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2-11-07姜艳霞
姜艳霞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因子和细胞所致,属于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喘息、胸闷、气促、咳嗽等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不可逆后果[1]。目前,临床上经常将糖皮质激素与受体激动剂结合起来治疗,但是从当前的临床治疗效果上看,作用并不显著,对哮喘症状的控制有限。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研究选择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2]。本次研究择取了100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小29 岁,最大66 岁,平均年龄(45.5±6.9)岁;病程2~15 年,平均病程(6.5±2.9)年。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25 岁,最大69 岁,平均年龄(46.9±7.4)岁;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5.9±2.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
注:两组对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有关诊断标准[3];②入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协议;③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 ①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者;②存在肾脏、肝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疾病患者;③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患者;④临床资料不完善患者[4]。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具体方法:先为患者进行抗感染、抗炎、化痰平喘、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度以及吸氧治疗,同时给予患者雾化吸入治疗,药物选用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87),0.2 mg/次,2 次/d,共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孟鲁司特钠(Merck Sharp &Dohme B.V.,注册证号J20130047)辅助治疗,给予患者孟鲁司特钠10 mg/d,在每晚睡前服用,共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肺功能指标:通过肺功能检测仪检测FEV1、FEV1/FVC、PEF[5]。②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6]:患者的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肺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则为显效;患者的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则为有效;患者的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迹象,甚至病情加重,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统计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嗜睡、皮疹、胃肠道反应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FEV1、FEV1/FVC、PEF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与对照组的24.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的炎症,具有病情复杂、久治不愈、复发率高等特点。据社会调查统计,成人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几率正在逐年提升,急性发作时的死亡率非常高[7]。随着病情的发展,支气管哮喘会逐渐导致呼吸衰竭产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进行辅助治疗,该药物属于高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一种,能够与半胱酸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活跃度,进而降低致炎反应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气道炎性反应的缓解时间,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8-10]。
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FEV1、FEV1/FVC、PEF 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充分证明了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能够加快患者症状缓解,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提高成人患者肺功能改善效率,在临床上发挥出了重要的价值意义,能够作为理想的辅助治疗药物进行使用[11]。
综上所述,成人支气管哮喘采用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肺功能指标改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产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积极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