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11-07蔡友,曾丹
蔡 友,曾 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一定科学和文化知识、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比较广泛,既可以是农村适龄劳动力、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也可以是投身乡村建设的城镇居民、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顺应了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破解农村“空心化”这一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所以,建立健全农民培养培训体系是湖南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至关重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人才兴旺可以激活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可以助推国家兴旺繁荣。因此,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资源。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而人力资本较之物质资本可以获得更长久的经济效益。面对当前乡村人力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着力培育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是培养农村人才的重要途径。
1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1.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正处于大转型、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人才问题一直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失特别是高素质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严重,农民总体文化和科技素质不高,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发展技术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是转型时代的关键。通过对湖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推动作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湖南农业农村加速转型升级、快速发展。
1.2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农民现代化是与农民素质紧密相关。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没有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就会没有智力源泉和力量源泉。乡村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现今乡村中青年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总体规模偏少、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性不均衡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尤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愈发凸显。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队伍,既是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新部署,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只有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给现代农村注入力量源泉,加快湖南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3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地位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农民在受教育和行为意识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导致农村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农村由于环境和地理因素、硬件和软件设施不健全,使得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发展缺少了主体活力,导致农村出现空村、空宅的现象。有些农民的社会地位不高,得不到平等的尊重,甚至受到歧视,劳务权益保障不足,比较难短时间融入正常的城市生活。此外,一些人由于受家庭经济等影响,很少接受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思想落后,一般从事一些苦、累、脏、险的工作,薪资水平普遍不高。社会中有些人对农村、农民抱有偏见,轻视农民这个职业,农民工容易沦为社会的最底层。而培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提升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增强农民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重要作用,能够让农民逐渐成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可,受人尊敬的职业和工作。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来保护湖南农民的权益,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2 创新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2.1 开展职业继续教育“调研+”培养模式
国家和湖南政府要加大媒体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重点建立依托职业院校等教育教学和培训机构为主体、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体系。
调研是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职业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是区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四对接”即对接产业设置专业,对接岗位设置课程,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实施教学,对接工作过程开展实习实训,适合职业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的对象广泛,其教育内容与产业、企业、生产、产品密切关联。因此调研了解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岗位要求、生产过程、产品性能与特征等环节的工作十分重要。
首先,湖南各级政府和职业院校需要对本地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认真分析人才以及就业结构变化。职业院校可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农业科普沙龙、农业合作社讲座,促使农民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
其次,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院校在实施非学历教育的过程中,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并充分地利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技术并掌握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操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2.2 实施“产业链+培养链”融合培养模式
从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对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培养知识和技能,促进其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技术、提升新本领。
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它包含多个维度的概念比如: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产业链”是指挖掘农村主导产业优势,打造农村产业链,以农村产业平台为载体,依托农村产业链,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贯穿于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整个生产过程,从而根据生产需求,对各农业主体和农业经营者分时段、分类别、分专业进行针对性培训。
“培养”是指用适宜的条件促进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指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和职业教育系列法律法规、培养制度、培养方案、环境条件保障下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指导、跟踪服务、管理过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培养链”是指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对各农业经营者或经营主体,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指导、跟踪服务、管理,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发展孕育成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从“传统意义”的农民到现代农业经营者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产业链+培养链”“双链”融合发展模式即:以农村产业为基础,分时段季节、分内容模块、分专业方向,对农民和各经营主体进行针对性、时效性培训、指导、服务、教育、管理,通过“精准培养”,帮助其成长与发展,促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从而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村市场需求。
“产业链+培养链”“双链”融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应以需求导向,创新培训方式。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适应不同层次农民的培养的师资资源;以实用性为导向,优化培训课程,提供使用不同类型和层次培训的课程资源;改进培训模式,创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培训机构融合的“校政行企培”多元化培训方式,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技能、扩大知识面、增强新本领等不同层面或多维度培养提升的需要。其次,加快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夯实产业链载体。包括加快发展农业产业链中的上下游环节,促进产业升级让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融入农业产业链中,并提高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加快“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加快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将互联网运用到现代农业中,农民能够时刻通过手机和其他媒介了解相应农业信息,也可以从互联网中了解最新的农业政策,学习农业知识、新的法律法规、新技术等;第三,发展农村电商,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电商知识、技术,增强电商理念,熟练应用电子设备,熟练建立农产品公众号、农产品网站,或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或开设抖音、直播带货等,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经营能力与经济效益。
2.3 完善“企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融合培养模式
近年来,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农村集体企业、电商等发展迅速,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园区建设交相辉映、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了应有的作用。但依然有空间进一步完善,发挥各自的作用。
首先,加快构建和完善湖南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习实训场所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当前,建立的农业农村基地主要包括农业实际操作训练基地、农业现场教学基地、农业跟踪服务与政策咨询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和综合类基地等。
其次,完善“企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融合培养模式。现今,“基地模式”发展迅速,湖南一些地区虽然建立了“基地模式”,但在基地管理方面不成熟,政府主控性弱,力量显得有些分散。这就需要在完善实训基地硬件配套设施,提供产业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实操技术;不断完善基地管理和培训系统,强化湖南政府扶持力度,创新基地融合模式,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4 实施“网络+”教学模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可互动性,提高培训活动的灵活性,为农民群体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机会,从而调动农民群体的培训活动参与积极性,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同时提高培训的数量、质量和效率,以及培训活动的辐射范围,实现培训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合理整合,促进农民培训成效的稳步提升。
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腾讯课堂、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网易云课堂、百度传课、直播课堂、人人通空间、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等,选择网络教学平台机构的时候,要注意师资水平以及课程水平方面的问题。另外,职业院校和相关的培训机构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还可积极探索 MOOC和 SPOC等网络教学方式,为有需求的农民提供一定的学习帮助。
2.5 探索“线上+线下”“短期+长期”教学模式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利用视频课程、网络直播等途径让农民在家里用手机就能学到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经营管理、防灾减灾等知识。在线下点对点地进行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为满足培育对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应紧扣湖南农村特色产业,科学地开设专业模块化课程,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农民学员可以自行选择课程内容模块、授课方式、实训教师和实训地点等,教学过程中强化学员的个性化培养和自主性学习,实现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了解到农民学员的学习时间不固定,学习强调实用性和经验指导性,还积极推行长期与短期培训结合、远程函授与面授结合以及“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学员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现今,许多地方政府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要求并结合所辖地区的特点,纷纷建立组织和领导机构,研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方案,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专项培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培养体系不完善、缺少针对性、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场所及教学设备匮乏、农民培训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等。为改变此现状,必须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政府要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帮扶。要想办法吸引、培育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农村的发展点燃新的希望,注入新的动能,要不断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湖南省各级政府要从政策、制度等方面加强宣传力度,完善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于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农业、人社、教育等相关部门齐头并进的培育机制。统筹利用湖南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大学、农业科研院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农技推广机构等教育教学和培训机构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不断提升湖南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