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的表演艺术
2022-11-07颜强
颜强
艺术可分为非表演类和表演类两种,像美术、书法、摄影等都属于非表演艺术,他们呈现出来的状态是静止的,也可以称之为“静的艺术”,而杂技、舞蹈、戏剧等则是表演艺术,它们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动感的,亦可称之为“动的艺术”。
杂技是表演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声、光、电、景的配合,才能以完美的状态呈现,让人赏心悦目。表演这个概念,在演出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这个节目技巧很高,就是表演不够。”一些外国专家在品评我们的杂技节目时也常说:“你们的技巧是一流的,但是演员不会表演。”很显然,他们把技巧和表演并列为两个概念,似乎技巧根本不是表演,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技巧的表露本身就是表演,而他们所指的表演,实际上是指演员面部表情的显露。在观众的印象中,一个演员会表演就是善于做表情,善于和观众在感情上交流,所以演员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都应在表演中有所体现。所谓杂技演员不会表演,正是指他们不善于运用面部的表情来与观众交流。这种结论失之偏颇,以偏概全。有人说,艺术的本质是美的体现,而杂技技巧表演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官上的刺激,这会给观众造成杂技并非表演艺术的错觉。其实,杂技表演的精髓不止高难惊险的技巧。
当然,杂技最本质的特征应该是高难和超高难技巧,没有这一点,无论用什么手段来美化它,它就不能称之为杂技。以我演出的杂技《耍花坛》为例,对于杂技艺术来说,技巧、表演、美感绝不是三个平行的概念,也不存在既相互作用又各自独立的问题,这三者的定位应该这样表述:技巧是核心,表演是手段,美感是目的。《耍花坛》如果没有脚踢小坛云盘、大缸过四口、大缸180 度倒口等高难技巧,音乐配得再好,演员表情再优雅,线条再好,也不会博得观众的喝彩。还有就是美的境界和美的感受,在杂技表演中是由什么造成的?应该说是由高难和超高难技巧的显露而造成的,“活儿愈绝,其境愈美”,伟人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山看险,水看急,技巧要看绝,这是人们对杂技表演的精辟总结。在国内外观众面前表演的《耍花坛》,观众的情绪总是在高难技巧表演中形成,高潮在攀登险峰的过程中,愈险攀登就愈困难,技巧也是一样的,愈高难、愈绝,完成也就愈艰苦,一位美学家说,奋斗得愈艰苦,美的境界就愈临近。所以,杂技演员完成高难、超高难的绝活,就是在创造艺术美的境界,技巧完成得越艰难,美感越升华,就产生无穷的魅力。表演《耍花坛》节目的全过程中得到验证,特别是表演过四口的高难技巧,第一次没有成功时,似乎更造成了一种艰难的神秘气氛,为下一次成功和惊险的美感境界创造了使人们翘首以待、像等待奇迹出现一样的剧场心态环境。故而再次过四口,成功了的时候,你看剧场里的情景吧,掌声雷动,简直如同开了锅的水一样,全场沸腾,扔帽子的、吹口哨的、跺地板的、欢呼的、喝彩的……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关于杂技是表演的艺术,我的体会是在人家说杂技演员不会表演,这并非一个单纯的表演问题,而是在高难技巧和超高难技巧的表演过程中,完成得很艰苦,这个艰苦有时确实从一些演员脸部的表情上显现出来,有的底座演员肩扛一两百公斤的重量就会咬牙咧嘴,青筋绽露,脸涨得像个红脸关公,给人很难受的感觉。如果演员能克服这一难关,在表演高难和超高难技巧时,做到暗地里使劲,而面部依然保持一定的松弛,若有可能达到自如,甚至舒展的程度则会更好。这就要求我们演员有表演功夫,而这个表演功夫,永远是与技巧紧密连为一体的。所以,在《耍花坛》的表演中,我特别注意高难和超高难技巧的完成,注重表演时情绪的变化,为完成高难技巧做铺垫,在铺垫的过程里,从交代难度到举重若轻,以自己的情绪带动观众的情绪。
观众爱看我表演的《耍花坛》节目,而且夸赞我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其实我就是在多年的演出生涯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的结果。我发现了“技巧是核心,表演是手段,美感是目的”这样一个杂技表演艺术的规律,我相信任何一个杂技演员,只要做到表演服从技巧的话,他一定会带给观众更多更美好的感受。
“杂技是表演的艺术”,绝不可随心所欲,故作姿态,不伦不类,甚至莫名其妙。杂技的表演艺术,本质上就是技巧的艺术,尤其在高难和超高难技巧的表演时,一定要做到松弛、自如、舒展,如果整个节目能达到优雅、潇洒、大气、漂亮,刚柔并济、生气勃勃、清清亮亮的,那我们的杂技表演艺术就进入到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