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的戏曲剧院可能性研究
——以安徽石牌京黄大剧院为例

2022-11-07陶灿

剧影月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黄梅戏剧场戏曲

陶灿

剧院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对于传承戏曲文化,促进当代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石牌京黄科技大剧院为例,剧院风格淡雅朴素,与映月湖公园中的花红柳绿形成明显对比。内部设计上重视数字技术与剧场艺术结合,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新定义了传统剧场的“打开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域性建筑特征的全面体现。剧院在满足人们演出需求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体现戏曲的风格特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戏曲传承风”:地域与戏曲的完美嫁接

石牌镇位于安徽省怀宁县西南隅,依皖河而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片土地戏曲元素丰富,拥有浓郁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戏剧界有“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之说,“石”即指今天的石牌。石牌镇不仅孕育了被称为“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孕育了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均自石牌出发,名扬京城。清末时期,石牌等地区接收到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并将其和本土民间艺术结合起来,这是早期黄梅戏发展的雏形。随着时代的推移,一大批黄梅戏艺术人才被孕育出来,其中尤以严凤英最为著名,后来,黄梅戏逐渐成为安徽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并在全国剧种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日前,文旅部公布2021-2023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拟命名名单,石牌镇凭借黄梅戏上榜。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呈现的自然资源各有差别。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当地人民为了生存,只能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就近取材。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区的人民将本地方所拥有的材料发挥到极致,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地域建筑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比如,江南传统建筑墙体多具有明快清爽、不作修饰的特点,其中尤以“粉墙”特点最为显著,主要是通过表面抹白灰来达到粉墙的目的,青砖青瓦成为墙头的主要原材料。分析江南传统园林可知,园墙的存在,是为了确保园林空间得到更好的分隔,所以在建造园墙的过程中,要通过分析廊子、漏窗、月亮门等不同样式布局,促进相应园墙的建造,最终目的是达到“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但朴素的“粉墙黛瓦”一直贯穿于园墙建造中。而园林在铺装地面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砌筑方式是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根据不同的纹理特点和使用场地进行不同的砌筑。

近年来,石牌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可谓好戏连台。城市大剧院在传承地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剧院往往是城市的“文化名片”,高品质的剧场是城市的地标,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实力和文化底蕴。石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其间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京黄大剧院的建设用地位于映月湖戏曲文化区的东片区,场地内置入了折线形建筑体。经过综合考虑,为了确保观众通过观演活动进一步体验和了解戏曲文化,以两个主要功能体块为核心,促进新的文化体验功能体块的形成。石牌京黄科技大剧院的建筑外部形象和黄梅戏演出戏服中的水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水袖也是剧院建筑外部形象的主要灵感来源。由于两个演艺厅的整体布局样式呈现出线性对称的局面,这就使其被比拟为戏曲演员的双臂,将大屋面覆盖在演艺厅的上方,使得大屋面被比拟为灵动舒展的水袖。在置入景观元素的设计上,圆形喷泉主要布置在中庭处,让景观水池在建筑外侧和两边都有所展现,这样就能呼应上内侧映月湖,从而形成水院共生的格局。由于建筑四面都有道路穿过,为了减小噪声,场地四周采用了绿化隔音带,将当地的乡土树种香樟、银杏作为主要种植树种。此外,将屋顶设计成方形透空格式,并促进中庭圆形喷泉的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天圆地方”和“四水归堂”都能在此得到全面体现,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在柱子旁栽种可以当作景观绿化的竹子,更为整体建筑增添了一丝趣味。在大剧院屋面材料的选择上,将青石板平瓦作为主选材料,这是由于传统青瓦其体积更小更轻,而白色石墙用来涂抹外墙,有助于“粉墙黛瓦”徽派建筑色彩体系的更好体现。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都设置在三个功能体块的主入口处,通过对借景处理手法的运用,使得建筑中处处映满了映月湖的美景,更有利于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和谐交融。

剧院的内部分为戏曲观演空间、文化展示和体验空间、交流及配套的辅助空间等三大构成空间。从整体来看,京黄大剧院两个戏曲演艺厅最显著的特点是呈轴对称布局样式,而且都是单独存在的,主入口朝向场地东南侧的戏厅是黄梅戏厅,主入口朝场地西北侧的戏厅是京剧厅。由于京剧的形成以本地徽剧为基础,并通过在外地的不断发展逐渐广为人知,但是黄梅戏最初是从外地传进来的,经过本地的加工和改良逐渐发扬光大,因此京剧厅的位置处于场地北侧更接近入口的地方,黄梅戏厅的位置处于场地南侧更接近镇区的地方。全包式布局是两个厅内交流空间最为相像的地方。入口门厅是接待观众的主要门厅,观众到达入口门厅后,有三条可以选择的路:第一条路是将池座后部入口作为进场的主场地;第二条路是穿过两侧开敞阶梯,最终从地下一层的池座前部作为进场主场地;第三条路是穿过二层楼座后,直接进入入口主场地。此外,贵宾入场时可从场地主入口进入中庭,然后穿过中庭两侧的贵宾厅,最终到达包厢贵宾席,在贵宾厅内设计了三大板块,分别为展示板块、休息板块和接待会客空间板块。在戏曲文化展示厅上,重点诠释了石牌地方戏曲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对四大徽班进京盛况进行详细解读,展示了在戏曲文化传承中出现的名伶名角的个人事迹,并对地方戏曲的戏服盔帽等进行了展示;在戏曲文化体验空间上,展示了戏服盔帽、面具脸谱等戏曲装扮和道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穿戴,或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亲手制作相关道具。剧院在整个外部空间设计上,最终目的是促进开放的“小镇舞台”的形成,促使中庭空间呈现开放式格局,成为附近居民的重要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戏曲科技风”: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京黄大剧院在布景的选择上,既有传统布景,又有写实布景,两者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结合使用。两个厅的后台辅助空间都被分为上下两层,上下两层中服装室、道具室、化妆室等各有两个,卫生间各有一个。将候场室和抢妆室设置在第一层,便于最好的去把控时间,通过分析后台通道情况,促进相应跑场道的设计。此外,二层还有排练室、休息室和行政办公用房,全面考虑到了可能出现的种种因素。

京黄大剧院的京剧厅设置了1200 个坐位,可容纳1200人同时观看,并在舞台观演空间上采取了镜框式的舞台观演空间,使用了机械式升降乐池、半伸出式舞台格局,必要时,舞台可以相互转化。黄梅戏厅提供了800 个坐位,可容纳800人同时观看,其舞台观演空间以伸出式为主,观演厅整体呈现复式格局,有内外台两种设计,外台平面呈现出梯形形状。同时,剧场有整体360度旋转式观众席设计、多层旋转式可展开的舞台设计来实现全场景覆盖,打破原有的舞台束缚,将人工智能视觉影像和舞台实景表演有机结合,使舞台剧、音乐剧、沉浸式戏剧等剧目的艺术表现力进一步增强,达到具有国际水准的艺术舞台表达水平,也能带给观众无比震撼的颠覆式观赏体验。在这里,视频与旋转、移动技术无缝结合,整座剧院和屏幕皆为电子自动化。观众可以自然地从一处风景转到另一处,每一处风景都有自己的配套装置和面板,甚至有海洋等宏大而逼真的场景。在演出中,随着圆形观众席开始旋转,围绕在其外圈的舞台则接连展现着各种布景。每一场景都逼真到令人难以置信,并且过渡都相当自然平滑。

以京黄大剧院为例,传统剧院升级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剧场已是必然趋势,且智能化与数字化的虚拟沉浸剧场是当代剧场升级的趋势之一。人工智能技术重新定义了传统剧场的“打开方式”,实现剧场的无限可能性。除此之外,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上剧场也是数字技术与剧场艺术结合的趋势之一,新冠疫情期间的线上剧场探索尤其预示着某种未来剧场新生态。这也就意味着剧场设计中的各个项目联系都将更加紧密,个体与个体如何实现有效联动,这对产品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紧随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未来剧场的美学及社会能量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发展不仅在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知,也在改变人们对剧场的理解。

猜你喜欢

黄梅戏剧场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了不起的黄梅戏
戏曲从哪里来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黄梅戏曲课
开心剧场
开心剧场
故乡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