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绿汀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师范院校美育的启示

2022-11-07屈鑫易德良

剧影月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师生

屈鑫 易德良

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音乐批评家,贺绿汀(1903—1999)在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批评等诸多领域均卓有建树,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我国学术界对贺绿汀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已公开发表的众多研究成果中,既有对贺老音乐作品创作技法与审美风格、音乐创作观的研究,也有对他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美学思想、音乐批评思想等领域的研究。不过,这些研究成果中,深入探讨贺绿汀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的论文较少。笔者发现,在常受宗、戴鹏海等学者的研究中,只是把贺绿汀民族音乐教育思想作为贺老整个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一个部分加以归纳。近年来,徐科锐、李健分别对贺绿汀民族音乐教育思想或者民族化音乐思想进行了探讨,虽然有了专题研究的趋势,但并没有结合时代特征加以新的阐释。

一、贺绿汀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

自20 世纪30 年代开始,贺绿汀对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和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深刻认识。这些认识随着他的人生阅历和艺术实践的不断丰富,最终奠定了贺绿汀民族音乐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其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包括:

(一)专业精湛、修养全面——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早在1939年,贺绿汀任教于重庆育才学校音乐组时,就强调:“一个艺术家不单对自己一门有深切的研究,对其他艺术科学、哲学以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都应有深切的体验与认识,否则就是一个‘艺术匠人’而不是艺术家。关于这方面,整个的育才学校在替我们负担起来。”此时抗日战争的烽烟已经燃遍中华大地,培养大批为抗战服务的民族音乐人才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即使在艰难的时局下,贺绿汀依然清醒地认识到,在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仅仅单纯地钻研音乐专业技能而置其他艺术科学与哲学等人文素养于不顾,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具备精湛的音乐专业技术功底和全面而深厚的人文素养。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在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将这一思想理念也贯穿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中。从重庆育才学校音乐组走出的大批音乐家,到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历届优秀音乐人才,都充分证明了贺绿汀这一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的超前意识和前瞻眼光。贺老自己的辉煌艺术成就,以及他渊博的知识结构和常人难以企及的文化修养,也成为这一思想理念的生动注解。

(二)“中西兼通”——批判继承民族音乐遗产的同时,广泛学习中外优秀音乐文化。贺绿汀一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情有独钟,他对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本位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挖掘整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贺老敏锐觉察到,我国浩瀚的民族音乐资源宝库亟待人们去开发,许多挖掘整理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做。不仅如此,他身体力行,创造各种条件让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们接受民族音乐的滋养,数十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民族音乐教育理念与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和青年后辈,并希望他们“为建立自己新的民族音乐文化打下基础”。重视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贺老还强调对西洋音乐技术与文化传统的借鉴和学习,学会中外音乐文化“两手”的同时必须“批判地继承与借鉴”。一方面,他指出:“我们所运用的一切外国技术理论必须中国化,适应中国民族音乐的要求。”在借鉴外来音乐技术手段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深入研究,找出中西音乐技术理论在深层次上的相同之处,进而寻求解决外来音乐形式的本土化、民族化与时代性等问题,让中外音乐文化遗产更好地为我国当代音乐文化建设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他倡导所有学生的声乐器乐技能课都要做到“中西兼通”——主修西洋乐器的学生必须对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而主修民族乐器的学生必须要对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有一定的掌握水平。不仅如此,主修西洋美声唱法的学生必须学会一定数量的民歌、曲艺和戏曲唱段,而主修民族声乐的学生也要学会一定数量的外国声乐作品。亦即在贺老看来,“兼通中西”是培养合格音乐人才最起码的标准。

(三)坚持民族音乐教学和科学研究、艺术实践“三结合”。在特殊时期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思路,是贺绿汀民族音乐教育思想中极富个性化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极力倡导通过开展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来提升民族音乐教学质量。自1953 年起,他亲自兼任主任、作曲家黎英海为副主任的民族音乐研究室在上音成立,成员包括于会泳、高厚永、夏野、韩洪夫等中青年作曲家和理论家,还有部分礼聘来的民间艺人。贺老一方面组织他们奔赴各地参加各类民间音乐会演、观摩并收集资料,为各类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做好扎实的资料准备和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让他们将各类民族民间音乐曲种、剧种整理研究出来的理论成果编成上课讲义,开设专门课程为上音师生们讲授。贺绿汀还经常组织师生们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类民族音乐艺术实践来推动民族音乐专业教学质量提升,这些艺术实践活动既有各地民族民间音乐汇演,还有国内大型的民族声乐器乐比赛等,这一做法对于丰富师生们的民族音乐感性实践,提升民族音乐综合素养大有裨益。众所周知,从20世纪50年代起,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们不仅在国际国内重量级赛事活动中频频获奖,且培养的各类专业毕业生均以专业基本功扎实、民族音乐素养深厚、文化修养全面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受益于贺老以科研、艺术实践促教学的科学思想理念。

(四)民族音乐教学内容以“人民性”为特色,以红色音乐文化传承为主体。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成立时,基本上是参照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制设置相关课程、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西方专业音乐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所高等音乐学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1949年以后,贺绿汀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推动民族音乐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另一方面,贺老要求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必须以“人民性”为底色——即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们的日常音乐教学活动、音乐创作实践、音乐表演实践都要面向社会,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音乐教育事业为根本导向。为此,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了首届以社会文艺机构音乐干部和业余音乐学员为招生对象的“音教班”,成为上海音乐学院服务于社会音乐普及事业的最初探索。1956年,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委托下,贺老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少数民族班”,主要招收少数民族边远落后地区选送的音乐人才,同时努力探索既能保留少数民族风格特色又能提升学员音乐专业水平的教学模式。日后,通过这些“干部进修班”“少数民族班”培养出来的大量高水平音乐人才,成为推动全国各地区社会音乐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老党员和红色音乐家的贺绿汀,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自觉以革命斗争的实际需求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方向,他先后创作的《游击队歌》《嘉陵江上》《新世纪前奏曲》《十三陵水库大合唱》《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等经典作品,成为上海音乐学院依托红色经典作品育人的典范。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日常教学中,他强调思想政治课、马列哲学课与音乐专业课程并重,通过各种形式的红色经典艺术育人实践来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音乐艺术人才,让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成为红色音乐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

二、贺绿汀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高等师范院校美育的若干启示

(一)不断优化美育人才培养目标。当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审美素养与文化修养薄弱,已经严重影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服务社会职业需求的能力。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既要强化对音乐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基本功与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又要注重艺术学科、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识课程对美育人才培养的全覆盖,最终以专业精湛、修养全面为高等师范院校美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二)以民族音乐遗产传承为重点,注重培养师生们的跨学科思维。过度推崇民族音乐轻视国外音乐文化,或者极力崇拜西方音乐贬低民族音乐,以及推崇通俗流行音乐漠视古典音乐和严肃音乐等种种乱象,已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的通病。为此,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当成为课程建设重点,对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世界多元音乐的学习和借鉴也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们要逐渐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对这些音乐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其专业特点,开设音乐与哲学、音乐与数学、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物理学等通识类美育课程,这类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教师与学生的跨学科融合的思维能力。

(三)民族音乐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三结合”共同促进师生专业能力提升。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重艺术实践轻科研等情况,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更是严重脱节,音乐教师在这方面首当其冲。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应养成不断发现和反思问题的习惯,并学会归纳和分析音乐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问题逐渐积累成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随着问题的解决,课题也达到了预期目标。师生们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又能够检验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是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高等师范院校师生们将逐渐养成音乐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三结合”的思维习惯。

(四)将高等师范院校办成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基地。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音乐教学内容越来越脱离社会实际需求,而是偏向专业音乐院校以高度专业化的西方音乐教学模式,或者让商业性的流行音乐大行其道,淡化音乐作品的育人价值。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建设要回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一方面强化教师的专业课程思政能力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导向,让音乐课程变成红色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拓展音乐课程思政的多元化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审美爱好,探索他们喜闻乐见的红色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让“人民性”的实践理念和红色音乐课程入脑入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师生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名单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民国时期西文乐谱文献存佚考略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麻辣师生
跨国、跨时空的交融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