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延平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2022-11-08王开璋张扬城

新农民 2022年19期
关键词:贡茶茶园茶叶

王开璋,张扬城

(1.南平市延平区经济作物站,福建 南平 353000;2.南平市延平区塔前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 南平 353002)

延平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介于北纬26°15′~26°51′、东经117°50′~118°40′,东邻宁德市古田县、福州市闽清县,南接三明市尤溪县、沙县,西倚顺昌县,北连建瓯市。东西长83km、南北宽69km,为闽江干流的源头,区域总面积2652.84km,地貌特征为丘陵山地。常年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调节,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多雾,光照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根据2012~2021年气候资料统计,延平区年平均气温为20.5℃,全年无霜期322d。平均年降水量1723.9mm。光照时间长,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811.7h,辐射能充足,热量资源集中,形成了茶叶生长所需的独特气候资源,境内有著名的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历史上“半岩贡茶”的发源地。

1 产业历史

延平区茶叶历史悠久,宋代延平茶叶已名声大振。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载:“南剑州(延平)土产,茶有六般:白乳、金字、蜡面、骨子、山挺、银字。”是时,延平出产的茶已成为贡品。《宋史》载:“南剑州元丰茶产剑浦、将乐、顺昌、沙县、尢溪五县。”“……南剑州也不下余万斤。”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蜡茶出於剑津”。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延平茶叶已是进贡朝廷的佳茗,称为半岩贡茶,其品质之佳,深得当时礼部尚书黄裳的高度赞赏,其《茶苑》诗曰:“莫道南芽非北苑,须知山脉是东溪”,将延平茶与当时鼎鼎有名的北苑贡茶相提并论。明嘉靖《延平府志》载:“茶南平(延平)半岩者佳。”明万历年间福建学者徐火勃写的《茶考》道:“嘉靖中,郡守钱山业奏免解茶,将岁编夫银二百两解府,造办解京御茶,改贡延平”,记载明朝嘉靖36年(1557年),设立在武夷的皇家御茶园即将荒废时,延平半岩茶取代武夷茶成为明朝皇家贡品之事。清周亮工著《闽小记》曰:“前(明)朝不贡闽茶……间有采办,皆剑津蓼地所产。”

延平贡茶盛产于延平区茂地乡(今茫荡镇)半岩处,亦称半岩茶。剑津为延平古称,蓼地即今茂地,半岩为今三千八百坎中段半岩村,亦称半坎村。

民国版《南平县志》载:“茶叶盛於咸、同之际”清代,延平茶叶生产形成规模,茶叶贸易兴盛。外国茶商在沿海各地开辟茶市,延平茶叶经闽江运往泉州、漳州、厦门、福州等港口外销,是时,三千八百坎的坎头、半坎等地均有大片茶园,面积达千余亩,外地茶商也聚集茂地开设茶栈茶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和光绪二年(1876年),俄商先后在延平创办2座砖茶厂,使茶叶贸易更趋活跃,茶农种植热情随之高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茂地里村山上出现连片茶园,王台、峡阳等地的茶树也郁郁芊芊,遍布群山。清末,茫荡山茶叶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远销闽、浙、赣及全国各地。当时茶栈商号甚多,有“复兴隆”茶行等。

1963年,时已78岁老农叶高禄回忆说:当时岩茶产量多达250多担,且质量好,据说:头春茶叶卖到广岛(日本),二春茶叶到俄国,夏茶、秋茶运到新加坡。当时,茂地、汶浆、筠竹三个村茶叶收入占农民全年总收入的过半,过去茂地妇女出嫁时首先也要问一问男家茶树多少株。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歌:

茂地名茶遍山岗,四季绿叶惹人观,

逢朝露脸云雾漫,四方茶客登高山。

20世纪70年代,由于政府重视发展茶叶,我区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79年南平市(延平区)有茶园面积达2284.13hm,全市有18个公社50多个村(场)发展种植茶叶。我区历史上主要以生产绿茶为主,1989年绿茶产量590t,占当年茶叶总产(663t)的89%;1999年绿茶产量744t,占当年茶叶总产(906t)的82%;成为福建省万亩以上重要的绿茶产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我区建有国营市属茶厂1家,有员工200~300人,还有专业加工茉莉花茶的乡镇企业1家,即南平市夏道茶厂,加工生产的茉莉花茶远销北京等北方省市,远近闻名。

2 产业现状

近年来,延平区为挖掘整理“半岩贡茶”历史地位及制作工艺,重现延平茶产业的历史风貌,着重海拔650~1000m生态茶园建设,在茫荡、南山、太平、大横、洋后、西芹、塔前等乡镇开展茶叶生产恢复、开发新植等工作,目前已新植各类名优茶树品种肉桂、金观音、黄观音、瑞香、奇丹、黄玫瑰、金牡丹等名优品种。

在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建设茫荡山“半岩贡茶”云海生态茶园、华茂仙岩生态茶园、天湖生态茶园,以及洋后高村生态茶园、太平茶洋生态茶园、南山店口生态茶园、大横马头山生态茶园等,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培育,各生态茶园建设均取得良好成效,茶叶品质上乘,与其他产地相比,尤显得高香持久、滋味醇厚甘甜耐泡。

全区现有茶园面积386.93hm、其中开采面积366hm、毛茶总产量411t、产值10177万元。全区直接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茶农人数367人、茶叶企业数量8家、茶叶合作社数量20家、茶叶加工企业数量8个、茶叶加工企业从业人数132人、茶叶流通环节从业人员235人。目前辖区内茶叶生产经营公司的有158家,登记为茶叶经营个体户的有208家,涉茶企业共366家。

3 产业劣势

3.1 茶园规划有待加强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我区茶园多处于山区,茶园道路、水利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抗灾能力较差,影响了机械化耕作、采摘、修剪。二是生态茶园发展不足。全区生态茶园面积比例总体偏低,相当部分茶园不符合生态茶园标准,水土保持能力较弱。三是多功能茶园开发滞后。茶园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资源总体开发挖掘不足,不成规模。我区少数乡镇初步尝试开展茶园观光旅游产业,但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茶园多功能效益不明显。

3.2 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经营主体相对薄弱。我区大量茶园由每家每户的茶农分散耕作经营,茶叶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经营主体实力相对薄弱。二是产业集约化率较低。大多是小作坊生产,茶园分散,厂房陈旧,设备简陋,生产人工成本高,机械化采摘率低。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全区茶企或专业合作社所带动的茶园面积有限,即使茶企、专业合作社与茶农建立了合作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买卖关系,还未形成真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联合体,影响产业升级。

3.3 质量安全有待强化

一是茶叶档次总体不高。受生产经营分散、农残管控难、长期施用化肥、地力下降,茶园老化、茶树衰退,以及家庭作坊加工、技术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我区茶叶质量水平总体不高,表现为中低档茶量多,高档茶产量不多,存在质次价差、茶贱伤农问题。二是气候异常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我区茶叶受倒春寒、干旱、春茶采摘时阴雨连绵等气候影响较大。去年春茶采制不到1/3,极大损伤茶农积极性,少部分茶园出现了抛荒。

4 发展思路

按照“补链强链延链”和“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发展思路,运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坚持市场整治与规范发展两手抓,抓二带一促三,促进一二三产统筹发展。

4.1 加强生态茶园建设

一要抓好茶园基地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适应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的茶叶生产基地,改善茶山经营条件。二要加强茶园生态保护。注重现有茶园改造提升,在茶园顶部、干道、空闲处进行绿化,做到“山顶戴帽、山腰结带,山脚穿鞋”,增加茶山生物多样性。三要深入挖掘茶园多功能效益。以茶园为载体,发展一产和三产融合,通过发展茶园观光休闲、茶艺工坊、体验式茶园,在创新中转型,增加茶产业产值和发展后劲。

4.2 优化茶园生态栽培

充分发挥延平的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构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高效耦合茶园模式,要力求配套 3 个方面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1)工程措施。分期分批推动现有山地茶园的转型升级,实行林-路-沟-池配套,进行壁-台-面-埂改造。(2)生物措施。一是茶-林结合。在山地茶园套种芳香性珍稀树种,既美化环境,又驱虫降低药耗;既改善生态,又增加苗木收入。二是茶-花结合。在山地茶园适当套种木本花卉(例如樱花、桂树等),营造美丽景观。三是茶-草结合。实施全园生草覆盖种植(多年生豆科牧草、黄豆、油菜、紫云英等),梯壁以自然草修剪为主,梯面套种豆科牧草为主,梯埂套种黄花菜,形成一套绿篱与风景线。四是草-菌结合。实施种草-覆盖、防控水土流失-干草就地栽培大球盖菇-菌渣就地回园-培育地力技术。五是茶-牧结合。选择有条件茶园低密度放养鸡或鹅,便于茶园除虫,同时增加收入。六是茶-旅结合。选择有条件茶园,配套建设旅游设施,康养步道等,或者配套小部分小木屋,开展旅游观光与科普教育活动。(3)管理措施。实施茶企合作,多元投入,有效推进“三生耦合茶园”高质量发展,茶叶生产企业积极参与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 认证),延伸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4.3 加强经营主体培育

一要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在茶园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品牌建设、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促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二要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财政资金扶持,提升产业化联合体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联合体中的牵头带动作用,积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输送现代生产要素和创新经营模式,通过联合实现企业品牌共享和价值延伸。三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探索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大力推广茶叶耕作、采摘、加工等机械化技术,降低人工生产成本,提高茶叶生产效益。

4.4 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一要争创品牌。充分利用我区高海拔气候条件优势,借助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优势,不同产区根据茶树品种情况以及品种的适制性,开发“半岩贡茶(乌龙茶)”、“延平翠绿(绿茶)”、“延平茫荡红(红茶)”等高档次青茶、绿茶和红茶。整合资源优势,发展有前景的名优特色茶,以名优茶提升茶产业效益。二要宣传品牌。加大延平区茶文化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讲好延平“半岩贡茶”故事,充分挖掘、提炼延平茶产业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利用多媒体宣传展示延平贡茶,制作便于传播的美图和短视频,增强延平贡茶传播的生动性,广泛开展茶事活动,提升延平茶叶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目前我区已开展延平“半岩贡茶”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证明商标的认证工作,立足培育当地传统品牌,增强品牌意识,结合南平市实施“武夷山水”公用品牌战略,提升茶叶经济效益;三要加大延平“半岩贡茶”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将优良的茶树种质资源通过扦插繁殖,扩大推广种植。

4.5 加强质量监管力度

一要突出生产环节安全。农业等部门要加强源头把控,积极会同重点茶企业制定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等。积极指导茶农开展农业、物理、诱杀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每年要安排1~2次到主要产茶乡镇、茶企业举办科学防治茶树病虫害技术培训,增强茶农质量意识。二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业、经贸、食药监等部门共同监管机制,设立实时监控点,分片指定专人负责,采取“控制源头,监控生产,抽检销售”的措施全程跟踪,全面推进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源头赋码,一品一码”,从“茶园到茶杯”可追溯的绿色生产质量管控体系。 三要加快推进茶叶清洁化生产。强化茶厂环境建设、规范加工工艺、做好新型加工机械选配及引进试验与示范,制定企业标准、产品标准等,不断提高茶叶质量水平。

4.6 强化保障确保落实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三茶统筹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商协调会,统筹推进茶产业工作。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区财政每年安排三茶统筹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生态茶园建设、加工设施改造、茶叶品牌创建、展示展销拓展等发展项目。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茶产业发展项目以取得资金扶持。三是强化跟踪考评。建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考评指标体系,纳入绿色发展考核评价和绩效考核,实行一月一报表、半年一考评、年终一总评,并注重考核结果应用。

猜你喜欢

贡茶茶园茶叶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茶园观色
武皇贡茶园 七佛茶品香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