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螨虫病的发病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2022-11-07张宏飞
张宏飞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称钩驿畜牧兽医站,甘肃 定西 743000)
羊螨虫病是羊群饲养过程中常见的寄生虫病,羊只感染后会发生瘙痒、脱毛、消瘦和贫血等症状,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发生死亡,由于该病为一种高接触性传染病,容易感染整个羊群,养殖户必须掌握防治方法,才能提高治愈率。
1 病原特点
该病的病原微生物为疥螨科的疥螨属和痒螨科的痒螨属的螨虫。疥螨属螨虫呈椭圆形或圆形,颜色呈淡黄色虫体,由假头和体部组成,不分节,虫体口器为咀嚼式H器,当虫体吸附到羊毛皮肤表面时,可在表皮寄生、发育。痒螨属螨虫呈长椭圆形,颜色呈灰白色,虫体口器为刺吸式口器,当寄生在羊毛表面,会吸附表皮细胞和组织渗出液进而发育。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感染螨虫的羊只或携带螨虫的动物均可传播虫体。1周岁绵羊最易感染,且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若羊舍饲养环境差,羊螨虫病死亡率超过80%,且防治难度较大,容易造成全群感染。
2.2 传染源
绵羊易感性高于山羊,不同品种和年龄绵羊均可感染,细毛和半细毛杂交后的绵羊由于其毛长且浓密容易感染发病。
2.3 传播途径
一是直接接触感染,健康羊只接触感染或携带螨虫家畜后感染。二是间接接触感染,若病羊的排泄物或虫体污染圈舍、用具、垫草、饲料、料槽和饲养员衣物等,健康羊只接触到这些含虫体的污染物后可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
2.4 流行特点
一是具有季节流行特点,秋末春初寒冷季节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尤其是秋末,绵羊自身为了保持体表温度,羊毛生长浓密,早晚放牧时羊毛容易潮湿,这种条件有利于螨虫寄生和繁殖。冬季羊舍温度相对较低,羊群容易“抱团取暖”,这种接触会加速寄生虫传播感染,导致羊螨虫病发病率高。
3 发病症状
无论是山羊还是绵羊,患螨虫病后都会出现瘙痒、掉毛症状,尤其是羊只运动过后、放牧归舍后,其瘙痒症状会明显加剧。首先,山羊和绵羊螨虫感染的部位不同,山羊主要在皮肤薄且被毛稀少的皮肤处,而绵羊主要为被毛长且浓密的皮肤处。其次,是螨虫种类不同,绵羊为痒螨,山羊为疥螨。山羊疥螨和绵羊痒螨均会出现明显的头颈部病变,病变位置如坚硬干燥的石灰一般,又有“石灰头”之称。
3.1 绵羊痒螨病
痒螨多寄生于绵羊颈前、背部、臀部等羊毛浓密部位。随着病情发展,螨虫会逐渐感染绵羊全身皮肤。绵羊发病后,羊毛会逐渐结成束,尤其是背部和臀部等羊毛密集处,后躯干会出现泥泞不洁,全身羊毛凌乱,像披散“破棉絮”一样,在羊群中较为引人注目。然后病羊逐渐掉毛,瘙痒症状加剧,病情严重者皮肤表面有多处摩擦和啃咬的伤痕、全身被毛脱光。
3.2 山羊疥螨病
疥螨多寄生于山羊眼圈、耳后、鼻梁、嘴巴等毛短稀少部位。虽然这些部位毛发较短,但是感染后也非常瘙痒,发病初期皮肤发红,逐渐形成丘疹,随着病情发展成为水泡,山羊与地面或墙体摩擦后,水泡破溃,流出黄色黏液,随后干燥形成痂皮。若治疗不及时,山羊摩擦或啃咬容易使寄生部位出现脓肿,并在不断地摩擦过程中扩大病情直至全身感染,病羊也会出现食欲下降、烦躁不安,眼睑肿胀,怕光,眼角下有两行泪痕等症状。
4 诊断方法
4.1 虫体检查
将刀片用酒精棉球或酒精灯消毒后,刮取病变皮肤直至新鲜皮肤黏膜出现即可。将病料放置于干净的黑纸上,在阳光下暴晒,然后用放大镜观察,若发现黑纸上有虫体爬动可初步诊断为寄生虫病,虫体形态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4.2 鉴别诊断
一是做好羊虱和羊螨虫病的鉴别诊断。羊虱和羊螨虫均为寄生虫疾病,羊虱主要寄生于山羊或绵羊的耳根基部、羊角、羊颈、腹下和四肢内侧,病羊出现明显的瘙痒,也会出现摩擦、啃咬、掉毛、脱毛等症状,病羊体重和膘情下降,出现贫血症状。羊虱和羊螨虫病的区别在于,虱子容易肉眼发现,且病羊感染羊虱后不会出现皮肤变硬,显微镜下观察羊虱病料,无虫体发现。二是做好湿疹和羊螨虫病的鉴别诊断。羊只患有湿疹后也会出现皮肤红肿,病变位置有结痂,且病羊出现食欲下降、精神不佳和脱毛消瘦症状,但是瘙痒感不如羊螨虫剧烈,且湿疹无传染性,镜检也观察不到虫体。三是做好秃毛癣和羊螨虫病的鉴别诊断。秃毛癣是一种皮肤真菌病,羊感染后主要在面部、尾部和四肢等部位出现圆形的浅黄色鳞屑或干痂,病变位置的羊毛折断或脱落,病羊出现瘙痒。但是秃毛癣的瘙痒感不如羊螨虫剧烈,秃毛癣的干痂容易剥离,镜检也观察不到虫体。四是做好山羊痘和羊螨虫病的鉴别诊断。山羊痘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羊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丘疹,逐渐成为水泡、脓疱,水泡溃破后还会形成一层淡褐色的结痂。山羊痘和羊螨虫病最大的区别在于山羊痘病羊出现明显的体温升高,发病部位主要在阴唇、阴囊、肛门、尾根和四肢内侧,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显微镜下观察山羊痘病料,无虫体发现。
5 治疗方法
养殖场若通过正常的防疫管理还出现羊螨虫病,需要及时隔离病羊,并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缩短整个治疗疗程,促进病羊尽快恢复健康。
5.1 局部用药
去除病羊病变痂皮,揭开后会暴露皮肤黏膜,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反复清洗患处,用2%碘伏溶液消毒,然后在患部均匀涂抹0.3%氰戊菊酯溶液,病羊眼部、口腔和鼻腔严禁用药。
5.2 注射给药
在局部用药的同时,需要合理使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按病羊体重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2毫克,间隔7天使用1次,一般注射2~3次可治愈,羊只休药期为35天,治愈率高达95%。
5.3 内服用药
口服用药方便,成本低,节省人力,但是用药不当或过量会造成羊只中毒,口服用药必须严格控制药量,一般选择在早上空腹给药,如内服阿苯达唑药品,使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间隔7~10天使用1次,然后20天再用药1次,该药品休药期4天。
5.4 药浴治疗
药浴治疗是羊螨虫病的重要防治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大群驱虫和预防。药浴前彻底清扫和消毒药池,然后将0.01%氰戊菊酯或0.2%杀虫净或0.2%杀虫脒等溶液充分混匀,水温控制在28~32℃,羊只浸泡时间至少为3分钟,确保每只羊头按入药浴1~2次,药浴6小时后方可饲喂。药浴注意事项:小于3个月羔羊和妊娠60天以上母羊严禁药浴,哺乳期母羊药浴后需要冲洗乳房后再哺乳;药浴前6~8小时禁食,药浴前2h给羊群供应充足饮水;药浴顺序为健康羊打头,有皮肤病的羊安排在最后;药浴时间安排在天气晴朗、气温较暖的时间段,最好为剪毛后1周进行药浴;加强药效可在第一次药浴后10~15天再进行一次药浴。
6 预防措施
6.1 做好环境清洁工作
一是坚持“防大于治”方针,做好羊舍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用0.5%敌百虫溶液对羊舍和用具进行消毒,刮粪板和粪污池等用20%石灰水消毒。二是保持地面干燥,加强舍内通风换气,这样可以降低羊舍内的有毒有害物质滋生。
6.2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保障羊只自由运动才能提高抗病力。山羊:幼龄羊为0.5~0.6平方米,成年母羊为0.8~1.0平方米,成年种公羊为1.2~1.5平方米,哺乳母羊为2.0~2.5平方米。绵羊:幼龄羊为0.6~0.8平方米,成年母羊为0.8~1.0平方米,成年种公羊为1.4~2.0平方米,哺乳母羊为2.2~2.6平方米。
螨虫寄生后,主要通过口器钻透病羊皮肤来获得养分,在钻入和钻出的过程中,羊只皮肤的通透性会明显增加,体内许多水分会蒸发到皮肤表面或被毛上,羊只从运动状态到休息状态后,毛发上的水蒸气遇冷凝集成水珠,羊毛尤其是浓密的毛发部位会出现水汽凝集,毛发成束状态。但羊皮结构密实,体表蒸发的水分很难再回到体内,这样病羊就会出现“泥泞不洁”和“破棉絮”症状,容易引起养殖者或工作人员注意,一旦发现,需坚持早隔离早治疗,将传染性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