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蔬菜产业兴旺路径研究
2022-11-07李梁董晓波陈良正毛昭庆
李梁, 董晓波, 陈良正, 毛昭庆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根本,但产业兴旺并不是单指产业现代化发展,而是通过乡村多种经济要素的相互结合、渗透、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内容的综合性与产业要素的整体性。云南省因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造就了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但产业兴旺并不仅仅是实现蔬菜产量的提升,还包含了文化、生态和社会等要素,每个要素之间并不是纯粹和单一的,而是各要素间相互渗透及融合的有机整体。蔬菜产业与乡村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新业态,与乡村生态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宜居乡村,与乡村社会相互渗透、融合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实现云南省蔬菜产业内容的综合性及产业要素的整体性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必将更好更优的发挥产业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促进产业提质增效[1-2]。
1 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基本情况
目前,云南已经成为全国蔬菜产业的重要产区之一,栽培的蔬菜有200多种,分属45科,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品种有16科45类。凭借“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的气候优势可种植夏秋反季节蔬菜、常年蔬菜、热区冬春早菜,已形成了包括滇西北及昭通市、文山州等州市在内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优势产业区,滇中、滇东在内的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滇西、滇西南热区冬春早菜优势产业区[3]。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成为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云南的蔬菜产区主要集中在昆明市、玉溪市、大理州、曲靖市、楚雄州、红河州等州(市)。元谋县、通海县、陆良县、砚山县4县被列为蔬菜“一县一业”示范县,大关县、泸西县、弥渡县、罗平县4县被列为“一县一业”特色县。从种植面积上看,2010—2019年,云南蔬菜种植面积从67.13万hm2增长到116.5万hm2,面积扩大了49.37万hm2,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3年增长幅度最大,较上年增长了12.07%(图1);从产量上看,10 a间云南蔬菜产量从1 255.03万t增长到2 304.14万t,增加了1 049.11万t,也呈逐年递增趋势,2013年增长幅度最大,较上年增长了10.38%(图2)。
图1 2010—2019年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
图2 2010—2019年云南省蔬菜产量
1.2 云南省蔬菜产业区位商
区位商是根据既定产业产出的地区份额来判定该产业的优势区位或既定区域的优势产业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根据表1中测算得出的结果,云南省蔬菜区域规模优势指数从2017年开始连续3 a达到1以上,可见,云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云南省较有优势的产业,蔬菜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增加云南省的生产总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 2010—2019年云南省蔬菜区位商
1.3 云南省蔬菜产业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各种植区域某农作物产量水平与该区蔬菜作物产量水平的比率和全国该作物产量水平与全国蔬菜作物产量水平(图3)。
图3 2010—2019年云南省蔬菜效率优势指数
2 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量水平偏低
云南省蔬菜产业虽然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但由于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导致了一些地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种植技术、管理水平偏低,严重制约了蔬菜的高质量发展。根据产量优势指数测算(表2)可看出,10 a来云南省蔬菜产量优势虽有一定的提升,但产量优势指数均在1以下,在蔬菜产量上为比较劣势。与传统蔬菜种植大省,如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江苏省等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尤其与产量优势指数最高的河北相比差距较大。可见,云南省蔬菜产业的生产水平目前不高。
表2 2010—2019年云南省与其他省区蔬菜产量优势指数
2.2 加工层级低
云南省的蔬菜加工企业数量有限,且生产规模较小、层级低、品种少、品牌意识弱、标准化滞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对蔬菜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从可供查阅的数据看,2020年云南省蔬菜加工企业仅有530家,而重庆市蔬菜加工企业有685家,山东省蔬菜加工企业达2 824家。由此可见,云南蔬菜加工不止与蔬菜强省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与西南地区其他省区市也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现阶段云南省蔬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精深加工水平较低,缺乏技术含量,产品价值不高,主要是腌制、罐藏、速冻、干制蔬菜等,而具备高技术含量的蔬菜纸、食品添加剂,以及用于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的精深加工提取产品目前基本是空白[4]。
2.3 流通能力有限
受制于历史地理等诸多的因素,云南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仍在发展中,公路运输依然占主导地位,尤其一些农村地区的路网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求。另外,云南冷链物流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缺乏冷链物流龙头企业的引领,信息、制冷、冷藏、仓储、运输等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并不普及,且未形成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导致生鲜蔬菜采后处理及冷链物流业的集成及协同能力有限。以蔬菜大县通海县为例,其运输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公路汽车运输,因全县现代化的冷链物流园区暂未建成,目前蔬菜产品流通经过分拣、包装、冷储保鲜、运输等环节后,每kg流通成本大概投入超过1.5元,在蔬菜销售价格低位期,流通成本甚至高过销售价格,制约了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2.4 文旅功能缺位
农业本身具备多功能性,而现阶段云南省蔬菜产业更多的还仅限于产品供给这一单一功能,并未完全拓展其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与旅游业也未融合形成“蔬菜+文化+旅游”的新业态,其具备的文化寄托、科普宣传、艺术创意、农事体验等多种文旅功能缺位,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5]。
2.5 品牌发展滞后
目前,云南省蔬菜品质较好,销往国内150多个大中城市及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产值却偏低,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年)上的数据显示:2019年云南省蔬菜产值为645.20亿元,蔬菜产业强省山东省蔬菜产值为1 697.50亿元,同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省产值为1 296. 60亿元。云南省蔬菜产品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现有的企业品牌依然“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蔬菜销售商标多、品牌杂而乱,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较强的地方公共品牌[6]。
2.6 组织程度松散
云南省蔬菜产业现阶段占农业经营主体绝大部分的依然是传统小农户,而小农户的种植面积通常较小,技术含量偏低,其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就对蔬菜的产量与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有少量农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发挥着带动作用,但总体上绝大部分还是松散型、半紧密型的经营方式,远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机制,当产品价格受市场和自然因素冲击时就需要农户来承担主要风险,农户与其他主体的利益目标不统一,这就造成了分配失衡、约束和保障失效,进而形成的利益联结关系较为松散[7]。
3 产业发展先进经验
3.1 山东省莘县蔬菜产业案例
山东省莘县被誉为“中国蔬菜第一县”,通过加快土地流转进程进行适度规模连片种植,依靠“规模经济”形成产业链的“范围经济”,降低了产业前端、后端的成本,依托院士工作站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发展绿色生产并健全完善监管体系,并积极拓展蔬菜产业的文化功能,积极营造文化营销的氛围,开展蔬菜文化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下,莘县的1个镇被列入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乡创建名单,7个村被列入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创建名单[8]。
3.2 广东省新会县陈皮产业案例
广东新会陈皮是传统道地药材。以往陈皮的销售以初级原材料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严重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7年,当地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积极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按照“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服务、大融合”五位一体的思路,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推动陈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绿色高效生产、精深加工、科技创新、金融投资、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旅游、艺术博览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横纵向延伸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以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9]。
3.3 启示
从以上2个案例可以看出,产业的发展与兴旺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反过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能引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从产业链前端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的充分融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优势产业中,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并运用农业所具备的多功能性,在发挥蔬菜产业经济功能的同时,积极拓展蔬菜产业的生态、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增效和菜农增收。
4 发展路径
4.1 实现产业链横纵向融合发展
产业链横纵向融合的关键在于产业链条的延伸及构成多业态的融合,推进产业横纵向链条的有机融合发展,并形成相互间紧密的利益联结,以此来促成蔬菜产业链的横纵向融合发展形成新业态,实现产业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产业链的纵向上,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优化前端的农资等产业,中端以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生产,后端配套并优化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线上线下营销等产业,通过产业前后端的优化,实现形成蔬菜产业各环节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形成各环节间的紧密联系,采取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横向上,积极拓展农业所具备的多功能性,运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理念,促进蔬菜产业与文旅、创意、休闲、体验、科普、康养、信息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备生态环保、有机循环、休闲体验、智慧农业、健康养生、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示范园区等,形成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并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保障上,建设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融合平台,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方向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与蔬菜产业链条横纵向融合的紧密度,实现菜农、新型经营主体、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享资源、共建链条、共创品牌的融合模式[10-12]。
4.2 实现各方联动促进产业发展
培育并依靠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参与到产业振兴的产业发展中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链两端,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合作社为纽带向菜农提供农资、技术指导等产前服务,产品收获后帮农户对接市场进行产后的销售,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和完善政策扶持措施并做好监督,解决产业的后期“保障”问题,不断健全政府、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以及菜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菜农在中端进行科学种植,完成产业中端的工作。金融支持惠全链,保障产业链发展中资金的支持,充分发挥金融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保障作用,逐渐从原先菜农个体效益到村集体的集体效益和企业的社会效益的转变。通过各方的联动,不断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促进蔬菜产业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13]。
4.3 实现流通领域体系健全发展
首先,以冷链物流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地预冷及仓储等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建设,尤其是在全省蔬菜主产区建设集产品交易、冷链物流配送、仓储冷藏、安全检测、市场信息预测于一体的标准化蔬菜产品交易市场[14];其次,参照山东、广东两省经验建立集包括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综合信息管理在空间上缩短供应链,实现各环节之间的信息融合,促进整个冷链物流过程智能化发展、信息化发展、数据化发展、可视化发展、一体化发展[15];第三,从省级层面到各地方要及时出台推动宏观指导政策,加强本地区冷链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线上线下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安全运行,优化O2O模式发展的总体环境,推动冷链物流“O2O模式”的运用来补足“最后一公里”[16];最后,依托云南在澜湄合作中的地缘优势,积极争取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选取沿边适宜的县(市)发展包括生鲜蔬菜在内的农产品跨境冷链物流业,打造澜湄合作冷链物流骨干网,依靠澜湄国家的市场需求来拉动包括生鲜蔬菜在内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4.4 实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振兴的总体要求下,应以环境友好型为目标,构建蔬菜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培养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所需的人才,促进绿色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蔬菜产业的绿色增效、菜农增收;其次,努力实现化肥、农药的负增长,大力推广使用可循环使用的有机肥及绿色防控手段,不断推进蔬菜生产各个环节实现高效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17-18];第三,加强技术攻关,研发针对不同种类蔬菜废弃物的利用技术,并加大蔬菜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相关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的研发,依靠先进设备来支撑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针对蔬菜废弃物利用建立相应的补贴机制[19];最后,加快蔬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增加“三品一标”数量,并大力鼓励品牌创新,进一步打造具有各地方特色的绿色蔬菜品牌,提高绿色蔬菜产品供给能力[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