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落实新部署 稳健奋进新征程

2022-11-07丁声俊

粮食问题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粮食体系

◎丁声俊

(接上期)

(五) 开创 “新格局”, 着重构建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

构建农业粮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是我国适应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 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变化的内在要求。 几个月前爆发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严重冲突, 不仅诱发当前世界粮食价格暴涨, 而且将会引起世界粮食产销、 供求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此外, 还必须清醒看到,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粮食供给、 贸易和物流带来的严重冲击。 鉴于上述背景,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必须在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构建以国内粮食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 “双循环” 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 深化认识, 提高构建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的责任感

近年来, 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逆流甚嚣尘上, 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 致使国际市场粮食等农产品产业链、 供应链、物流链、 价值链发生阻塞。 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还没有散去,俄乌两国的军事冲突引发了全球粮价的剧烈震荡, 全球小麦、玉米价格跳涨, 食用油价格持续上扬。 此外还要看到, 俄乌两国不仅是粮食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同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化肥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在全球化肥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下, 俄乌的军事冲突难免影响到全球化肥供应, 从而抬高粮食的生产成本, 必然对农业粮食生产带来消极影响。 在这样严峻的大背景下, 我国保障大国粮食主动权, 绝不可寄希望于国际农产品市场, 必须开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粮食等农产品大循环体系。

还必须更进一步深入认识到, 构建农业粮食新发展格局, 是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的强国方略; 也是筹划以更深层次的改革、 更高水平的开放、 加快形成内外良性循环的战略抉择。

,随着我国农业粮食产业的持续发展, 国内粮食流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巨大, 建立完善以国内粮食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具有极大必要性。 2021 年12 月6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 从2015 年以来, 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 年都超过1.3 万亿斤, 其中70%以上的粮食都经过流通渠道进入消费领域, 绝对数量超过9100 亿斤。 此外, 从国外进口的大批粮食、 油料等农产品也都是通过流通渠道实现终端消费的。 如此庞大的粮食、 油料流通数量表明, 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及构建国内粮食大循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然而, 目前在我国粮食等农产品市场流通中, 还存在种种短板。 诸如, 总体上市场主体素质较低, 市场行为不规范, 市场交易秩序较混乱,农村粮食储存损耗较严重, 以及在实体经济部门内部供给与需求之间、 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不畅通等, 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补足短板。 其重要措施就是通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 探索创新粮食流通现代业态模式, 加强市场监督监管, 建立完善的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 并促使国内与国外 “双循环” 体系相互促进, 以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去应对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 在 “变” 与 “不变” 中寻求新的平衡, 确保大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上述国际和国内不断变化的环境表明, 构建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 是应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与后疫情时代大挑战必不可少的历史责任, 是我国粮食产业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不论过去、 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把粮食安全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关口, 我国粮食产业经济的最佳抉择就是: 扛起重大政治责任, 坚持独立自主道路, 稳步奋进新征程, 在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中, 更着力构建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

(二) 强化根基, 筑牢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的不败之地

我国应对 “大变局” “大挑战” 的一项根本举措就是从本国实际需要出发, 构建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 为此, 必须大力加强粮食生产根基。 首先清楚意识到, 所谓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 不是简单的指 “循环何物” “从何地” 循环到“何地”, 而是需要多维度地探索与把握其时代背景, 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什么样的条件、 什么样的机制, 以及什么样的供给和需求等。 总之, 需要系统地理解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的深意, 并采取实际行动,打牢农业粮食产业基础建设的根基。 主要包括 “七高基础建设”: 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 高效率节水灌溉基础建设、 高质量种子培育和繁殖基础建设、高效益市场体系健全与完善基础建设、 高水平科学施肥与测土配方基础建设、 高效率粮食物流系统及鲜活产品冷链物流基础建设以及农业粮食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建设。 加大“七高基础建设” 的力度, 是增投资、 扩内需、 拉动经济外延扩大的新途径; 也是促升级、优结构、 充实内涵发展的新增长点, 还是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激活发展的新动能。 显而易见, 着力实施 “七高基础建设”, 就抓住了构建国内粮食等农产品大循环体系的关键和基础, 既是扩大农业粮食产业投资的重点和方向, 也是加强其高质量发展的支柱和支撑,更是构建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的基石和基业。 通过加强基础建设, 建立相对独立、 完整的粮食产业结构, 使我国成为一个坚持 “以我为主、 立足国内、确保产能、 适度进口、 科技支撑” 的大国, 成为一个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 口粮绝对安全”的大国, 成为一个掌握国家粮食主动权、 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的大国。

(三) 优化供给, 不断加强内需的引擎

拉动消费和扩大内需, 是构建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的引擎。 然而,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还存在着一些过时的、 抑制消费增长的规章制度, 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释放消费潜能, 实现以较低的成本盘活存量资源、 做大消费增量, 使农业粮食 “供给侧” 和 “需求侧” 两端在更高水平上形成良性循环。 为此, 需要多措并举扩大内需,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形成一个国内有效投资和有效消费相互促进的循环, 还必须采取促进消费增长及消费回流的措施。 本文着重阐述改善供给质量, 创造新消费问题。

提高粮油质量和增加花色品种, 是扩大内需的基本条件。通过深化农业粮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效地改善供给产品的多样性和优质性, 就能不断满足不同消费阶层与消费群体营养化、 保健化、 方便化、个性化、 多元化、 品质化的消费预期, 从而实现扩内需促消费的内在要求, 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面向未来, 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加快推进数字经济、 智能制造、 生命健康、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 增长极, 着力打通生产、 分配、 流通、 消费各个环节, 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体系,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要强调指出的是, 实现这一内在要求的关键在于, 以“需求侧” 结构改革为导向、 不断深化以“供给侧” 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的生动实践证明, 大力推进 “五优联动” “优质粮工程” 和“好粮油行动” 举措, 都明显改善了粮油及其制品供给质量, 使我国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这意味着创造出新消费, 为更有效地扩大和更充分地满足消费需求增强了新动力。

(四) 活化流通, 探索创新粮食现代“业态” 新模式

社会再生产原理和广泛的实践揭示, 处于中介地位的粮食流通, 具有更加突出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当今, 我国已经确立了配置资源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在规范宏观调控中更有作为。 发挥这种基本制度优势的方法在于, 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粮食现代业态模式, 增强其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脑技术、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 粮食流通逐步成长为产业经济。 这是对建设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具有实质意义的探索创新。

随着我国粮食产业改革的深化,以及粮食流通技术与环境设施现代化的进步与革新, 有力促进粮食产业组织经营形式转型升级, 粮食 “产供销” 等全产业链相互结合和融合, 逐步振兴我国门类齐全的现代粮食产业经济体系, 即粮食产业现代化体系。 粮食产业链条结合越紧密, 就越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也越有利于建设国内粮食大循环体系。 这是兴粮之策、富农之道、 惠民之举。

提高供给方式的灵活性可大大方便消费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 线上消费逆势上涨, 对冲了疫情对消费的影响。 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的需要, 粮食流通也需要探索采取新业态模式。 除了城乡一体化的连锁制等现代业态之外, 要着力探索发展 “互联网+” 粮食的新模式。 根据需要探索创新将数字技术、 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相结合, 实行 “线上线下” 相结合的流通模式, 具有数据化、 智能化与协同化的特点,可更充分满足消费者全天候、大方位与个性化的需求, 大大促进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与效益。

目前, 要探索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和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推动制造业、 商贸流通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 发展数字商务, 建设数字供应链、 “互联网+” 平台; 加快智能制造、 无人配送、 在线消费、 电子商务、 数据跨境等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线下消费” 加速 “触网”, 还要因时顺势、 抓住契机, 通过创新发展, 不断丰富 “线上”服务产品供给, 补上在线服务消费的短板, 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使消费者省时、 省事和省力, 以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

从农村实际出发, 要切实进行以下环节建设: (1) 加快完善县域流通体系建设。 县(市) 城是县域经济的中心, 也是城乡结合部, 要适应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趋势, 增强县城流通综合服务能力, 建成辐射带动乡镇、 服务本区域的重要流通中心; (2) 加强县域流通市场主体培育。 根据需要培育发展不同成分不同形式的购销、加工、 储运等企业, 有效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 并加快补上冷链物流短板; (3)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即通过加强农产品流通与城市市场的对接, 保障农产品运输快捷高效畅通; (4) 支持发展农村流通新形式。 要加快村级规范化购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商业购销网点建设,尤其要支持农村 “电商” 普及健康发展, 解决好 “网购” 与快递配送问题, 提升电商产品质量和标准; (5) 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要把农村食品安全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严厉打击各类侵权假冒行为, 确保农村流通经营场所安全, 持续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推动县域消费环境实现大改观。

三、 站在新时代, 稳健奋进新征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面对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全国粮食产业必须紧扣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紧把握 “历史交汇期” 的新机遇, 有效应对新挑战, 稳健奋进新征程, 勇做新时代新征程的坚定者、 奋斗者、 搏击者、 得胜者。

(一) 新征程, 新特点

党中央、 国务院在 “十四五” 经济社会科技 《发展远景规划》 和 “中央一号文件” 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 擘画出粮食产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新蓝图和新征程。 在国家发展新蓝图中画出两条底线: 这 “两新”又赋予我国现代粮食产业经济的新特点:

一是粮食产业经济面临新的历史方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处在这一历史方位的中国,主要历史任务是, 按照 “十四五” 规划指明的方向, 集中精力、 团结奋斗、 埋头苦干, 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为历史、 为后人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是粮食产业经济面临新的主要矛盾, 必须承担新的任务。 即满足民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 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和优化结构, 及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促使人民群众多样化、 多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公平正义得到极大维护, 全国城乡呈现出社会和顺、 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三是粮食产业经济面临世界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必须迎头赶上。 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是人类社会技术文化生活的重大事件, 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数字化、 信息化管理和智能系统紧密结合, 多方位创新, 探索创新数字化、 信息化、智能化与新技术结合,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四是粮食产业经济面临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必须认真应对。 从底线思维出发, 我国粮食安全仍然具有制约性大、 任务繁重、 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的特点。 尤其是我国农业粮食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人均水土资源制约性大、 大豆对外依存度高以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 基于此, 必须从“保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 的战略高度, 坚持底线思维、 高线防备, 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补足短板, 为确保 “大国粮安” 打造更坚实的基础; 五是粮食产业经济面临多重叠加的新挑战。 在当今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时代,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 以及俄乌严重冲突等新挑战叠加, 导致世界粮食市场行情波动, 价格暴涨。我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统筹发展和安全, 在做好疫情防控和加快复工复产工作的基础上,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加强“大国粮安” 的压舱石。

(二) 新使命, 新担当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农业粮食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主线, 以及农业粮食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这些重要因素都决定粮食产业经济必然和必须担当新使命。

即全面坚持和不断加强党对粮食工作的统一领导, 发挥党政同责的根本优势。 总体而言, 全行业要扛上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做到 “两个维护”。 进一步说, 要把坚持党对粮食行业的领导, 落实和体现到党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上; 落实和体现在粮食安全的各项责任制及考核中, 以及粮食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各项环节上。 这些是粮食产业经济沿着正确方向、 在新征程上扬帆奋进的根本保障, 命脉所在,胜利所在。

即坚持将全力为人民群众 “谋利造福” 奉为粮食行业的基本发展宗旨,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粮食是最大的民生, 是维护人的生计和生命、社会的生产和生机的战略物资。要始终把人民利益和福祉放在最高位置,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米袋子” “油瓶子” 和 “菜篮子”连着亿万民众的大民生, 要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保障粮食供应链通畅, 在固链、 补链、 强链上狠下功夫, 着力畅通产业链、 供应链、 物流链, 确保各类产品供应充足、 种类丰富、价格稳定, 切实为生产者谋利,为消费者造福; 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 确保民众充分享有粮食权, 使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

构建农业粮食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是我国适应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变化的内在要求。 为构建以国内粮食大循环, 必须采取如下举措: 首先, 大力夯实农业粮食产业基础能力。 要确保 “米袋子” “油瓶子”“菜篮子” 产品全面持续稳定增长, 特别是必须保障粮食总产量达到1.3 万亿斤以上。 其次,大力促进产业链、 价值链、 创新链联动发展。 通过产业化、市场化联动建立共享性技术平台, 打造 “政产学研资” 等各方面的紧密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解决跨行业、 跨领域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再次, 大力畅通供应链和物流链。 充分发挥我国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推动各类产业链的相互联动和结合, 形成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最后,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合作相结合。 通过促进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衔接, 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力、 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现阶段加快发展农业粮食现代化, 既是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 的必须, 又是粮食行业在新征程上的重要使命。在现阶段, 我国构建农业粮食“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必须加快现代化进程。 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域条件下, 农业粮食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不尽相同。新发展阶段农业粮食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可以概括为 “六化”: 农业粮食产业体系现代化, 农业粮食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业粮食经营体系现代化, 农业粮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 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现代化, 农业粮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于推进粮食现代化, 需要转变传统观念, 把粮食由单纯的商品转变为一项新的现代产业经济, 大力构建其现代化体系。按照产业自身特点着力实现“六化”: (1) 粮食管理宏观化、 数字化; (2) 粮食市场统一组织化、 规范高效化; (3) 粮食产业模式融合化、 规模化; (4)粮食贸易市场化、 国际化; (5)粮食资源开发综合化、 科学化、精细化; (6) 粮食加工适度化、标准化; (6) 粮食消费理智划、 营养化; (7) 粮食储备制度化、 智能化; (8) 粮食市场业态实现连锁化、 网络化;(9) 粮食产业链、 供应链、 物流连结合化、 系统化; (10)粮食服务社会化、 专业化。

2022 年4 月1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这个重要文件, 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和重大任务, 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 为建设全国高标准市场体系、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坚强支撑。 同时, 文件明确提出, 要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 加快营造可预期的市场化、 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中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具备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条件。 但当下的中国商品市场并不统一, 而是由成千上万的实体小市场零星组合而成, 存在 “分散、 混乱、 孤立”, 及由此产生的 “组织度低、 规范性差、 成本较高” 的短板。 鉴于此, 必须消除“难点” “堵点”和“痛点”, 加快建立健全国内统一大市场。 其实质是指, 把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在社会大分工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融合成一个互相依存、 互相配合的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 从经济学理论的高度看, 它具有科学内涵,从空间上看, 商品和要素可以跨区域跨行业自由流动性较大; 从时间上看,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跨期稳定性较强; 从价格上看,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价格差异较小。

建立健全国内统一大市场,关键要在 “全国统一” “做大做强” 上下功夫。 在总体上,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坚持问题导向、 破旧立新, 从 “立”的视角出发要抓好 “五统一”: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 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 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 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市场都要大而强。

具体到建设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 必须加强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的 “五统一”: 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落实 “全国一张清单” 管理模式; 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 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 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总上述, 我国粮食行业必须建立健全具有统一性和组织性、整体性和竞争性、 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大市场体系; 实现全国一盘棋, 提高整体市场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基于此, 要促进上下游、 产供销、 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合、 整体配套, 把各种市场藩篱都彻底打通, 全国畅通、 统一流通。

(三) 大手笔, 谱新篇

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必须紧扣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把握新机遇, 应对新挑战。 在新发展理念统领下,挥斥椽笔,浓墨重彩,谱写粮食新篇章。坚持和发扬“党政同责”的根本优势, 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强化“大国粮安”的定海神针;坚持和忠诚“国之大者”崇高信念, 让民众充分共享粮食权,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坚持和发展“大食物观”,开发多样化资源,丰富百姓“油瓶子” 和“菜篮子”;坚持和加强 “道路自信”, 落实“立足国内、 以我为主” 的正确方针, 确保中国饭碗主要盛中国粮; 坚持和创新高质量发展战略, 加快实施 “五优联动”, 让优质粮的产业链条 “优产” “优购” “优储” “优加”和 “优销” 相互联动, 使其“优上加优”; 坚持和深化以农业粮食 “供给侧” 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 提升供给质量, 促使粮食“供给侧” 与 “需求侧”结构相适应; 坚持和充实 “大国粮仓”, 成为储粮数量足、 质量优、 储得进、 调得出、 用得上、 调控力强的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坚持和提升粮食市场, 促使其成为全国统一、竞争有序、 规范高效、 结构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 坚持和采取科学食物消费模式, 既有益于人体健康, 又有利于节粮减损; 坚持和探索以国内粮食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外 “双循环” 新格局。

猜你喜欢

粮食体系
珍惜粮食
十八连丰!我国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构建互联互通“四大体系” 推动人大“两个机关”建设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