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教育渗透劳动教育之我见
2022-11-06安剑峰
安剑峰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育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尤其对高中教育来讲,综合性的教学措施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保障。在其中,劳动教育无疑是思政教育重点的教育板块。高中思政教师应该在有效地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将现有教学模式加以改变和完善,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意识。同时,教育工作队伍对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构建也要做出优化,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教师也从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教育经验,为高中思政教育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高中思政;劳动教育;教育价值;现状分析;教育策略
个人素养是影响学生人生轨迹的关键因素。思政教育必须要给学生带来个人素养的有效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在未来发展中,面对学习、工作的挑战,以及外界因素的变化,都能够正确处理。高中思政教育中对思想、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很高。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从劳动中获得更多的启示,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中的相关概念,对生活、社会的一些现象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教师应该在思政课堂中,合理导入劳动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年龄特点做出有效的劳动教育教学创设,以利于学生去学习和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高中思政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
(一)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的精神
在高中思政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做一个勤奋努力的学生。加强高中思政教学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教师可以利用高中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效地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带动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从而促进高中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
高中是学生建立劳动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教学发展中完全基于教材和教师讲解的学习模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要想完成“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就要激发学生对优秀劳动品质的钻研兴趣,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投入感得到增强,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基础上,教师要将劳动教育和教科书上的内容结合起来,给学生营造劳动教育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获得优秀思想的熏陶,更加认真、努力地面对当下的学习和劳动教育。
(二)培育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立德树人”。为了落实在思政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教师需要拥有正确的教学观念。目前,许多教师存在只愿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应试技巧的问题,导致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种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无法为学生做好思想导向,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这就让很多学生的学习理念出现偏差。素养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思政教育必须针对劳动教育的教学渗透进行强化,落实学科育人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未来发展中,面对工作的挑战,以及外界因素的变化,都能够正确处理,养成热爱劳动,不畏困难的品质[1]。因此,在高中思政教育设计教学课程时,教师需要建立文化育人理念,在思政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中。想要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渗透设计模式基础上采用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深度解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思政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认识到高中思政内容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让高中生不仅要学习思政知识,更要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
二、当前高中思政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来讲,目前高中教师在通过思政教育渗透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很多思政教學活动和劳动教育渗透是分割开的,然而德育和智育是密不可分的,是不能分开而独立存在的。很多的高中思政教师觉得劳动教育的工作并不应该是自己负责的,还认为劳动教育的工作是辅助性工作,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导致教师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学习,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样的现象,也让高中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困难,这是对学生发展非常不利的。当下不少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学,在头脑中没有对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思考,使学生的思想品质无法提升。
同时,部分高中思政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大体上已经创设了对应的活动模式,内容也是设计好的,这样学生参与的活动比较单一,既没有灵动性,也没有针对性。甚至有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意识到以人文本的重要性,没有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对活动进行设计,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活动,不能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同时,家长也没有对劳动教育予以重视,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也是导致高中劳动教育匮乏的原因,学生自身也受到周围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畏惧、逃避劳动,劳动意识也逐渐淡薄。
三、高中思政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教育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班级劳动教育氛围
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以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进而突显当代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营造更加轻松的学习情境,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的、具有活力的知识。当下很多教师缺少改进教学不足的意识,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式以及思考路径,所以这也是当下高中思政教师亟须解决的教学问题之一。以往学生依靠课堂听讲,虽然可以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是缺少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导致学生很难真正地从班级学习中完成核心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要注重劳动与生活的联系,并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班级日常学习中时刻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汲取更多的营养。
举例来说,在《走进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化视角构建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渗透劳动教育。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場所,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往往都是基于表面,他们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对很多优秀的思想、人物事迹也只是一知半解。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积极创设集体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从活动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并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教师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要对本班学生劳动教育渗透做规划,结合文化生活的主题,比如:介绍一些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文章、书籍给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自选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上演讲,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表演活动,让学生根据具体的事件来进行劳动场景的重现,这种方式十分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来进行演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劳动教育的内涵。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来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组内的成员通过分工设计表演流程。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模拟场景等过程来进行表演活动的展开。教师可在活动时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使学生产生主动想要参与劳动的渴望,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融入劳动教育氛围中,增强自身的劳动意识[2]。
(二)结合信息技术引入案例教学模式
现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教师在高中思政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优化教学技能和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网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素的教学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上吸引到现实世界中,从不同的教学素材中找到劳动教育的路径。高中教师在劳动教育工作中,也要借助当前的信息化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弥补以往的教学不足。但现阶段高中思政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存在对教育生活化重要性的严重认知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等一系列降低教学效能的现状,使得学生课堂所学不能为生活所用。为实现劳动教育的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挖掘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生动的教学影像和教学案例,提高班级劳动教育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道德品质,获得内心的良好感受。同时在多姿多彩的内容影响下,劳动教育课也更加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将学生的劳动教育从校园带入生活。这样的学习课堂也是当下的流行趋势[3]。
举例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思想品格,同时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意义的认知,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引入多媒体影像内容。可以播放一些劳动标兵或者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比如:大庆铁人王进喜、“最美奋斗者”时传祥,拥有“一团火”精神的张秉贵等,用真实的事迹去感染学生,从而增加学生对于生活态度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使得学生能够在面对劳动困难的时候,勇于克服困难,增强自身的劳动能力。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互动探讨的问题,比如:张秉贵代表了什么精神?大家从王进喜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能够逐渐发展劳动素养。学生也可以结合社会现象、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疑惑。让学生轮流上台,说出自己心中对于劳动的看法,也可以讲一讲自己从案例中获得的启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学习趣味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发展,实现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渗透。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发现劳动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思政教师需要融入更多教学资源、时事案例,在组织学生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主探究,这样的教学不但提供丰富的内容,还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灵感。运用信息化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已经被很多教师采用,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对劳动教育的手段进行更新,即增加信息手段的运用,从而课堂效率。
(三)加强劳动实践活动设计
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用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内心感受,如果单纯地依靠理论灌输,很难真正完成劳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目标。高中思政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思政教育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思政科目作为综合性教育学科,其教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古今中外、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德育教育元素,需要高中教师着重去开发,去拓展,这也是实践拓展活动的教育价值。结合以往的教学观察,很多高中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教师经常使用语言传授的模式,导致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师要注意革故鼎新,加强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所以教师要强化团队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其感受到劳动教育的魅力,这也是思政教育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提高劳动技能,建立合作意识。举例来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的思维以及眼界也随之得到开阔,教师应合理挖掘周边实践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通过真实的实践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劳动的意义[4]。
比如:在《我国的政党制度》教学中,红色文化和党史教育是目前教育重点。教师可以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去烈士公墓进行扫墓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红色文化和党史教育的熏陶,明白革命先烈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布置学习内容,为学生详细地展示历史事件或者发展过程,并结合一些优秀的人物案例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在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课程学习中不断地刷新对红色文化思想的认知。与此同时,结合劳动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打扫公墓,清扫墓园,在劳动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思政教育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快速领会红色文化思想,感受数不尽的仁人志士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保家卫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并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劳动任务。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拓展思政教育的宽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路径。实践教学设计能够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保障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使得学生更好地参与劳动,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正面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并且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也在逐渐养成,可以有效地实现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
通过高中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融合教学,让学生在劳动的体验中领悟红色文化,領悟中华民族是一个奋斗的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而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同时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思政教育通过实践活动渗透劳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可行性措施。
(四)融入家校合作教育
思政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思想素质,而家庭教育则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劳动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尤其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很多学生在家里几乎不参与任何劳动,而更多的责任在于家长,部分家长看见学生参与劳动就“心疼”,甚至阻止学生在家中参与劳动,这对于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养成无疑是一种阻碍。若是家庭劳动教育的长期缺失,即便在学校接受了劳动教育,也很难得到良好的消化和吸收。造成学校与家长之间出现隔阂。教师应与家长建立起长期的互动平台,与家长分享一些关于教育的经验,切身帮助每一位家长了解自身的教育缺口。教师应开展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切实帮助学生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引导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发展与形成。也可以给家长做出有效的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端正教育态度,受到熏陶与影响,逐步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积累教育经验,积极配合学生教师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需要具体、直观地体现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拓展教学资源,需要根据教学实际采取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也包括家长对劳动教育更主观的接受。在确定了精选的教学内容时,对其他部分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创新设计,比如:可以让学生结合家校合作教学活动自己去思考劳动的价值,这样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身的劳动技能,进而产生优秀的劳动意识[5]。
举例来说,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教学中,“孝”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俗语。教师可以从“孝”的角度出发,邀请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比如: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孝的一种体现。以家务劳动为主题,其地点就可以设置在教室,把教室布置成家庭情境,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在做家务的活动中,家长能够了解到其实家务活是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优秀平台,但是由于平时对学生的溺爱较多,使其很少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先在班级里组织一个班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孝的理解,或者探讨一下劳动技巧,有经验的同学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然后给学生布置劳动任务,就是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完成家务劳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一些劳动活动,比如: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烹饪、打扫屋子、洗衣服等活动。同时要求家长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监督,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学生,要进行适时的介入,进行正确地引导,否则将失去劳动教育的意义。通过家校共育式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也逐渐意识到优秀的劳动品质在生活中的价值,懂得如何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相比较单纯的语言传授,或者书本指导而言,让学生用真实的经历去接受劳动教育,无疑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结束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劳动教育工作,这也是高中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思政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品德教育,不断地促进学生和谐、健康、综合地发展。同时,在实际的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必须重视劳动教育活动的创设,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劳动教育渗透。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当作自身的教学责任,学生的学习一直都是围绕应试内容,未能获取更多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应创新教学策略,包括营造班级劳动教育氛围、深度挖掘教学资源、构建家校合作活动、创设合适的实践活动这几方面,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宽度,提高劳动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玉林.高中思政课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之管见[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74-75.
[2]梁婉雅.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2(3):70-73.
[3]吕叶.高中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J].决策探索,2021(12):80-81.
[4]向小琴,苏聪丽.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实践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12):38-53.
[5]李敏,叶文明.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1(31):45-47.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开放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批准号:KCZ202107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