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2022-11-07周艳玲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体育部

灌篮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冠内容体育

周艳玲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体育部

在本次抗击疫情中个人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有效预防新冠感染的前提条件,通过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在提高大学生正确的防护知识同时能有效减少疫情的传播,因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育是集锻炼与健康于一体的体育项目能够提高身体免疫能力,在疫情期间居家隔离自主锻炼成为体育锻炼新的潮流形式。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各个方面,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内容主要针对在运动过程中需要习得的体育健康专业知识,预防运动损伤。为了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具体工作要求,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推动抗疫情境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引,将特殊时期高校体育课程运动技能学习转向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本文拟将体育学科认知角度拓展到体育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及挖掘研究,重点考究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将体育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体育与健康教育并行何以成为可能,分析在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体育健康内容构建的必要性,探寻体育健康内容构建的路径,以期在疫情常态化下为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能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理念及运动方式提供参考。

一、高校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内容建设现状

(一)高校健康教育停留在“喊口号”层面

当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校领导阶层大部分还未能意识到关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健康及其内涵认识不足,对健康教育认识存在片面性,忽视了应当首先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健康教育的学科领域定位不太准确,主要表现在:第一,将健康教育视为边缘学科未能引起重视;第二,大多数高校的健康教育教学中,还只是停留在要求体育教师适当的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层面,而对于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没有跟进;第三,健康教育通过多年的呼吁当前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喊口号”层面,普遍存在“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对行为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倾向,导致学生健康行为能力的培养远远落后于健康意识。

(二)内容设置不够聚焦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关于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比较繁杂,没有明确的定位,体育学科的健康教育内容更为科学的普及,现有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只能是碎片化、边缘化和应急性的存在,高度依赖政令和重大事件推动,教育质量处于低水平阶段,健康教育内容边界模糊不定,不够清晰。主要表现在:第一,选取教学内容太多,在教学实践中难以一一落实;第二,健康教育内容不够聚焦,针对性不够;第三,健康教育课程在各校实际开设时间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第四,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不够成熟,导致对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挖掘不够,仅停留在表面阶段。

(三)内容从教学到应用的转化尚不够突出

健康教育学习的主要功能和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健康知识从而掌握基本健康技能,还要能够学以致用,否则,这些内容让学生学习的意义不够突出。但是,从当前的体育课堂中关于健康教育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学以致用的缺乏,学生学也学了,练也练了,但是很少思考为何要学与练这些内容,对学生实用性引导不够,学习内容从教学到应用的转化尚不够突出,就会造成学生学会了健康教育的知识后但不知道如何应用,生活或特殊环境中也就难以派上用场。

二、新冠疫情常态化高校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内容建设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

多年来党和国家对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多次发布文件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做了明确的部署。2016 年在颁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特制定本指导纲要”。由此国家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高校教育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已成为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贯彻落实好国家相关文件,国家关于健康教育的政策不断推进加大了高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及普及,而学校高等教育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素养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生活主体,观念的转变引发行为的转变,在自身的健康理念及生活方式得以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具备向社会大众广泛传播能力,可见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成为党和高校尤为重要的教育方针。

(二)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战略贯彻实施背景下,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开展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利用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契机,切实将健康教育改革为导向,制定相关体育运动项目中所具备的健康教育知识,推动学生身心素质同步发展。虽然部分高校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努力,已经制定出相对成功的健康教育模式,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突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育与健康课程还停留在单纯的学习和掌握体育技能与技巧,未能在体育项目中培养学生对“每天锻炼”“终身锻炼”目标的健康的运动理念,因此推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将“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作为教学内容,不断深化体育精神与体育人格对个体性的塑造,实现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促使身心都得以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

(三)当前疫情防控的需要

疫情常态化下,如何有效阻止病毒传播,除了不聚集、勤洗手、带戴口罩等生物隔离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使个体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学校的封闭式管理使大学生对于锻炼的需求越来越大,多数大学生待在寝室不愿意出门,在集体环境中如何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与方式,形成健康的锻炼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抗击疫情情境下新的热点话题。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健康素养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占据重要地位,良好健康素养的形成有助于帮助部分学生转变自身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大部分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到位,从主观上切断病毒的广泛传播,做到不传人,及时有效地自我监督与管理,树立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面对健康相关问题时的动手处置能力,满足疫情常态化下我国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

三、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构建

(一)高校体育课程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健康内容体系的选取是以当前新冠疫情常态化如何提高高校健康素质研究现状为前提,以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在围绕学生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锻炼解决疫情状态下大学生面临的健康问题,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选择体育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本研究中面对当下大学生出现的健康教育的问题,以《健康中国》和《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具体的工作要求为导向作为体育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提出,体育健康教育内容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聚焦健康教育要全面,健康促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身心的完美统一,根据体育项目的特殊性,在构建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时对内容的选取非常重要,更需要考虑各级内容的逻辑关系,也要考虑与高中体育健康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系统的制定出每一学年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循序渐进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适用性原则

大学生由于家庭成长环境、个人生活习性的差异性、出生地、专业类别等因素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有相应的影响。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的生活理念及自我价值,单一化和扁平化的教学难以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制定适应大学生“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准确地掌握学生需要的健康方式和理念,因地制宜地开展健康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强化大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因此,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对健康的需求选择适用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内容。

(二)高校体育课程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确定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健康教育内容基于大学生认知发展与个人需求特征等,确定大学生在当前疫情防控阶段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健康知识内容。健康教育类内容是指自我身体认知、科学锻炼方法、健康行为、运动伤病、运动营养、运动心理与社会适应等。本文拟在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以“健康水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方面进行分类研究,为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

1.健康水平教育内容构建

健康水平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性与生殖健康、慢性病预防、传染病预防、日常养生保健等方面。在健康生活方式中与体育运动直接相关内容有:运动锻炼、睡眠作息、合理膳食等内容,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安排好健康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才能保障自身的健康水平,这些都与体育运动项目密切相关,据研究证明,每天坚持运动 30-45min,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细胞数量、抵抗力,每天适量的体育锻炼对睡眠有促进作用。而个人卫生、吸烟饮酒、毒品对身体的危害等知识的学习虽然与体育并无直接关联,但也是健康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传染病预防方面:对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过程与方式、个人防护与疫苗接种的健康知识的学习,新冠肺炎病毒看上去比较可怕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传播能力很强的传染病,通过接触及空气传播能够以人传人,具有不可控性。在体育课堂中应该重点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大量的普及和传授,如何预防传染病更是当前极为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可能引起病毒传染的途径和原理,正确的预防疾病传播的可能,及时切断传播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健康教育中也要加入关于性与生殖健康、慢性病预防、日常养身保健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性传播感染、慢性病的常见症状、饮食与运动养生进行关注,使学生掌握健康的生活知识和技巧,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

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

2019 年底新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人们不仅在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在心理上对于疾病的恐惧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有效控制病毒的传播,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是处于隔离状态,学生不能随意出入校园,大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校园内进行日常活动,受限的自由、封闭的环境更容易使大学生经常遇到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让学生正确地面对心理上的困扰尽早地接受专业的心理教育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并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学会疏解情绪释放压力的办法,疏导学生通过运动排解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乐观、勇敢顽强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健康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命与安全教育内容构建

全球疫情侵袭之际,不断更新的死亡数据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与安全教育的价值,健康和生命教育又提升了一个新的教育高度,启发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各科知识,尤其要注重大学生对健康和生命的关注度,疫情的发生为健康与生命的重要性提供了教育契机。高校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接受“生命挫折”教育、远离“死亡”教育,近年来大学生中频繁出现自杀、暴力攻击他人、自残、谋杀等极端伤害事件,对自己对他人的生命不负责任,因而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尊敬之情、敬畏之心是预防部分个体漠视生命容易出现极端行为的有效手段。体育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努力拼搏,超越自我的勇气,正确面对成败,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帮助同学们树立健康积极的生命意识,正确认识人生中出现的生死,如果困难和挫折不可避免,如何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是当今大学生能拥有的最大的精神财富。在体育健康教育教会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时,掌握正确的救人和自救生存技能,学会正确的急救知识及技能(中暑的预防、运动性贫血的预防、包扎、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等)、突发灾害避险技能(突发火灾、地震、房屋坍塌等)、意外伤害预防(动物咬伤等)也是体育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降低因意外造成的身体伤害。

四、结语

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教会高校大学生如何利用体育课程塑造一个强大的身体同时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培养大学生以运动成就个体身心健康成为一种鲜明的文化表征。在满足大学生生活、学习方面对健康教育的需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旨在为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营建一个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强化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行为习惯,通过大学群体的传播能力促进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意识的转变,提升公民应对重大疫情来临时身体和心理的抗风险能力。

猜你喜欢

新冠内容体育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自白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My Heroes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