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2022-11-08叶彩凤
◎叶彩凤
(甘肃省庄浪县第一小学,甘肃 平凉 744699)
一、引 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向也逐渐由“分数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但目前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仍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所以创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思维导图是一种创新型的思维工具,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清晰、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的数学思维,在总结和复习环节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提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效果
二、思维导图的基本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示发散性思维的思维工具,主体运用思维导图将客体知识的各级主题的隶属关系用相关的层级图形表示出来,将主题关键词和图片、符号、数字、颜色等建立起记忆联系,每个关节点代表与核心主题的一个联系,而每一个关节点又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更多的关节点,最终呈现出放射性的立体结构这些关节点也可以称为记忆点,在进行记忆的过程中,这些关节点就像神经元一样相互连接,充分利用人的左右脑,将科学与艺术、想象和逻辑进行平衡,使人的大脑释放出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工作、学习、记忆、思考的效率,很多国家也将思维导图教学纳入教学系统的必修课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存在紧密关联性的知识点,进行高效学习
三、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数学文字是抽象的,概念理论是枯燥无趣的且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智力、心理和身体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待开发阶段,在接触数学学科的初期,肯定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点的时候,会存在没有思路的问题而小学数学知识是较为基础的,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而且要掌握应用方法,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较为有限,所以在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内容的时候,就会产生理解不到位的问题,无法在脑海中将零散的数学知识建成知识框架,无法清晰认识各个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直接影响应用和实践环节
(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正确
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通常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学结果和学习成绩,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内容的理解浮于表面,只记住了一个题目的解决方法,当题目设问变换形式时,就会产生没有解题思路的情况,导致在同一知识点上反复出错,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严重限制,影响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师生互动不足,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目前,在大多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占据着主导者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实现真正的提升同时,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教师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其所预留的思考讨论时间较少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严重不足,想要提升教学质量更是难如登天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开展学习和推进学习进度的动力源泉,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小学生因为年纪尚小,且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弱,在理解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概念时,很容易出现理解有偏差或者遗漏某一重要知识点的问题,导致错误率高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等都是用文字和字母表示的,而思维导图主要是运用图形进行表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文字灵活地用思维导图直观地表示出来,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换思维导图的形状和颜色,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思维导图比喻成大树,将关节点视为大树与分枝的连接点,也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画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思维导图,通过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思维导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脑海中建立起立体的思维框架,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提高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师可以将四边形作为中心主题词,写在黑板的中间位置,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设计为三个二级主题关键词,写在中心主题词周围,整体呈现三角形形状,接下来,再对三个二级主题关键词进行丰富和发展,以正方形为例,可以将正方形的图形和周长计算公式设计为三级分支最终完成的思维导图是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既有文字,也有图形、符号和公式等,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四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二)运用思维导图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性
大部分的数学概念和定理都较为抽象,也存在很多看似相似、实则完全不同的知识和看似毫不相关,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的知识教师如果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建立起联系,导致混淆知识点的问题经常出现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这些易混淆或者易遗忘的知识点建立起直观的联系,学生只要记忆思维导图就可以兼顾所有知识,在脑海中建立起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从而培养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也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四则运算法则”的教学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四则运算法则联系起来,整理在一个思维框架之中因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四则运算法则”设置为中心主题词,综合考量小学各年级教材,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设置为四个二级主题关键词在“加法”的主题关键词下,可以将万以内整数加法、分数和小数加法、加法运算法则设计为三个三级主题词,再对每一个主题词进行丰富在“乘法”的主题关键词下,可以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倍数和因数、乘法运算法则设计成五个三级主题关键词依此方法,教师将小学六年所需要学习的四则运算相关知识都整理在这一个思维导图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将加减乘除进行对比和联系,也可以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加减乘除法,培养系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运用思维导图整理解题思路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没有解题头绪的问题,或者解题思路混乱的问题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解题思路,将每一步骤的解题关键点简单陈列出来,在解题过程中,顺着思维导图的顺序进行解答,这样解题过程会更加顺畅,解题思路也会更加清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做题难度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扇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解题思路因为本课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还要掌握数据分析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将“我班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设计为中心关键词,引导学生将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放在思维导图中进行思考,比如,数据收集,将数据制成表格,将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分析扇形统计图,得出结论当学生制作好思维导图后,可以以思维导图为指引完成学习任务,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清晰,所有行动都具有目的性,完成效果也会更佳
(四)运用思维导图突破重难点
由于课内教学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无法及时掌握基础知识,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将会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导向作用,应有意识地利用思维导图对所学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突破知识难点,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建立良好的思维体系,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所学知识,并利用思维导图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本章重点内容在于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空间思维意识尚处于发展阶段,三角形的概念等相关知识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鼓励学生将思维导图的形状转化为三角形,重点标记边、角、顶点,以更为直观的形象突破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初步认知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问题为导向,出示相关例题,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也可在班级内开展思维导图评比大会,评选出条理清晰、构图严谨、色彩搭配丰富的思维导图,为其他同学提供良好的范本,在班级内掀起一阵思维导图学习风气,进而帮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
(五)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合作交流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一般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课堂氛围沉闷、枯燥,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输入,忽视知识的输出,只重视按没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知识,以及能否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发展受到限制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在完成一课或者一单元的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构建思维导图,在分组时,要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鼓励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表自己对构建思维导图的思路和见解,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选择最佳的方式,构建起系统数学知识思维导图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疏忽和遗漏的数学知识点,将分散琐碎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在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之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分享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思维导图更清晰、更合理、更完整,学生也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合作精神和取舍意识,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分为几个2~4人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组内大胆发表自己对本课的思维导图的制作看法,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集中讨论在结构方面,学生需要讨论思维导图的形状、颜色和是否插入图片等在内容方面,学生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对于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来说,可以将“分数的加法”和“分数的减法”分别设置为两个二级主题关键词,在二级主题关键词下,还可以分出“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和“分数的分母不同时”两种情况,将这两种情况分别设置为两个三级关键词当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将分数的分子直接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可以将这句话写在三级分支中学生讨论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查缺补漏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培养系统的数学思维
(六)运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后复习
思维导图通过框架的确立向四周外延,能够有助于学习者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课后复习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合理且高效的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合并,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框架,有助于其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在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单元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发现思维导图的便捷作用,自主结合教师的模板进行复习总结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板块内容教学为例,本章知识重点在于: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三部分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也可以利用不同图形绘制思维导图,以直观的方式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及区别这样的复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汇总,梳理所学内容,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为日后步入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逻辑辩证能力、学习能力的重要场所数学知识具有抽象、难懂、复杂等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图,将知识放在思维导图中进行理解和记忆,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引导学生将建立思维导图发展为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学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