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2-11-08余旋
余 旋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0 引言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获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对农村发展提出的更高目标。面对乡村振兴,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实际,是诸多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基层干部工作辛苦,工作难做,强调忍耐力、直觉力和行政力,需要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1],干部教育不能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不能脱离农村乡土根基,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干部教育,发挥好党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很有必要。
1 党校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宏观问题,教育是有目的地培育人的活动,通过培育干部,党校教育在三个方面可以助力乡村振兴。
1.1 党校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本体的直接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功能称为教育的“本体性”功能[2]。党校通过教学活动,运用教育理论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积极的变化。
党校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学员参与社会活动而实现,是本体功能的衍生。第一,党校是培养干部的场所,学员培训以构建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念、促进干部成长为核心,培训后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参与社会服务,因为得到了提升,得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和为社会、国家服务。第二,党校干部培训的产出,包括教师和学员在教和学上的研究成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服务中心大局提供了有益帮助。
1.2 党校教育为政治服务的价值取向
政治属性是党校的根本属性,党校姓党是党校政治属性的具体体现。党校是我们党教育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帮助领导干部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是党校的政治责任,尤其是要做好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论武装工作。县处级以下干部被统称为基层干部,具体承担执行国家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达成政治目标的任务,直接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因此党校有必要直面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战略挑战,设计、执行和评估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乡村振兴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
1.3 党校教育具有先导和助推的实践作用
党校教育有两个基本作用:先导和助推。先导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引导知识、引导行动。通过发挥先导作用,可以带动个人发展、组织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助推体现在帮助基层干部适应面向城乡融合的乡村建设的新形势,为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支持。
2 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中观问题,主要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定位是对教育目标的定位,也是对课程标准的定位。课程标准以素养要求的方式,将教育目标具体化[3],实现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联。实际工作中发现,面对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基层干部在目标认识和自身定位上还存在不够全面、没有充分理解的问题,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底气和自信还显不足,有想法但精准施策、一以贯之、着力做实的能力还有欠缺。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课程,可以锁定三个关键词: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
2.1 以练好内功作为动力来源
个人行为受内在驱动,保持自我提升的关键力量来自个体内部,外界环境虽然会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干部教育的着力点是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同农业农村发展的更高层次需要相结合,增强干部投身乡村一线工作的动机,学会用好关于“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群众,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2 以提升修养筑牢力量之基
提升修养主要是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坚持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在党校的主业主课地位,以党章要求为准绳,对照“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标准,确保基层干部保持政治信仰不动摇、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动摇。加强红色理论、红色经验和红色精神学习,以党史国史教育干部,从红色精神谱系中汲取前进动力。
提升修养还要加强职业修养,从三点提高基层干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一是消除内在焦虑,消除基层干部在投入和产出上的不平等感,把关注点放在自我提升上来;第二是提高个人能动性,加强履职尽责教育,从正反两面唤起工作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尤其是针对少数基层干部违法乱纪行为加强纪律教育;第三是帮助基层干部融入工作环境,端正工作作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3 以增强本领为基本途径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调整基层干部能力结构,要求在能力需求和课程标准之间完成三个对接。
基层肩负执行国家发展政策和实施管理任务,干部政治素养是根本。政治素养的中心是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执政能力是干部能力的核心,是基层干部“运用党的理论和政策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提升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关系着民心向背,关系着国家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在实践中需提高基层治理效率,减轻干部工作负担,激励实干担当,重点培养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的领导干部。
基层干部岗位能力需求主要体现在基层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开辟道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干部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但不是一般的成人教育,就在于它是以工作为导向,岗位能力是专业能力、业务能力和领导经验的集合。专业能力是经过正规教育获取的某个特定学科或领域的知识。业务能力是在所从事的行当里直接需要的能力,是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领导经验是在工作中被证明是有用的知识的累积。党校教育要回应实践需求,开设增加业务能力、有助于积累领导经验的课程,帮助基层干部适应岗位需求。
对基层干部来说,掌握体系化的学术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能运用知识作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利用不同手段弥补发展短板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学习需求进行分析,针对短板加以“赋能”在干部教育中非常重要,要以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干部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员找到短板,自我激励。只有意识到了不足,才有主动性,也只有找到短板,才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
3 以学员实际为基础设计教学
教学是教育的微观问题,主要回答“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教学设计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宗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5],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党校近年来用一系列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与基层干部实际需要和认知经验相结合,从学员真实生活、农村社会实际、乡土事业根基中研究教法和学法,真正实现了“以学员为中心”。
3.1 在课堂教学融入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是促成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根据学员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和实际需求定制教学内容。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在授课前对学员的基本情况、学历组成、职业水平和思想状况要有所了解,便于及时重组教学素材,及时回应学员关心的大事要事。面对基层干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更需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适时调节教学节奏,精选教学内容。“问题情境法”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以情境创设使教学紧扣学员熟悉的生活,在实际工作中挖掘教学资源。以问题为导向,教师作为辅助者,为学员留下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时间。教师不直接揭示结论,让学员自行总结规律。
3.2 在课堂内外开展实践教学
基层干部具有年轻、自主观念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特点,对教学的灵活性和实践性要求更高。对他们来说,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是“二手”的,但面对的现实是活生生的,如果不能用理论解决现实困惑,就很难面对复杂局面和危险诱惑。让学员在实践中进行训练,能够很好地积累知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重在体验,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案例教学,围绕从实际中收集到的真实事例让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如实训教学,召开记者发布会、现场演练等,通过模拟工作环境,让学员参与角色扮演,熟悉工作流程,培养专业能力,帮助学员认识到案例和事件背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多种场景的适用性,树立“我可以”的积极心态,从而达到打开思路、灵活运用、增强自信的教学目的。
实施异地教学和现场教学,建立一批现场教学基地。与省内外党校或高校开展合作,以现场调查、互动教学开阔眼界,考察具有典型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先进工作实践。围绕省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教育基地,直观了解党的历史,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利用好学员身边的资源,开展现场教学,让学员亲自讲述开发乡村振兴示范案例的故事。
4 完善“全覆盖、多维度”的教育模式
党校要把“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发挥平台优势、师资优势、理论优势,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调动每一份力量,积极应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挑战,完善“全面覆盖、多维管理”的创新教育模式。
4.1 搭建“全覆盖”教育平台
“全覆盖”要把握三条原则:一是坚持教育对象全覆盖,根据干部轮训规划对基层干部实行全员轮训,扩大受教育者覆盖范围,使所有基层干部上至领导班子成员,下至普通党员都能接受党校教育。综合利用好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方式,集中式教育具有规模效益,有利于学员之间相互学习,不同地区、部门的干部还可以对彼此业务加深理解,拓展人脉,为之后的工作交流奠定基础;分散式教育能够灵活设置时间,依据不同业务部门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标准。二是坚持教育方式全覆盖,利用好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两种方式。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系列课程,开设专题培训班,针对基层部门主要负责人、重要岗位公务员进行调训,着力增强科学执政水平。对其他进修班或培训班实施渗透式教育,即把有关理论或实践课程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三是教育过程全覆盖,坚持模块化课程,对于重点内容,如地区发展、城乡融合、产业振兴、自主创新、保障民生,注重前后呼应,不断深入。课程计划编制要适合学员身心发展,体现一体化原则,把党校培训和干部日常学习贯通融合,与学员已有工作经历、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帮助学员做好学习过程管理,最终补全短板,实现个人发展的飞跃。
4.2 实施“多维度”教学管理
“多维度”管理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多级党校联动平台优势,建立省、市、县三级合力的大培训模式。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党校资源,在培训项目上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益。党校系统内部应纵向打通资源,推动资源下沉,让科研成果和优秀教师走进基层,通过资源下沉到基层,带动基层教育。帮助县级党校提升师资,进一步发挥县级党校作为培养基层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在上级党校帮助下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教学研究部门,推进团队共创,培育一支理论水平高、熟悉农村的教师队伍,着眼于本地发展优势,结合一线干部需求,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课程,服务当地,使干部免于奔波。二是多维度开展教学活动,党校工作条例要求党校课堂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和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大案例教学力度;课堂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现场教学基地,另外还有选学课、读书指导课、名师论坛、专题研讨、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等方式。三是多维度发挥好学员优势,学员优势是基层干部的实践优势和智力优势,一方面是学员带来的实践经验和现实问题有利于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剖析制约发展的瓶颈,探索发展路径,避免空洞说教,直击难点、痛点,找到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办法;另一方面是可以借助学员智力资源,通过学员讲坛、调查研究、与教师共同编写乡村振兴教学案例、提交资政报告等方式,让学员参与到教育教学和智库建设中来,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服务,多方面提供问题解决思路。
5 结语
在当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形势下,党校要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教育基层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的一体化设计,重视学员个人价值,重视提升本地实践,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目标与党校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策略,努力实现学员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内化,让党校真正成为一座熔炉,锤炼出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