多维度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师生互动的活动为驱动力,通过快速激活、多元学习、有效测评、简要总结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激发师生共建的课堂生命力。在多元学习环节,采用问题链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实现有效教学。

第六,“模式革命”: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融为一体,打造“理论+实践+网络”三位一体混合型有效课堂,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课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个方面打造混合型有效课堂,尤其是让传统设置在课下的实践教学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回归”课上,与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共同打造了“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张皮”问题,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亲和力、针对性,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其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两大课堂主阵地,网络教学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两大课堂的网络育人阵地,即辅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信息化教学,帮助大学生提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开展有效教学、掌握学情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1)理论教学:推动信息化技术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四改四优”,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升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① 优化学习内容。改变传统的以统编教材为学习内容的思路,深入研究不同专业学生的问题、需求,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开展专题化教学;同时,扩充图、文、影、音等多形式的学习内容。② 优化学习手段。改变传统的依靠单一多媒体进行授课和学习的手段,打造“1+N”线上学习手段。③ 优化学习方法。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法,采用O-AMAS 有效教学模型、采用问题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帮助他们“会学”“学会”,让学习变得有效果。④ 优化学习活动。改变传统学习活动的单一性,开展成果汇报、角色扮演、远程联系、思维导图、头脑风暴、演讲、唱红歌、影视鉴赏等学生喜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乐学”“爱学”。

(2)实践教学: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充分结合,创设“三大学习形式”,利用翻转课堂提升学习效果,创新“活页式”《实践学习手册》(含实践学习指南),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① 创设“三大学习形式”。一是开展项目型实践学习。课内,根据理论知识,教师设置任务要求,引导学生开展主题鲜明的项目型实践课,如主题演讲、微视频制作、新闻播报与评析、红色影视作品赏析等,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开展探究型实践学习。课外,结合学生兴趣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1+N”探究型实践课,即学生自主明确一个学习主题,自主选择一项或多项实践活动,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如校内外采访、虚拟实践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对走进社会大课堂的期待。三是开展翻转型实践学习。经过学生自主实践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分享、汇报、交流、反思自己的实践学习成果,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开展研讨学习、总结反思、探求新知、共享成果,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就感、满足感,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四是创新制定“活页式”《实践学习手册》(含实践学习指南)。根据专题内容,设置与理论学习主题相配套的实践学习主题,在统一主题之下设置多样的、自选式的实践活动,由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自主完成,体现“学习内容活”“学习形式活”“学习方法活”。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网络教学:推动传统思政课堂与网络平台交互融合,打造网络育人阵地,增强“三性一化”,助力课堂整体效果提升,帮助提升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① 利用信息化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图、文、影、音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增强思政课的生动直观性。② 借助网上教学平台,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开展随时随地的自由学习,增强思政课的灵活性。③ 采用网络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④ 借助网络数据,关注学习动态,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对知识需求的个性化。

第七,“评价革命”:建立多主体多要素多方式的学习评价体系,重视学习反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① 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学习小组都可评价,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② 评价要素多元化。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元评价。在形成性考核中,评价要素包括资源学习情况、知识测验情况、教学活动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项目学习情况、实践成果汇报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的学习效果。③ 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对课堂的评价结果收集,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增强知识建构,引导学生反思对课堂学习的收获、感受、问题和建议,提升自我认知,实现全面发展。增强与学生的交流,走近学生、倾听学生、融入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