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2-11-07郭玲
郭 玲
(河南省镇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河南 镇平 474250)
近些年,随着牛养殖模式规模的扩大,牛疫病的种类不断增多,疫病防控的难度也逐年攀升。在牛养殖过程中,疫病的发生大幅降低的养牛产业的生产效益。牛口蹄疫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难以净化,并且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根治。因此,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养殖户需充分了解掌握该病的流行特点,将防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制定科学的防御措施,积极做好牛口蹄疫的防控,从而推进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为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微RNA朊病毒。该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性,按血清型可分为O、A、C,南非Ⅰ、Ⅱ、Ⅲ及亚洲Ⅰ等7种,其中O型感染范围最为广泛;而且每种血清型还有多种亚型,目前已鉴定的有60多种。另外,各种血清型之间不能相互免疫,病牛可能会同时感染多种血清型口蹄疫,这也大大提升了该病的防治难度。此外,该病毒耐寒性很强,可在低温的血液、粪便中存活4个月;但对高温、阳光及酸碱条件较为敏感,阳光照射1小时便会失活,或85℃加热1分钟也能将其杀死;常用的消毒药也能将其快速灭活,如热草木灰、1%的氢氧化钠、4%的碳酸氢钠、1%的甲醛溶液和0.5%的过氧乙酸等。
1.2 易感动物
各品种、各年龄的牛都能感染,其中犊牛最易感染,死亡率高于成年牛。另外,该病在各种偶蹄类动物之间广泛传播,而且属于人畜共患病,兽医工作者及屠宰人员在处理病牛时做好防护措施,保护自身安全。
1.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牛和带毒牛为主要的传染源,其呼出的气体,分泌的乳汁、唾液、精液,排出的粪便、尿液及流出的水疱液等都含有大量的病毒;而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工具、土壤和栏舍等成了间接的传染源。该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吸吮乳汁及破损的皮肤接触进行传播。另外,该病毒可以借助风力进行传播,传播范围可远至50公里。并且康复的牛的扁桃体细胞可带毒长达3年,同样也加大了该病的防控难度。
1.4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其是在春冬季多发。该病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的发病率较高,可高达50%~100%;但致死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成年牛的死亡率2%左右,而犊牛的死亡在50%~80%。一般来说,在规范的饲养条件下,该病毒不易感染牛只,若出现管理不当、营养不良、环境恶劣及天气骤变等情况,便可能加剧该病的感染概率。
2 临床症状
病牛的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焦躁不安,食欲减退,口腔、舌面、唇部、鼻腔、蹄部及乳头等部位红肿,慢慢长出小水泡,体温升高至40~41℃,脚部有疼痛感出现跛行。随后水疱变大,连成一片,后破裂流出黄色透明液体,体温下降,慢慢恢复正常。口腔水疱破裂后流出大量泡沫型口水,难以进食,之后慢慢结痂、痂皮脱落、形成疤痕。但有部分牛、特别是犊牛,病情会发生恶化,心跳加速、引发心肌炎,最终因心脏麻痹而死。妊娠期的母牛感染容易造成流产;而哺乳期的母牛感染易诱发乳腺炎,影响后期的产奶量,同时会传染给犊牛。该病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2~4天,有的甚至1天,该病传染速度极快,一旦发现有牛只感染,便会迅速蔓延至整个牛群。
3 病理变化
将病死牛进行剖解,病死牛除了口腔和蹄部有大量的疱疹,另外,牛舌、面部、鼻腔、咽喉、食道、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均有大量的圆形水疱和溃疡,真胃和小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包内有浑浊黏液,心脏心肌松软,心肌切面呈灰白色或黄色条纹或斑点,看起来好像老虎斑纹,因此称之为“虎斑心”,镜检见心肌纤维肿大,变性或坏死,表现为明显的颗粒变性与脂肪变性或呈蜡样坏死;颈部、前臂部和股部等部位的骨骼肌也发生病变,与心肌病变相似,肌肉切面也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或斑点,且肌纤维发生肿胀或变性坏死,纤维间质内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增生等现象,有时会有钙盐沉着;肺部可见浆液性浸润现象;脑干和脊髓有出血点,并且软脑膜水肿充血,镜检可见神经细胞水肿、变性,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围绕,形成“血管套”现象。
4 实验室诊断
通过考察当地疫病的流行特点及根据临床症状,可初步对该病进行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该病与牛瘟、牛恶性卡他热和传染性水泡性口炎症状相似,为进一步确诊,相关检测人员需在无菌条件下从病牛的舌部、乳房或蹄部取新鲜的水泡皮5~10克,并加50%的甘油生理盐水送到实验室进行鉴定。通常可采取补体结合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或者病毒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该病毒的类型。
5 防治措施
5.1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牛口蹄疫流行特点,每年定期接种1~3次口蹄疫弱毒疫苗或口蹄疫亚单位疫苗,一般2周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4~6个月。
5.2 药物治疗
该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对于急性和恶性口蹄疫病的牛进行捕杀,并作无公害处理,其他无症状牛只立即采取隔离饲养观察。对于良性的患病牛,可采用0.1%的高锰酸钾、2%~3%硼酸水溶液、2%醋酸或者福尔马林进行清洗口腔、乳头、蹄部等部位的水疱,每天3次,再用碘伏或者青霉素软膏涂抹于表面,防止发生继发性感染。若蹄部感染较为严重,清洗后,可先用木焦油凡士林涂抹,再用纱布进行包扎,通常10~20天溃烂处可以愈合;对心律不规律者,可补充强心剂。
5.3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做好牛舍卫生消毒工作,做好防护网,防止鼠虫鸟进入牛舍,及时清理牛粪,更换垫草,定期清洗栏舍、水槽和饲槽,并用3%~5%的烧碱溶液对栏舍内外进行严格的消毒,禁止外来人员、车辆随意进出牛场。同时,定期检查修理牛舍水电气等设备,做好防寒保暖和高温降暑措施,保证适当的饲养密度,提供通风、干燥的饲养环境。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程序,保障营养均衡,并提供优质洁净的饲草,保证水源干净卫生,适当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以提高牛群抗病能力。再者,引种需谨慎,对犊牛的来源地及其健康状况需考察,确保不到疫情低引种,引种后隔离饲养一段时间,没问题再进行混养,并且加强检疫制度,时常对牛群进行检疫,实时掌控牛群的健康动态,一旦发现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处理。最后,养殖人员需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提升对疫病的防控意识,加强对牛的科学管理,从而避免因误判或错判而导致疫病的蔓延与传播。
在牛养殖过程中,牛口蹄疫是一种高发性的传染性疾病,对犊牛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同时制约着成年牛的生长发育,使牛机体的饲料转化率大大降低,从而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因此,养殖户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及时充分掌握当地该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科学的防御方案,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群的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提高牛的养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