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22-11-07马永波
马永波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6)
大豆起源于中国,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我国大豆产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大豆灰斑病的频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灰斑病发生的年份会导致大豆减产13%左右,严重时甚至会减少30%~50%。蛋白质含量降低1.4%,百粒重降低2.2克,因此每年损失的人民币高达2.8亿元。所以研究人员需要对大豆灰斑病进行全面分析,探寻有效的防治措施。
1 发生特点
1.1 病害特征
对于大豆而言,灰斑病的发生严重危害大豆的生长,影响大豆的产量及品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荚、茎和种子。带有病菌的种子长出幼苗时子叶上会出现近似圆形的深褐色微凹陷病斑,天气干旱时病斑生长停止,天气低温潮湿时,病斑会继续生长,最终导致整株幼苗枯死。如果气候较为潮湿,可观察到病斑的背面产生灰色霉层,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一片叶子上面产生十几个病斑从而导致叶片大量脱落。大豆的枝、茎在结荚之后会出现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间为褐色,四周为红褐色,后期的病斑中间为灰色,四周为黑褐色。
1.2 病原
大豆灰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大豆尾孢菌,分生孢子一般呈现圆柱状或棍棒状,具隔膜1~11个,无色、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具有0~3个隔膜。该病原的寄主范围较窄,只能侵染栽培栽培大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
1.3 影响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不合适,通风不及时,导致局部温度湿度过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增加灰斑病发生概率。在田间越冬菌数过多和不翻耕田地,都会导致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前茬作物对是否发生大豆灰斑病有着重要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较窄,如果连续多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数越积越多,感染品种再遇到适宜病原菌生长的环境,就会导致灰斑病大面积暴发。
1.4 发病条件
通常情况下,种子带菌后长出幼苗的子叶上会出现病斑,在病斑适宜生长的环境下会导致分生孢子大量产生,借风雨之力进行传播并再次侵染。但是借由风雨之力传播距离较短,只能侵染临近植株,并以此形成发病中心点,再通过中心点向四周扩散,造成大面积侵染。有露水存在并且温度为15~30℃时较适宜病菌侵入。不同气温潜育期也不同,气温15℃为16天、20℃为13天、25℃为8天、28~30℃为7天,随着温度升高,潜育期不断缩短。
2 防治措施
2.1 选用抗病种子
防治大豆灰斑病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是合理选择和利用抗原病种。经鉴定,抗病力较强的品种有合丰29、合丰34、合丰49等。由于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变化较快,容易使大豆品种丧失抗病性,所以研究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大豆抗病性的变化,不断培育和选择新的抗病品种,并对其进行抗病指标测试。
2.2 化学防治
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顾鑫等通过研究发现,在大豆进入盛花始荚期时便可喷洒稀释1000倍多菌灵液,经过实验发现其防治效果高达90%以上。或者在发病盛期前喷洒稀释500~1000倍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3周,有明显效果。
2.3 农业防治
在大豆播前,需要做如下准备工作。首先,选用未遭受病菌感染田块生产的种子;其次采用无病种子;最后需要在播种前挑选出适宜播种的种子并消毒。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为减少灰斑病的发生率,有条件的种植户可以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如种植户轮作困难,应在秋后翻耕田地,减少病菌越冬的数量。田间发生病害应及时清除病苗病切断所有侵染源,方可有效控制后期发病程度。根据品种的不同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杂草数量,避免因杂草过多,影响豆田的通风及透光。
3 结语
防治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的品质及产量,而且还会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所以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例如,培养不易感染灰斑病的大豆品种、科学合理的安排农田施肥及喷洒农药的工作、加强大豆田间管理工作等。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大豆主要种植地区,所以解决大豆灰斑病将会更好的促进北方种植业科学、高效、安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