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 政策考验校长的领导力

2022-11-06李健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4期
关键词:提质重构双减

李健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是一个考验,特別是对校长的考验。因为“双减”政策如何落地,如何落实,如何实现“提质减负”这个目标,很大程度上考验校长的领导力。

一、考验校长顿悟力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校长必须要了解政策的背景,领悟政策的内涵。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人民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于区域发展、行业发展、个人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人民拥有的财富和资源差距拉大,影响社会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

教育也面临类似的问题,由于经济地位占据优势在教育中便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加之资本过渡涌入教育培训行业,为追本逐利,恶意宣传,加重社会焦虑,违规经营,加重家长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教育正常发展,使教育偏离本质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就是要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国家发展与人的发展、个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

二、考验校长洞察力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要对“双减”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要洞察其内涵。

义务教育阶段“双减”的直接目标有两个:一是在校内,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二是在校外,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业全面规范,乱象消除,热度降温,收费合理,不影响学校教育。

要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统一认识、协调合作、各司其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定要做到深刻理解、坚定执行。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实现“双减”目标的最直接基层单位,对国家“双减”政策能否落地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

一是要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贫富分化,形成固化的对立阶层。二是要从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去理解。教育要“树人育才”“修业铸魂”,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让学生健康成长。三是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层面去理解。“双减”不是简单的“减量”,而是在“减负”的情况下,提高质量。“减负”是手段,“提质”是目的。四是要从改革的思想去理解。要“减负提质”,就必须改革,要采取更科学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只有我们在准确、深刻理解“双减”内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统一认识、积聚力量、勇往直前,坚定执行“双减”政策。

三、考验校长的执行力

要执行“双减”政策,实现“减负提质”,校长就必须下定决心改革,要认真查找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审慎研究对策,制订实施方案。我认为应从相对的高度、实际的宽度、发展的广度和教育的深度去思考,实现对学校教育空间的科学重构。

(一)从相对的高度理解,需重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关系

教育是系统工程,是一项整体事业,事关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责任。过去它们的关系是:学校主导、家庭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在“双减”政策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应重新明确,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

政府是教育的统领者。教育是立国之本,政府对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支持,各级政府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对教育进行系统规划、持续投入、协调各部门统领教育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是国家教育的统领者。

学校是教育的实施者。学校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研究“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策略和方法,落实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实施者。

家长是教育的奠基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育儿的基础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起重要作用。由于家长的教育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家庭教育并不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奠基者。

社会是教育的影响者。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观念的形成,正面的现象和信息对教育有积极作用,负面的现象和信息对教育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社会教育是教育的影响者。

(二)从实际的宽度理解,需重构学校教育的物理空间

“双减”政策,要求是“减负提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从课时、课程、课后服务三方面进行改革重构。

首先是课时,在课时安排上,我们遵循减少“静态”学时量,增加“动态”学时量,将文化课原来的每节45分钟改为40分钟,使“静态学时量”减少35分钟/天,每周减少175分钟。每天减少的静态学时量,改为科技、体育、美术、音乐、劳动学习时间,每周增加175分钟,还有每天17:00~18:00为体育运动时间,先集体跑操,后自由活动。其次是课程,我们将课程由每天7节调为8节后,每天多出一节课安排校本课程,学校共开设28门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学习平台,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课后服务,我们主要以体育、美育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身心、培养学生美感为目标,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姿多彩,让学生的身心健康阳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从发展的广度理解,需重构学校教育教学理念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要想实现“减负提质”,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才会主动积极学习,学习效果才会好。以前虽然不少教师认真细致地教,但始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学,强行灌输自己的经验,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重复训练。在实施“双减”后,我校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为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从教育的深度去理解,需重构教育培养目标

学生的成长是人生的成长,是生命的成长。成长有千万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激情,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转变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减负”有两层意义,一是表象性的减轻“数量”,二是真正地减轻内心的“负担”。

其实真正的“减负”就是减去学生的心理负担。人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数量不一定是主要负担,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小数量也是负担。厘清了“减负”的本质后,我们就可以找到落实“减负”的针对性策略和方法,就会明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才是教育的真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才是教育的本质。

猜你喜欢

提质重构双减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长城叙事的重构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为城市提质而歌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