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运动训练学文献计量分析与期刊发展关系研究

2022-11-07王晓蓉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

灌篮 2022年7期
关键词:发文竞技理论

王晓蓉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

运动训练学是学科定位、理论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关键,《体育科学词典》释义,运动训练学(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运动训练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最为突出与值得研究的是运动训练学文献计量分析与期刊发展的关系。

一、时间分布发文量历时性变化

时间分布发文量的历时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研究主题的动态演进过程。基于检索式范围内的运动训练学学科发文趋势以“北京奥运周期”为峰值,向两侧逐步递减的趋势。从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发展历程分析,改革开放后至20 世纪90 年代,我国运动训练学由“体育高等院校的一门新型、独立的专业基础课”逐步演进为“与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结合的体育学科的二级学科门类。所以,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有关运动训练学的载文量逐步提升,并围绕着“奥运周期”有细微的波动,在对于德、俄、美等国不同流派运动训练理论成果进行了辩证的“继承与扬弃”后,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不乏诸多创新,在21 世纪初期形成了一些理论价值巨大、实践影响深远的可观成果。在此期间,理论研究成果载文量激增,并于2004 年雅典奥运会形成了第一个高潮;第二个载文高潮形成于北京奥运会周期,彼时我国体育体制达到顶峰,需要集中各种资源发展竞技体育,科学研究成果作为运动竞赛成绩的重要攻关资源在该时期被集中起来用以提升竞技成绩。因此,其载文量达到极值;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全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成了时代命题。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体育发展方式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难以匹配,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法制等契合民生国计的研究领域成了北京奥运会后国内学者理论研究新的逻辑起点。与此同时,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载文量趋于饱和,需要选择新的理论基础、方法范式进行研究,这使得载文难度增大,总体上也造成了载文量的下降趋势。

二、空间分布发文量共时性变化

空间分布发文量共时性变化可以通过作者及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等反映研究主题的空间分布特征予以体现。

(一)主要研究者及合作情况

1.1992-1999 年

从整体上看,高产作者较少。田麦久、刘建和、徐本力、茅鹏、张洪潭、张忠秋等学者发文量较大。但从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上看,发文作者间存在明显的独立状态,没有形成直接的合作关系。这是因为彼时是运动训练学“中国化”形成的初步阶段,实践者较多而研究者较少。与此同时,多数研究者处于对自己研究领域进行“完善与发展”的阶段,尚未与其他学者的研究领域形成互补的趋势。所以,彼时研究学者较少且合作趋势不明显。

2.2000-2009 年

与1992-1999 年相比,高产作者增多,合作趋势明显。随着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截至到1996 年底,我国体育学设有的博士学位授予学科明显增多。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于1994 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运动训练学”专业博士点,随后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以及各师范类院校及综合大学相继获批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开启了该学科高质量科研人才的培养之路,也使得该时期从事运动训练学科学研究的高质量科研人员呈现井喷式增长。该时期部分学者已经通过合作形成了运动训练学的科学研究集群效应。例如“田麦久-熊焰-刘大庆”团队、“董德龙-梁建平-范安辉”团队。但从总体上来看,该时期运动训练学各学者之间的合作趋势仍不明显。

3.2010-2019 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训练理论研究逐步深入,之前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单学科,内容较为单一,现在内容研究逐渐深化,由宏观转入微观,由片面转向全面,内容更加丰富深化,由量变的积累出现质的飞越,研究力量稳步上升。

在学者间的合作及研究团队的构建方面。随着国际竞技运动的不断发展,我国以服务于优异运动成绩获取的运动训练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难题。需要以跨学科、跨领域的眼光及思路构建科研团队进行整体性攻关。所以,该时期较之于以往也有了更加密切、多向、复杂的合作趋势。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王卫星教授为主的团队主要聚焦体能训练领域;宁波大学陈小平教授科研团队主要聚焦竞技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实践性难题攻关;仇乃民教授、李少丹教授则主要聚焦于竞技能力、竞技状态等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练碧贞教授则主要聚焦于篮球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过程中的选材及参赛问题;田麦久教授科研团队仍然聚焦于运动训练理论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研究中。

4.1992-2019 年高产学者及合作情况整体性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发文23 篇,以项群训练理论开创了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先河,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观念、方法等;刘建和教授、李少丹教授、仇乃民教授分别发文16 篇、15 篇、15 篇。其中刘建和教授主编《运动竞赛学》,是21 世纪的运动训练理论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渗透的开拓性劳动,成为直接表现与评价运动训练成果的重要理论基础;李少丹教授与仇乃民教授合作发文8 篇,聚焦以新的理论、方法、范式、视角解决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过程中自身及外部的局限性问题。

运动训练理论作为应用性知识体系,集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理论于一体,主要依托于生物化学、生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领域进行微观研究及实践指导。只有将学科之间的研究相互交叉、互为指导,才能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博士的培养力度加强,我国运动训练领域学术理论的合作意识明显加强,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沟通、对话和交流。在此时间区间内,我国运动训练学科学研究形成了一批探索“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问题”的理论研究团体以及扎根实践解决如何提升竞技能力、运动成绩的实践研究团体。

(二)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术研究平台分析

对于我国研究运动训练学有关理论的主要机构进行共现图谱分析,能够使后来的研究者们更好地了解该领域取得的相应理论成果的主要部门、主要团队、主要合作群体及他们影响力的大小。也方便后期研究在查阅、参考文献的过程中更有倾向性及选择性。将已获取信息导入Citespace 软件,将相应的参数设置如下:年限时区分割(Time Slicing)为1992-2019 年,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为1,节点(Node Types)设置为机构,选择阈值在不进行网络裁剪的基础上设置为每一个时间切片排名前50 的机构。为了使发文机构的发文量精确化,将分属统一研究机构的不同二级部门进行合并。

众多发文机构节点均为孤立的节点,各机构间连接点匮乏,这表明我国体育界对于训练学理论的研究没有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良性状态。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性成果较少。说明我国在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方面尚未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不利于各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从发文机构的整体布局来看,国内有关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体育类专业院校及师范类院校的体育学院(系部),但综合类大学发文较少。所有院校都拥有悠久的体育学专业开设历史。运动训练学学科科研成果的不断丰硕,与这些具有良好训练学研究基础的科研单位密不可分。

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热点及演变

主题词和关键词通常是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因此,如果某一关键词或主题词在其文献中反复出现,则反映该主题词或关键词所表现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主题词和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以高中心性形式分别生成1992-1999 年、2000-2009 年、2010-2019 年三个时段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热点图谱,并对研究热点演变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

(一)1992-1999 年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热点分析

该时段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热点特点为: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对象在不同的训练阶段,为了解决运动训练过程中练什么(训练内容)、怎么练(训练方面)、谁来练(教练员、运动员)的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科学研究。由于此阶段是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其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运动训练学》教材所框定的内容进行。与此同时,各研究热点之间的关联度较弱,这说明该时期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成果以线性的科学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追求一种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并以此来说明运动训练的确定性规律并预测运动成绩的变化和发展。但是,理论成果需要以运动员—人作为研究对象。面对动态、复杂的非线性人体系统。这种线性思维只适用于解决一定范围内的共性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竞技体育发展形势,其有效性与确定性难以为继。

(二)2000-2009 年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热点分析

与1992-1999 年相比,在研究热点方面有如下演进趋势。第一,覆盖运动项目增加。乒乓球、艺术体操、田径、排球、足球、散打等运动项目成为这一时期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重点项目;第二,出现了等训练学理论研究新的切入点。以往的训练学研究热点,以体育学理论为基础,聚焦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具象性问题。而该时期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开始以“哲学”“辩证法”“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聚焦运动训练学的系统、结构、体系的研究。比如“一元训练理论”基于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探讨运动训练学竞技能力构成“体能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以新的角度论证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本质问题。第三,“奥运会”作为该时期新增的研究热点,则反映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过程中“团队化研究”的形成。

(三)2010-2019 年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热点分析

该时区的研究热点,仍然以“运动训练”为核心,围绕着核心力量、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竞技能力、体能训练这几个热点问题进行。这说明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方向较之以往没有太多变化。即围绕如何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展开系列的研究。

与前两个时区相比,“体能训练”成为该时区研究的热点问题。体能训练作为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竞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教科书中是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方面的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在北京奥运会前后,部分访美学者学习美国职业体育催生出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对于体能训练有了新的研究视角与认知——即“核心稳定性训练”。就此问题通过何种方法开展训练?负荷量度与强度如何设置?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匹配人群有哪些?这些问题成了此时间段的研究热点。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学文献计量分析与期刊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如下特点。第一,目前,在运动训练学的研究领域,发现该学科下设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该学科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中的地位以及未来该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范式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上述研究推论,该学科内的基础理论研究很显然是该学科发展的基石,以此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该学科下设所有专业的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研究对象来看,如何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该学科研究的终极命题。第二,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为竞技能力的提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竞技能力的提高是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也是现阶段最迫切的需要。如果将很多能够作用于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的研究点,如竞技能力提升的周期与板块理论、运动训练的监测与控制论等,成为训练学领域的高频、热点问题会更好。

猜你喜欢

发文竞技理论
四部门联合发文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青春正激昂 逐梦竞技场
电竞种植记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