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时间布局的冲突与优化
——基于对江西省高校的调查

2022-11-07吴焱军聂丽君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学业成绩课外活动

吴焱军 聂丽君

(1.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引言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围绕这个首要问题,党和政府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目标明确、定位清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要求,各高校陆续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全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专业课程质量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对体育、美育、劳育等课程设置加以完善,这些探索与改革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学术界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有学者探讨以审美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或创业教育等融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与实践,[3-6]有学者结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来阐述教育的机制和要求,[7-8]这些研究对于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通过阅读和梳理文献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以高校层面为视角,主要围绕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价值启示等。鲜有学者从大学生层面出发,去追问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应如何掌控与调配校园时间以实现对教育的“吸收”与“消化”。这一问题事关高校推进全面发展教育的实际效果,也关系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以教育对象为出发点,厘清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依据,大学生时间布局的基本内容,对结构型冲突审视和考量,提出优化大学生时间布局的建议,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依据

1.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暗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谓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题中之义。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同“社会”交互最为紧密的一部分,他们自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将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全面发展。毛泽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本观,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严重束缚人民发展的三座大山,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邓小平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最终亦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2.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一。在党不断接力的持续奋斗中,我们已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育新机开新局,是党和人民必须要解开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10]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些价值追求的出发点就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时代的见证者与亲历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以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智力支撑。身处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必须要培养一批能够应对现代化竞争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必然要适应社会需要,致力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来检阅办学理念和培养成效。

3.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质要求

每个人都有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与追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价值需求。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本质要求。然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是水到渠成、轻而易举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基础上,最关键的仍然是大学生个体如何看待与把握周围的环境与资源。当前,伴随网络全覆盖与价值多元化,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统筹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高度,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上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青年大学生要自觉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时间布局的内容与冲突

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如何取得更好的教育实效,事关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成败。因此,文章从教育对象出发,以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下的校园时间布局为研究视角,结合对江西省高校的调查数据,描述分析大学生时间布局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

1.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文章数据主要来源于对江西省四所高校(包括省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过程中适当关注性别、专业、年级等比例分布,并视分层情况给与样本选取干预,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一份总量为1618的调查数据库。样本的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选取样本的统计描述(%)

从表1可知,样本的性别百分比138.1,男性比例偏高,这与调查数据中学科类别的比例是相对应的,理工类占比47.0%,众所周知,理工类学科男女性别比普遍偏高;调查对象有62.7%来自农村或小城镇,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农村籍大学生比例正在不断提升;学习成绩50%之前的占比达到66.5%,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为75.2%①,其中有34.8%的大学生参与学生工作,普通学生比例为65.2%;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大学生比例分配不均,主要原因是调查的时间段为4月份,一年级即将迈向二年级,且参与调查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年级,而大四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或已离校或忙于就业等毕业事务,参与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学科类别中除了理工类居于主体地位,农林牧类和人文社科类占据38.2%。从样本描述特征来看,缘于随机抽样,数据库存在小部分偏差,但总体上基本符合江西省高校的实际情况,调研数据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

2.大学生时间布局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高校普遍推进全面教育方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实施,一方面大学生获得了较之前丰富得多的教育内容,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必修教育的陡然增多导致大学生时间分配与掌控的紧张,“营养”吸收不良或者消化不了的现象势必存在。因此,掌握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时间布局的基本内容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一环。

(1)大学生时间布局的自我感觉

所谓时间布局,是指对时间的安排、分配和管理的整体结构和状态。调查中,大学生在问到对于一天时间的总体感觉时,回答“非常快,不够用”的比例达到60.5%,回答“缓慢,好无聊”的比例是8.5%,回答“恰好够用”的比例占31.0%,由此可知,现行条件下有大部分同学确实存在时间紧张不够用的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有现实必要性。时间不够用的原因大部分同学(61.4%)认为是事情太多了,时间不够分配,导致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而在回答关于时间把控感的问题上,仅有36.2%的大学生能够完成每天规划的任务,他们中有29.7%处于匆匆忙忙完成各种任务的状态,16.4%感觉总是积攒很多事情忙不过来,加上9.8%的同学选择应付课堂学习没有课外时间,合计有56.0%的大学生在把控时间上感觉吃力,同时,7.8%的大学生存在“时间漫长,不知如何打发”的困扰也进一步说明了优化大学生时间布局的重要性。

在时间分配上,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课堂学习时间的均值为6个小时,每天睡眠时间的均值为6.97个小时,标准差分别为2.315和1.046,说明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离散度大于睡眠时间,这应该与调查对象中低年级的学生比例较高有直接原因。一般而言,低年级的课程任务要高于高年级,此外,大学生的睡眠时间普遍不足8个小时也值得关注。除去课堂学习时间与睡眠时间,大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分布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图1所示,大部分同学的课外时间在2个小时之内,参与第二课堂不超过1个小时,课外学习集中在1-2个小时,休闲娱乐2-3个小时的比例超过参与第二课堂和课外学习。

图1 大学生课外时间的分布图(%)

(2)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主要形式与时间布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得(参与)德育类、智育类、体育类、美育类、劳育类教育(活动)的比重是56.9%、55.9%、58.1%、43.5%、37.0%,参与传统优势教育“德智体”的比例明显高于近年来强调的“美劳”教育,这也侧面反映了高校当前实施全面教育的实际情况,美育和劳育仍然需要加强。

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参与形式如图2所示,在德育中,除了思政课之外,大学生参与德育的主要方式是个人自学和网络学习,其次是学生工作,至于讲座、直播和各类培训班、骨干班所占的比例都不高;在智育中,大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外阅读和技能考证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同时,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也占据较高比重,有15.6%的同学通过选修第二学位来提升专业能力;在体育中,跑步、散步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形式,甚至超过了体育课和球类,这三种方式也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校园体育运动;在美育中,美育课并不是学生接受美育的主要形式,其比例仅为27.0%,这也反映目前高校在开设美育课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大学生参与美育主要是参加学生文艺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劳育与美育情况类似,劳育课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比例也仅为27.9%,大学生主要通过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寝室文明创建等方式参加劳动教育。

图2 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参与形式(%)

在了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主要参与形式的基础上,调查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大学生的时间布局。一直以来,智育主要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以专业学习一直被定义为大学生的本职工作,在问到“学业与课外活动冲突时”,94.1%的大学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优先学业,他们的学习时间分布为66.8%的同学可以合理安排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时间,10.6%的同学参与学习少,15.9%的同学用零散时间学习,6.7%的同学晚上熬夜学习,对学习时间掌控较为紧张的比例达到33.2%。其他方面,如图3所示,存在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基本不参与德体美劳教育,其中基本不参与美育的比例竟然接近三成;只利用相关课程的时间参与德体美劳教育的比例分别为21.8%、35.1%、15.0%、17.8%,这说明部分同学存在全面教育时间分配不足的情况;能够经常参与体育(39.1%)的大学生比例高于其它教育,这也表明大学生相对于其它教育更愿意花时间在体育上;学生活动是大学生参与全面教育比较重要的方式,除了体育之外,德育、美育和劳育的比例均超过三分之一,大学生更愿意将时间花在课外活动而非相关课程上,因此,开展有内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

图3 大学生德体美劳教育的时间布局图②(%)

3.大学生时间布局的冲突

通过对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时间布局的基本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大学生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布局上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冲突,具体表现如下:

(1)大学生时间管理缺乏科学性

如前文分析,大学生对时间布局的自我感觉是存在矛盾的,调查中69.0%的同学存在时间不够或无聊的感觉,大部分同学认为要做的事情太多,时间不够用,很难高效把握和科学管理时间,导致每天匆匆忙忙,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这与高校致力于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异化的,即学校安排全面教育的输出与大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来源于高校的教育时间安排与学生的时间管理,并且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表2所示,大三年级时间不够的感觉明显高于其它年级,大二年级感觉时间缓慢无聊的比例普遍高于其它年级,这说明在低年级向高年级转型的过程中存在衔接不够的问题,大二年级多处于迷茫状态,以至大三年级学习压力倍增,但值得欣慰的是,大三年级中有78.8%的同学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这也说明了他们所处的状态是学业压力很大,但时间管理的意识要强于低年级的同学。在不同学科类别上,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更为突出,他们只有58.4%的同学选择能够合理安排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优于其它学科,他们对时间恰好够用的感觉比例达到33.1%。

表2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类别的 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

同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学习时间分布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课堂与课外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互补机制成为制约大学生正确布局校园时间的重要原因,此外,大学生休闲与休息的时间仍需要合理安排。

(2)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时间布局的紊乱

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及主要路径,但如何正确处理学习与时间的关系,或者说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成为决定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成效的重中之重。通过前文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参与形式与时间布局的分析(见图2和图3),发现大学生在接受全面教育的格局上是比较紊乱的,缺乏合理的布局体系。例如,课堂教学在各项教育中的地位差异很大,美育、劳育的课堂教学还很不完善,因为课堂教学的不同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部分教育内容就必须来自课外学习与活动,但很明显,大学生课外或者说是第二课堂体系构建还没有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平均达到20%)基本不参与这些活动;同时,大学生对各类教育的时间重心是不一致的,智育占据主体地位,平均每天至少6个小时(均值为6个小时),休闲娱乐时间平均每天1-3个小时(比例达到66.8%),尽管德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通过体育课能够保障一定的时间分配,但美育和劳育在时间布局上就显得很“随意”,调查数据中美育与劳育以学生活动形式参与的比例是34.4%、34.1%,为同类别最高,即给与了最好的说明。

(3)大学生学业表现与课外活动的兼容性问题

大学生时间布局是否合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业成绩,如果学业表现不佳,就谈不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调查可知,87.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多参与各种活动,主要原因包括丰富大学生活(84.9%)、培养兴趣爱好(77.9%)、从中得到成长(74.2%)和认识朋友(66.5%)等,但当问起如何分配课外时间时,他们中63.2%的同学仍然是选择学习,参与其它活动的比例仅为49.0%,究其原因,有36.1%的同学认为参加课外活动占用时间不利于学习,30.2%的同学要着手准备考研和就业实习。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大学生的时间布局认知中,大学最基础最实用的还是要好好学习,而参与课外活动极有可能影响到学习,这将直接降低他们主动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加上要忙于准备考研和就业,不少学生在课外活动上只能是望而却步,这与前文所述当前开展有内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是相悖的。

然而,事实上大学生的学业表现与课外活动是否真的存在负相关?通过调查数据(见表3),对学业成绩与课外活动时间安排的关系进行交叉分析,调研发现,学业成绩排名与课外活动时间分布的曲线几乎一致,这意味着前30%学业成绩与70%以后学业成绩的同学在课外时间布局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直接证伪了课外活动时间对学业成绩的负影响;相反的是,数据表明学业成绩靠前的同学更愿意利用课外时间参加活动。在课外学习时间分布上,学业成绩排名靠后的同学确实比学业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花的少,如学业成绩排名70%以后的同学课外学习时间为1小时之内的达到42.4%,而这一比例在学业成绩排名前30%的同学中只有24.9%,这表明学业成绩与课外学习时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同样的情况存在于大学生对学习安排时间和活动安排时间的感觉上,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大,但很显然,学业成绩排名靠后的同学对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的布局没有学业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合理,他们感觉时间安排适中的比例都是最低的。因此,关于大学生学业表现与课外活动的兼容性问题上,能够得出以下观点:一是大学生在认知上感觉课外活动会影响学业成绩,但实际上课外活动对学业成绩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二是学业成绩与课外学习时间布局存在一定的正效应,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基本上没有花足够时间去课外学习;三是学业成绩与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的布局相关,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学业成绩可能大受影响。

表3 学业成绩与课外活动各项时间指标的关系(%)

三、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时间布局的优化

在描述分析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时间布局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冲突的基础上,如何优化大学生时间布局、科学构建时间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文章从优化顶层设计、优化教育衔接、优化学生观念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优化顶层设计,合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

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离不开高校按照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有效的施以教育。因此,优化顶层设计,合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是解决大学生时间布局冲突的前提与基础。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高校要加强集中统筹,避免不同职能部门与教学院系在各自负责的教育内容中互有排斥和重叠。当前,高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一般按照学科属性由对应的部门或单位具体开展,然而,现实中往往容易出现“各扫门前雪”的沟通脱节问题,不同部门或单位往往更注重自己的职能定位,出于强化目的一味地增加教学任务而忽视教育对象是“点对面”的网络结构,这无形中给大学生施加了过多的学业压力。同时,因为全面教育具有节点特性,往往会出现一段时间过于集中,一段时间出现轮空的局面。因此,高校要优化顶层设计,注重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合理分配,在源头上布局好学生的时间使用。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不同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因为他们在生源地、学业成绩、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千篇一律地接受同等的教育内容。例如,学业成绩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家庭状况也直接会对大学生的时间安排与分配造成影响。因此,在优化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的特殊性,做到普及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统一。只有每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2.优化教育衔接,拓宽大学生第一与第二课堂交互渠道

现行教育下高校主要划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课堂只有通过适当的衔接才能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交织的合力,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优化教育衔接,拓宽大学生第一与第二课堂交互渠道,是解决大学生时间布局冲突的途径与手段。传统教育理念下,第一课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因而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调查中大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均值为6个小时就是最好的说明。然而,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对课外活动也有很大的需求,他们中有部分同学更希望通过第二课堂提升自我,如果没能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上做好工作,将会无形中增加大学生在时间布局上的混乱,以至于德智体美劳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要优化大学生的时间布局,首先要优化“两个”课堂之间的交互渠道。一方面,要合理配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资源,明确双课堂的定位与功能,改变第二课堂娱乐化、形式化的顽疾,构建大学生第二课堂体系,搭建德智体美劳教育第一与第二课堂的互动平台,合理布置大学生在“两个”课堂上所需要分配的时间;另一方面,要适应现代化网络需要及特性。由于现代教育时间与空间的矛盾正在逐步压缩,教育的空间偏向正转向时间偏向,也就是说现代大学生接受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时效性而非身临其境,合理运用网络媒体技术将大大提升有限时间的层次性,减少因为空间而带来的时间成本。因此,优化教育衔接包括优化“两个”课堂之间的交互以及优化网络媒体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属性,提升大学生学习效率,间接性优化大学生时间布局。

3.优化学生观念,树立科学的时间观融入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如何时间布局终究是主观选择,同样的培养体系、同样的教育理念,可以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时间布局。因此,优化学生观念,树立科学的时间观是解决大学生时间布局冲突的根本要求。同时,要将科学的时间观融入正确的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校园时间的合理布局过渡向人生的合理布局。树立科学的时间观,需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主观指个人的基本情况,属于内部因素,客观指校园氛围、教育体系、群体特征等基本情况,属于外部因素,大学生要认清内部因素对外部因素的依附关系,及时调整至最佳状态,使主观统一于客观。大学生要克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计划性差、作风浮夸,办事拖拉、效率低下,贪图享乐、虚度时光等不良时间理念,科学规划好学习、睡眠和休闲的时间安排,把握好学业与课外活动的互补关系,以立德为根本,以求学为主要任务,锻造德才兼备,加强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基础性教育,努力成为身心健康,有高尚的兴趣爱好和高雅的时尚追求的时代新人。最后,树立科学的时间观要积极融入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如果就业问题得不到落实,大学生就无心合理安排好时间。因此,大学生要在建立正确择业观的前提下统筹好时间布局。正如马克思在青年时所说:“我们可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而这种职业要“遵循的主要指针就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1]大学生只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不急于求成,有足够长远的战略眼光,沉得住气、修炼好内功,方可分清各项工作的主次轻重,合理布局好时间,最终选择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努力绽放人生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实际情况吻合度指大学生实际情况占比与调查对象占比的百分比值。

②图示中德体美劳教育的相关课程分别指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美育课和劳育课。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学业成绩课外活动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丰富课外活动内容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试析高中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大专护生自我效能感、就业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