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讨

2022-11-08李时坤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李时坤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当今时代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要求,德育要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但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尚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相关指导,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还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全方面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导向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往往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上的教育,而对思政教育投入较少,甚至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不重视对学生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实践技巧等方面的教育。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陈旧,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全面认识,而且许多高校将就业率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重视学生的就业率,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其不敢创新,也不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时间与精力投入。

对于高校来说,通过课程思想建设来推进课程教育的良好效果的实现,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和角落。这一改革要求对现有的所有课程、师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改革。全面系统的改革首先应从顶层设计开始。由于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高校领导存在着实施不力的问题。在课程思想政治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方面,除常规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外,其他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需要配合。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改革中各部门和教学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不力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黏合度不高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大都是割裂开来进行的,不能做到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各司其职,但却缺乏有效交流,做不到互助互补。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了思想政治上的指导,学生对于自身与社会的价值关系就有可能认识不清晰,容易造成学生缺乏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首先,教师缺乏科学的授课方法,未创建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许多教师在上岗之前只进行了简短的培训, 并没有经过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培训, 教育工作者自身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教育比重过大,无法达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其次,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许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因为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只能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这种纸上谈兵的教育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新创业的实践技巧,也不能总结创新创业的各个实践要点,很难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要求。最后,思政教育水平有待提升。因为课程思政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寻找结合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种方法与途径,但是真正能够达到标准的教师比较少,需要高校进一步补足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目前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认识不深,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意义认识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理念的整合。此外,思政课程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场地和教学体系等方面保持主动整合的意识。目前,一些高校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中忽视了全面、全过程的教育方法,未能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整合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协调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

(三)双创教育课程缺少相关标准与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思政”的理念还没有形成,课程标准、授课指导、评价体系都尚在摸索,很多教师缺乏相关教学指导,不知道如何将“课堂思政”实践到创新创业的课堂之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思政”工作开展很难进行。首先,功利化思维扭曲创新创业本质,由于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没有将职业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开拓精神、艰苦奋斗意识等融入自身思想,深受拜金思想、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毒害,在进行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错误的思想和动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意义产生误解,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的社会意义等价值。其次,缺乏创新创业意识。部分大学生创业遇到困难后没有选择迎难而上,通过努力和奋斗解决困难,而是选择逃避,最终导致创业失败,产生巨大的挫败感,进而对创业产生恐惧。最后,缺乏合理的创业意识,还有一部大学生对创业存在错误认识,认为依靠自身的能力、才华等,创业一定能获得成功,缺乏对自身定位的清晰、准确的认知,进而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对市场发展形势、产品定位等存在错误认识,没有制定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企业规划和策略,致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方向不明、潜力不足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或者不熟悉国家的相关福利政策,既不能有效规避创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也不能利用福利政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收益,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意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对“课程思政”进行深刻认识,明白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作用与意义,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教学备课时,学校可以实行集中备课制度,让教师们各抒己见,尽量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接着可以就课程内容进行分配,教师们明确了教学任务,也能更好地将教学工作推动下去。

“双创”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教育,其基本思路是以大学生创业为途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此实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政课程主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为基本工作思路,在课程设置理念上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其中。从整体层面上看,“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在教育理念上存在 一定偏差,但实质上二者互为一体,都是服务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双创”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指引,二者存在协同育人的耦合机制,在推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伟大事业。

“双创”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要在教学理念上发现内在的耦合机理,才能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践以及课程机制的全面耦合。而教学理念耦合的关键在于将“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协同育人理念贯彻下去,以协同性、并轨式的方式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开放、创新发展,以此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高等院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发展就是要明确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目标。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自主能动性,其主要目标是使青年大学生提升包括创业技能在内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打下良好人才基础。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向当代大学生传达包括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在内的优良创业品质。此外,通过创新创业本身,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故而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① 让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大学生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② 让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中复兴梦的使命感;③ 让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发展成为具备创新精神、 创意思维和创业意志的未来建设者。

(二)推动“课程思政”改革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缺少相关的课程指导,教师对于自己在其中的定位也不是很清楚,因此,要推动“课程思政”的改革,设计出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计,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有迹可循。而推动“课程思政”改革,需要教师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与思想政治元素,明确课堂授课内容,设计课堂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可以在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寻找与思想政治知识的结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合起来,让教学对更具科学性、灵活性。德育不同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比起书本大段文字的学习,润物无声的影响会更有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在授课上注意技巧,切忌生搬硬套。同时,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标准转移到德育及人才培养方面来,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培养的意义。

(三)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引导者,对于学生的熏陶及影响是很深厚的,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和创新创业教师都是兼任教师,专任教师十分缺乏。而同时具备思想政治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素质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高校要加大专任教师的引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教师能力的培养,在强化原本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对创新创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培养,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高校也可以聘请优秀毕业生、实力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

另外,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进行“课程思政”的专题培养,努力打造一支社会责任感强、有理想、有信念、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德育意识,还要有德育能力。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不仅与高校教师的专业结构有关,还与高校教师引进制度不完善、经费不足有关。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最大实现,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有:① 在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建设一支综合性的师资队伍,做好教师集中备课和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学习工作,将现有的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与学生工作有关的思想政治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各自的专业或专长和当前的双创教育目标要求,进行分类,由相应专业或专长的教师进行教学,发挥其特长;② 在实践课程师资建设方面,从政府和校外企业中选拔具有临时企业或基层培训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建立小班或小组导师制开展实践教学。在建设教师队伍的同时,要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和思想意识的学习和培养,通过集中备课,统一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内容;对于校外教师,要注意对其社会贡献、社会责任和法律道德意识的筛选。

(四)将政教育融入第二课堂

所谓课堂思政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例如技能竞赛、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获得思想的提升。同时作为教师,应仔细探索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双创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耦合是协同教育的第一步。教学内容方面的耦合可以促进“创业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有效整合。双创教育主要不仅重视创新理念的培养和创业培训,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教育中,并反馈到课堂教育中,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思政课程大多以理论课程为主,在这一方面,需要将“双创”教育的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之中。一是加强大学生对“创业创新”教育的思想认识,逐步加深对“创业创新”教育的认识。二是在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上,为同学引入“创业与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提高大学生对“创业与创新”教育的兴趣,为他们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和实践打下思想基础。三是创新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将实践教学融入思想政治课堂,让大学生走出课堂,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下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他们对劳动和岗位的认知水平。最后,在突破传统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红色教育、理论教育和先进文化教育的课程比重,促进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内容耦合。

(五)打造线上思政课堂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可以打造创新创业思想政治网课,让同学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到创新创业及思想政治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线上指导、课堂互动、课后测试等,灵活教学方式,让课堂更有趣。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创业思政文化创作,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让创新创业思政文化得到广泛传播,让学生们得到熏陶与学习。

互联网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性工具, 把相关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充分地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当中,可以发挥出高效的促进作用。 杨晓宏等学者强调课程是“汤”,思政是“盐”,“互联网+”是“助溶剂”,需要利用“助溶剂”促进“盐”与“汤”的深度融合。 教育者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工具,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三、结语

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认识,为国家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存在着缺少“课程思政”标准与思路、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割裂等问题,对此高校及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加强师资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打造线上思政课堂,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