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省脱贫攻坚纪实影像展谈博物馆文化扶贫工作
2022-11-07胡广涛
胡广涛
2019年12月14日,“脱贫攻坚路上的燕赵壮歌——河北省脱贫攻坚纪实影像展”在河北博物院北区与观众见面,丰富的影像呈现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感人瞬间和实现全面小康路上的生动图景。此次展览由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画报社传媒有限公司、河北博物院承办,内容共分为“全国脱贫看阜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困难群众”等七个部分,通过纪实图片、多媒体影像、艺术装置等多种展示手段,全方位呈现河北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
在我国业已取得全面胜利、具有伟大意义的脱贫攻坚战中,博物馆开展的文化扶贫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扶贫不仅要扶经济,亦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文化扶贫是指在文化与精神层面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民众素质,推动其尽快摆脱贫困。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可以使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亦促进了各类扶贫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的提升。
我国博物馆、纪念馆等各级各类文博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窗口,是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当以质优高效的文化扶贫行动为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巨大助力,做出应有的、积极的贡献。
一、博物馆开展文化扶贫的意义
(一)宣传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无论国家级博物馆,或省级博物馆、市(县)级博物馆、乡镇(街道)级博物馆,以及非国有博物馆在文化扶贫中宣传和弘扬了中华文化,保护和传承了各类文化遗产,发挥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贫困地区,密切联系困难群众,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展览成果和宣教服务,让贫困地区群众深刻认知和领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红色文化以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而言,博物馆文化扶贫有助于增强其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归属感的形成。
(二)提高文化服务质效,保障人民权益
对博物馆而言,文化扶贫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质效。贫困地区广大群众能够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各类文化扶贫活动、享受一系列文博产品和服务,是博物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保障贫困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行动体现。博物馆文化扶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做出了贡献,有助于推动文博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标准化,成为保障贫困地区人民最基本的文化权益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活化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
博物馆文化扶贫有助于贫困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抢救、整理和传承,有助于推动贫困地区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与利用,有助于调动基层文化文博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博物馆文化扶贫将贫困地区具有地域特征和风格元素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导入市场,促进了当地经典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培育,推动了文旅融合的进程,壮大了文化创意产业,也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创富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博物馆文化扶贫的主要问题
(一)文博资源集中于发达地区,对贫困偏远地区辐射影响不够强
毋庸讳言,我国绝大多数的博物馆、纪念馆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人口稠密的中东部大中城市,其拥有丰沛的文化遗产资源,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相对较高。而广大农村腹地,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博物馆、纪念馆不仅为数稀少,其文化资源有待加强保护和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亦须提高。因此,中东部地区博物馆、纪念馆的文化扶贫必须大力开展扶贫工作项目载体——“流动博物馆”的建设,以提升其运营服务水平为目标,持续增强“流动博物馆”对贫困地区、偏远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扶贫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数字化服务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在充分肯定博物馆文化扶贫重大意义的同时,也应如实指出扶贫文化产品存在的同质化比较严重的问题。绝大多数博物馆的扶贫文化产品和服务以临时展览和宣传教育为主,其内容与形式不同程度地缺乏创新;一些文博工作者过于追求文化扶贫受益对象的量化指标,而对扶贫文化产品的数量、品质以及对贫困地区的适应性重视程度不够;扶贫文化产品开发与设计没有中长期规划,缺乏“拳头产品”和品牌意识;扶贫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工作亟须补短板,其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文化扶贫对象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各类受众群体多元需求
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化的教育与服务机构,受众对象包含社会各个阶层。在博物馆文化扶贫工作中,既要寻求扩大受众群体范围的途径,亦须提高教育与服务的质量。对博物馆这一扶贫工作主体而言,其主观方面是好的,希望推出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被贫困地区各类受众群体接受和喜欢,然而在扶贫文化产品和服务真正实现均等化、标准化等方面下功夫不够,未能满足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多元化需求,文化扶贫过程中博物馆“三贴近”工作原则贯彻落实得不够到位。
(四)扶志扶智认知与实践模糊,基层馆人才培训与指导有待加强
在扶贫工作中,扶志与扶智缺一不可。特别是文化扶贫工程,其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协调性,不能将文化扶贫简单地理解为送文化下乡,亦不能认为文化扶贫就是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博物馆文化扶贫中,扶智往往受到重视,扶志则容易被忽视,扶贫人员对扶志与扶智的深刻内涵,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在扶贫中统筹推进等认知与实践问题依旧模糊。因此,博物馆应当明确扶志与扶智的意义、关系、内容、办法,对贫困地区基层兄弟场馆的建设运营问题,特别是人才培训和服务水平提升领域,帮扶和指导的力度仍须持续增强。
三、博物馆助力文化扶贫的举措
(一)建设流动的博物馆,讲究便利和灵活
流动博物馆没有围墙,在文化扶贫中其拉近了场馆与观众的空间距离,深受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欢迎。流动博物馆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保障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公共文化权益,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人们参观游览博物馆的习惯。陈列展览是流动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产品,将其办到困难群众家门口,使他们不出远门就能享受一系列文博产品和服务,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动诠释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丰富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了博物馆文化扶贫的灵活性,给贫困地区广大受众群体带来极大便利。2020 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笔者以为,对开展文化扶贫的流动博物馆而言,应充分展现其服务多元和文化包容的特性,做到灵活便捷、常看常新和务实高效,彰显其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激励精神的价值功能。
(二)扶贫产品与时俱进,实现精准和高效
除了陈列展览之外,文博文创产品是扶贫文化产品中的特色与亮点。在当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可以助力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开发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将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文博文创先进理念、丰富经验和成熟做法进行推广传播,指导贫困地区基层兄弟场馆、文创企业进行特色文博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为贫困地区文博旅游的经营创收精准发力。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必将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博物馆文化扶贫理应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谋求数字化展览为代表的扶贫数字文化产品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升。博物馆不仅要举办高质量的数字化展览,还要将数字资源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开发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APP 应用,利用PC互联网进行多媒体交互展示,让贫困地区广大群众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地欣赏一系列优秀展览、特色展览,增加文化体验,享受科技熏陶,自主选择欣赏喜爱的数字化展览。
(三)服务各个阶层观众,注重均等和标准
博物馆文化扶贫必须面向贫困地区各个阶层、各类观众群体,必须提供均等化和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终才能实现研究社会、关怀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目标。首先,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文化扶贫最主要的产品和服务,必须适应均等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必须适应贫困地区各个阶层、各类观众群体多元化的需求,主动承担起办好扶贫脱贫政策导向的展览,乡土教育的展览以及满足各类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展览,在办好均等化和标准化的陈列展览中,持续完善和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职责与功能。其次,要做好与贫困地区各行各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要为当地学校、厂矿、社区、乡村提供均等化和标准化的服务。譬如博物馆与贫困地区的企业共同举办关于企业文化、企业成长史、企业产品等不同方向的专题展览,不仅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为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作了绝佳的广告宣传。再次,应重视科普展览的作用。科普展览可以把一些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给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博物馆扶贫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和特殊意义。
(四)开展扶志扶智工作,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笔者以为,对博物馆文化扶贫而言,扶智与扶志是其“一体两翼”,应予高度重视,不容偏颇。文博工作者要充分认知扶志、扶智的伟大意义,在文化扶贫中做到“志智双扶”,坚持问题导向和对症施策。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博物馆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的文化扶贫必须精准细致、久久为功。以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为例,该馆开展的“捐助学子献爱心”对口文化扶贫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不仅负责对江苏宝应县两名贫困生进行爱心捐助和帮扶,每逢假期还邀请她们来南京参观文博场馆并学习非遗技艺和民俗文化。两位贫困生非常珍惜机遇,成绩名列前茅,成为当地孩子学习的榜样。“捐助学子献爱心”活动受到宝应和南京两地文教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扬。贫困生所在的中小学领导希望与博物馆建立“馆校共建”的合作关系,让更多的贫困生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和社会温暖的同时,让他们变得更有志气、更有信心,牢固树立“努力学习,改变命运,提升自己,回报社会”的豪情壮志。
博物馆在帮扶和指导贫困地区基层兄弟场馆的建设与运营,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贫困地区广大群众享受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2015年安徽博物院借助该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平台,组织联盟单位派遣职工参加“全国文博系统展览策划培训班暨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分析利用及策展培训班”“全省博物馆纪念馆专业技术高级研修班”,为基层馆开展讲解员培训,指导基层馆陈列布展,选派部分业务骨干赴基层馆进行实践培训……上述举措成为其开拓进取,有效整合、统筹利用馆藏文化资源,将文化扶贫落到实处,为实现全面小康贡献文化力量的生动写照。
综上所述,博物馆文化扶贫应当以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集成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基础和前提;在文化扶贫过程中,应注重基础服务设施设备的共享,不断增加扶贫对象的参与性,逐步扩大他们的选择权;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在享受一系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博物馆也要充分调动受众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自觉为各类扶贫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的提升去探索和实践,为决胜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