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研究

2022-11-06林裕杰

高考·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

林裕杰

摘 要:新课标环境下,核心素养体系之内,数学建模为关键部分之一。数学建模是指学生能够从数学问题当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应用数学语言或者方法建立模型,计算求解,最终检验结果,将模型不断改进。下文简要论述建模素养培养价值,并从高中数学教学角度论述建模素养提升教学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建模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为高中数学新一轮教改指明了方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当中,数学建模素养相关的阐述为“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选择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应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面,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能够培养其数学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一、数学建模的基本内涵

运用数学建模方法能将现实问题通过数学化的形式处理,通过数学语言有效表达问题内容,借助相关数学知识与方法建立问题模型,以此提供正确的问题解决办法。简言之,数学建模能够把数学和现实相结合。有关数学建模,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建模阶段,即从数学视角出发找出存在的实际问题,然后利用相应的数学思维合理剖析该问题,以数学语言表达分析问题的最终结果,建立起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有效转换成数学问题;二是求解问题阶段,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答问题模型,求解问题结果;三是调试模型阶段,主要指的是改进或调试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将依托模型获得的结论对比实际问题结果。总之,有效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另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二、高中数学建模素养渗透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可行性

高中学生已经历过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具备能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抽象性思维,而这种抽象性思维恰好是进行数学建模的必要技能。同样,这一能力可以为顺利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奠定基础。另外,数学建模要滿足必要的技术性需求,即学生在数学建模时应以数学思想、数学知识为支撑。由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几何、函数、概率等知识,特别是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加深对以上知识的认知。与此同时,高中学生能灵活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例如类比、转化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等。综上所述,高中学生已具备数学建模所需的理论知识、思维方式以及数学思想,因此能为数学建模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二)必要性

第一,数学建模的渗透,能够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问题抽象过程,经过分析和解决,逐渐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第二,数学建模的应用还能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树立以生为本观念,对于课堂教学模式大胆革新,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教学路径。第三,在建模教学环节,教师可选择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分析、求解和检验模型,生动呈现建模信息。第四,数学建模的应用下,教师将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培养重点,提高其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素养提升目标[1]。

三、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一)未能体现智能计算思维

国内很多高校已开设数学建模及智能计算的专业课程,旨在依托智能技术辅助数学建模问题的处理,从中体现出数学和智能科技之间的有机融合,降低了解决数学建模问题的难度。高中阶段的数学建模教学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教师没有对智能计算思维形成一个系统认识,在建模教学中往往忽视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智能计算思维的渗透相较有限,一旦问题过于复杂则难以进行建模分析,导致建模教学仅满足于简单的知识层面,这样会影响到数学建模素养的提高。

(二)未能做到全过程数学建模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数学建模已经被归进课标中,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中数学教师与学生仍需进一步适应,具体表现在数学建模教学依旧以应用题为主,这样的解题训练过于封闭,并非全过程的数学建模教学。缺少“建立模型”部分,这样会失去学科融科、思维开放的优势特征,大幅降低建模教学的现实价值;而缺少“检验与改进”部分,不利于发展其数学思维,培养其科学精神。以上存在的问题均会淡化建模素养的培育功能。

四、数学建模主要流程

(一)找出线索,提出问题

有关能否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始终是数学教育领域关注的重中之重。在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领域主要重视“三大能力”的培养,关于“问题解决”能力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但是在新课改持续深入及素质教育推广普及的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获得重视。在课堂教学或是制订课程标准中都能优先考虑这一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学生更倾向于处理问题但是这种问题是封闭的,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作为数学教师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找出并能提出问题。而这也属于数学建模的首要环节,这里提出的“发现问题”需要依附于与之相应的情境中,学生对教学情境、现实场景展开深入思考,而“提出问题”应为抽象的数学问题抑或现实问题。这一环节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提出问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立足某一问题或系列问题,引发后续的建模活动。

(二)剖析问题,建立模型

剖析问题并非只拘泥在数学领域,学生还要调动现实生活或在其他学科习得的经验,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存在资料差异。简单来讲,这个环节是“加工”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问题数学化”,让其彻底成为一个数学问题,但是依旧存在不一样的现实背景,并且内部结构关系体现在数学层面上。有关“再加工”,即通过已了解的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性质等让数学问题模型化。借助上述两大环节会达到数学抽象的效果,从问题的现实世界进入数学世界,利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和规律剖析问题。

(三)明确参数,计算求解

具体来讲这一过程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关键在于确定参数。决定确定参数的是数据丰富性及数据质量,且收集数据为关键的数学建模组成部分。为此,应确保其来源的丰富性,比如封闭性问题需要利用所给出的各类数据;而开放性问题,要利用网络、教材等途径获得。有效运用这些数据将各项模型参数确立,再通过具体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也能看出数据分析、运算与数学建模的关系十分密切。

(四)结果证明,调试模型

最后一个建模流程要求给出最终的问题结果。但在某些情况下,能从上个流程中获得结果抑或给出判断。若是面对的数学问题相较复杂,其中涉及多个方面,那么数学模型所涉及的参数类型各有不同,计算中所采用的数据如果来源单一,很容易因为不符合现实情况而发生结果偏差,出现这样的情况要结合具体情况再进行调整。

五、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提升教学策略

(一)关注数学建模和课堂教学的融合

在数学教材当中,数学建模内容有几个课时,要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关注建模内容思想性研究,组织建模活动期间,既能从教材出发,又能将建模思想贯穿于数学知识体系。

比如:讲授“数列”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信用贷款、银行储蓄等类型问题创设建模活动情境;讲授“分段函数”的时候,可以选择“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表辅助建模活动的实施;讲述“不等式”和“解析几何”等知識的时候,教师也可对学生加以指导,辅助其研究教材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从中寻找数学模型。

因为教材中的内容呈现的是相对简单的数学模型,和真实建模活动之间存在差异,教材内部提问题的目标明确、结构简单,但是数学建模问题大多结构无规律、条件模糊,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期间,注意对教材问题的拓展。如“教育储蓄”问题的讲解,其本质属于“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形式,当问题的结构明确时,已知条件大多会给出“月存款数额”“利率”“存款时间”“本金”和“利息”等条件当中的几个,要求学生求解,此类问题开放性较小,对于高中生来讲难度不高,教师在组织建模活动的时候,可以适当对其进行拓展,将知识背景提供给学生,要求其利用网络搜索与问题相关信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制订回报率最高投资方案。在活动过程中,引入函数模型,带领学生学习函数概念,用生活实例作为建模背景,将函数图表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来,体会函数和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之间的异同,结合记忆函数概念,抽象出函数模型,提高学生建模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将建模活动和日常教学相互融合,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维,为其建模素养提升奠定基础[2]。例如:某艘载货油轮在沿直线返回某城市港口的行程中,收到地方气象台公布的台风预报信息:“某号台风中心在轮船正东方向70千米处,预测本次台风所影响的范围是半径为30千米的圆形区域。”已知港口位于台风正南方的40千米处,这艘油轮若在航线不变的情况下,试问其能否遭受台风影响?学生在解决这道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其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解决。模型1:首先将方程变为一般式并求出圆心与半径;通过点至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直线到圆心距离;对比和的大小。模型2:将圆和直线方程联立;利用消元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求出判别式的值并与0比较大小。

(二)组织探究互动,引领学生探究学习

高中阶段与建模有关的知识内容包括函数、概率、几何等,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函数和方程知识,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使之形成完整体系,才能内化吸收,建立数学模型。在生活当中,和概率模型相关的情境相对较多,比如:有奖促销、成绩评价、词汇量估计等内容,都需要学生利用数学的问题,建立概率模型才可求解;几何空间和数量之间联系密不可分,学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方式,分析题意、解决问题,在建模阶段,应用代数与几何工具,让问题更加清晰。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选择生活化问题,组织学生研究学习,发散思维、相互讨论、建立模型。

例如:“同种商品不同型号存在的价格差异”问题讲解,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当中的饮料、牙膏等商品价格差异角度出发,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商品重量不同价格不同生活现象”,随之抛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商品价格如何确定?”“定价过程存在哪些规律?”“同型号商品定价该如何计算?”“日常生活怎样挑选商品最划算?”用生活化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商品价格信息:

商品质量规格有三种,分别为:40克、120克、165克;定价分别为:3.70元、9.30元、12.60元。

商品质量规格有三种,分别为:200克、400克和750克;定价分别为:18.50元、32.00元、60.50元。

商品质量规格有三种,分别为:50克、90克、135克;定价分别为:3.10元、5.10元、6.80元。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提出思考问题,“同学们能否分析商品价格、质量之间存在的关联?”“同学们是否能够通过建立模型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模型建立奠定基础。为了辅助学生顺利建立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将函数拟合这一思想引入,借助函数工具拟合数据,通过观察变量数据,建立分析模型。选择商品信息,要求学生观察,依据条件,利用坐标描述商品信息,最终展示成果。小组合作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顺利画出图形,经过观察发现,“商品质量增加,价格也随之提升”,顺利联想到一次函数,假设商品质量是,价格是,即可建立模型,取两组数据,代入关系式,将与的数值求解出来,最终得到函数,尝试运用函数模型求解165g的商品定价,培养学生应用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阶梯式教学辅助建模过程

学生的模型素养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和认知规律,设置阶梯式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渗透建模知识,提高其模型素养。阶梯式建模流程如下:

第1阶段: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教师可以展示“动植物”分形艺术图片,让学生在艺术作品当中体会斐波那契数列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模型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可循序渐进渗透经营管理、投资、几何模型等建模知识,辅助学生对数学模型形成初步感知[3]。

第2阶段:当学生初步掌握常见的数学模型后,教师可以选择论文案例,组织学生阅读,利用阅读材料,让学生感受建模思想,体会问题向模型转化过程,从阅读内容当中提炼数学方法。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自主查找信息,提高自学能力,形成建模思维。

第3阶段:教师可以选择简单的数学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从中寻找数学工具解决,典型的包括“打包问题”和“名额分配”问题,将数学模型数字化,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字结果检验模型。

第4阶段:经过以上流程的训练,学生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对复杂的模型问题,形成模型素养。

(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从某种角度来讲,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变相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处在当前新课改的环境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属于发展中的人”,那么在具体授课环节有必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最好不要把解题方法向学生直接讲授,而引导其在具体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摸索解题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完成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同时也在处理这道问题时会利用此模型。数学教师则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辅助学生进一步体现数学模型的现实意义。

例如:我市某企业打算修筑一个花坛,而且在花坛中间留出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已知、兩点间距离是8米,并以、两点间线段作为对角线,已知草坪周长是32米,需解决的问题如下:首先,怎样设计能使保留的草坪面积达到最大;其次,如果草坪中留出的小路经点,而且小路和对角线夹角是/3,现在要对这条小路重新修建,请你计算出需重修小路的长度。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如下分析:假设和两点所在的直线的坐标系是轴,线段中点原点,由此可得绝对值为8,直线和椭圆的交点是点和,题中平行四边形周长是32米,那么问题(1)需要求出图形面积的最大值;问题(2)则是求解绝对值。

问题(1):由题意可得绝对值+绝对值=绝对值+绝对值=6,图形顶点因为在椭圆上,那么为5,为4,据椭圆标准方程能得出为3,这个椭圆的方程为。点如何处在椭圆顶点,那么点的坐标是(0,3),即图形面积达到最大为24。

问题(2):假设过点的直线是,因为其坐标是(-4,0),所以直线斜率为,由此可得直线方程为,然后联立方程与,因为的绝对值为,依据弦长公式可得约等于7.14,即重修小路的长度是7.14米。

在学生建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角色转变意识,由以往的“传授者”转变为“推进者”,课堂教学环节灵活采用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做好点拨和引导工作,辅助小组交流讨论,掌握建模方法。

(五)有效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以“指数函数”的相关课题为例,教师以往选择白板、PPT、教材的形式讲授知识,在必要时会在白板上作图,一旦涉及的数据较多较大,则不方便使用白板作图进行模型验证。为此,教师可以引入Excel软件辅助构建数学模型。

例如,某地区未成年男性平均体重数据如下:身高(cm)为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的体重(kg)顺次为7.90、9.99、12.15、15.20、17.50、20.29、26.86、31.11、38.85、47.25、55.05。依据体重高出相同身高男性平均数值的1.2倍则判定为偏胖,如果小于0.8倍则判定为偏瘦的标准,判断这一组男性的体重数据是否正常?

首先,假设模型。通过Excel中散点图,观察到身高—体重的关系呈现上升趋势,将各个散点相连得到平滑的一条曲线,通过观察这些数据点在图中的分布,发现这条曲线近似于函数的图形,利用此函数模型分析体重与身高的关系。

其次,构建模型。将表格中的数据(70,7.90)和(160,47.25)代入到方程得出,,借助软件中的计算器得出结果,。通过该结果构建的数学模型为。

最后,验证模型。把问题中已知的身高数据带入到已建立的数学模型中,若是获得体征数据和提供的表格数据近似,表明建立的是合理的模型,即能够说明题中身高与题中的具体情况。学生在此模型中计算男性175cm的体重:约等于60.29,因为76/62.29约等于1.26大于1.2,所以这个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偏胖。

六、提高高中数学建模素养培养水平的建议

(一)依托互联网络打造学习社区

进入“互联网+”时代,怎样将信息技术转换成促进数学建模素养渗透的新鲜血液,是数学教师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由于数学建模本就处在创新、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建立有关数学建模的研究平台十分重要。为此,建议数学教师利用以下渠道构建讨论平台,助力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一是构建网络化的数学建模平台。例如:建立学校网站,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建立该网站,学生和教师能在网站平台上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分享和数学建模相关的学习方法与经验。旨在将自己掌握的数学建模成功向其他人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学习效果。二是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打造学习群,由此作为宣传数学建模活动的平台。在学习群中发布和数学建模相关的问题与实例,也能分享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料等,这样学生即使没有教师授课,也能在群中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

(二)优化数学建模教学环境

通过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质,可是高中阶段课程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加之面对巨大的高考压力,只得缩减有关数学建模活动考核的占比。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教师单方推进数学建模活动的难度较大,需要学校在教学条件、时间安排方面予以一定支持,让教师拥有充足精力去组织数学建模活动,指导学生利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完成建模。此外,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数学建模大赛,这不乏为培养学生建模素养的关键途径之一,还是增强其创新能力的核心手段。学生在竞赛中,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学习的数学知识,用掌握的数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挣脱定式的解题思维,发挥个人或团队的创造力、合作力。

结束语

综上分析,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建模素养教育策略的选择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现实需求,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注重数学建模、课堂教学之间的融合,组织学生参与建模活动,通过探究活动方式学习,应用阶梯式教学,循序渐进完成建模过程,实现学生建模素养的提升目标。

参考文献

[1]时俊.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4):197-199.

[2]田锟.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2(16):56-58.

[3]刘梦丽.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猜你喜欢

新课标高中数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