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转型与衍化

2022-11-06王菡薇

艺术探索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术史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杨 峰 王菡薇

(1.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学术研究体系的转型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维新变法,并倡导改革中国教育、革新中国学术,以促进政治变革。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与传播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式知识分子深谙史学对于国民、国家的重大意义——彰显国民精神、民族特性,是国富民强的重要力量源泉。而中国传统以封建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以帝王中心论为撰述主体、以王朝更迭为主要内容的“旧史学”,与其维新思想相背离,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他们倡导以进化论代替历史循环论,着力构建“新史学”。“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虽然,我国兹学之盛如彼,而其现象如此,则又何也。”梁启超以新史学观阐释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基于历史进化论的治史思想,他注重探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果关系。其所著《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是新史学开山之作,有力推动了中国新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奠定了20世纪初期中国学术研究的基调。

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使新式知识分子极力谋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以宣扬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信心,促进民众思想启蒙。这促使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美术等领域不同程度地踏上现代化征程,中国学术研究体系亦逐步由传统形态转向现代形态。经过广泛的宣传与改造,进化论逐步演化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现在底进化论,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宗教之精神、政治之设施,没有一种不受他的影响。”美术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始于从西方引进,早期的美术史研究亦不同程度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学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史学浪潮而兴起,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自觉而展开,并随着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确立、发展而日趋成熟。姜丹书、陈师曾、潘天寿、滕固、郑午昌、傅抱石、秦仲文、朱杰勤、史岩、刘思训等学者的论著在美术史观、研究方法、历史分期、撰述模式等方面皆一定程度上受到新史学和进化论史观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学者广泛运用进化论研究中国美术发展演变历史,促进了中国美术史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但其中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片面和局限,“早期的美术史家们在运用进化史观进行美术史写作的时候,存在着形而上学的简单搬用,认为事物发展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线性思维方式,僵化了美术史的描述与研究,从而出现庸俗进化论的流弊”。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亦逐步取代进化论史观,成为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主流理论,众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也相继被译介入国内。1924年5月,李大钊著《史学要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实为中国首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蔡和森、瞿秋白、吕思勉、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锺书等文史学家皆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与剖析中国的现实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促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并获得了初步发展,且逐步拓展至其他学术领域。20世纪20年代后,卢那卡尔斯基《艺术论》(鲁迅译,大江书铺,1929年)、《文艺与批评》(鲁迅译,水沫书店,1929年)、《艺术之社会的基础》(雪峰译,水沐书店,1930年),蒲力汗诺夫(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雪峰译,水沫书店,1929年),弗理契《艺术社会学》(刘呐鸥译,水沫书店,1930年)、伊可维支《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戴望舒译,水沫书店,1930年)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纷纷被翻译且得到广泛传播,深刻影响着中国美术史学者的史观塑造。

“由于唯物史观艺术论和艺术社会学涉及到对艺术的根本看法,同时也涉及到对文学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的发展规律的理解,所以当时在中国的影响比沃尔夫林的‘风格理论’要广泛得多。”随着唯物史观艺术论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指导方法,李朴园、胡蛮等早期美术史家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初步建立。

二、李朴园、胡蛮的唯物史观与中国美术史研究

1930年6月,李朴园有感于国人对于中国艺术史的忽视及艺术创作的困境,自觉应时代需求,尝试运用唯物史观及文化传布说研究中国艺术史。“中国艺术的发展决不违背人类生存的最初目的,文化传布说自可为中国艺术之史的进化的有力的说明,而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也可为文化传布说的注脚。……就是说,我治中国艺术史的方法,既不想违背唯物的辩证法,也相当的承认所谓文化传布说,而不完全为唯物史观所拘束。”显然,李朴园坚持运用唯物史观作为治史方法,同时也受进化论史观的影响,主要基于社会物质基础、文化背景探讨中国的雕刻、绘画、建筑等艺术的形式。“本书所收的中国五千年来的艺术史,不过证明了两件事:第一,中国艺术的内容,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支配,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经有所变化,艺术的内容也就因以不同;第二,中国艺术内容的小部分、形式的大部分,为人类间的文化传布所支配,每当中国的社会基础各条件吸收到一种新的文化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形式,就有相当的转变。”

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系统梳理自“原始社会”至“社会主义社会”共十个社会发展阶段中美术发展演变的历史,历时六月而成,1931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美术理论家林文铮赞赏李朴园唯物史观的治史原则:“朴园先生引用之以治中国艺术史,在吾国艺术界可以说是空前创举!假如他这部巨著对于中国艺术之变迁、思潮之盛衰间或未有彻底之解析,这是唯物史观本身的缺憾,并非作者之过也。”序《中国艺术史概论》有别于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借鉴或照搬,而以系统化与整体性的眼光,将宏观性与微观性相结合,生动呈现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动态过程,虽然存在一些主观性、简单化的倾向,但开启了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先河。

之后,胡蛮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研究中国美术史。“胡蛮原名王钧初。胡蛮这一笔名是他上世纪(20世纪)30年代到延安后才开始使用的。他一生用过很多笔名,如王毓奇、王洪、王弘、王凡、旺红、苦力、罗思、胡蛮、祜曼、华普、互满、互曼等”。胡蛮早年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及相关文艺读物。1927年10月,胡蛮“结交了一些贫苦的进步学生,读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等书,还有其他马列主义的译本书籍,思想和行动转移到无产阶级的文艺活动上”。1930年,胡蛮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参与开展革命文艺活动,做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美术之历史的发展》等关于唯物主义艺术论的演说。在此期间,胡蛮与鲁迅联系密切,其艺术理念、美术史研究深受鲁迅的影响。“我在上海时,时常到他(鲁迅)的住处去谈天,有时,他拿出一些极可宝贵的绘画和版画的欧洲出版的书,他亲自用两手拿着,一张一张的展览给大家看,并一面解说着图画的内容和画家略史。有一个同志说要想学中国画,我说中国旧画法不够表现,鲁迅就非常同意我的意见,而且还说要学习西方最新的技术……然而他却极关心着对于中国艺术的历史遗产的整理,像他在《引玉集》(苏联木刻集)的后记上说的‘……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这本书他于编印出版之后就托人到北平送我一本。那时,在一九三四年春天我已开始着写《中国美术的演变》的小册子,他的那几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去工作。到了十月间就出版了我的小册子。”

1932年,胡蛮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美学,编写了其革命美术理论的奠基之作《辩证法的美学十讲》(长城书局,1932年),主张研究中国美术要对中国美术遗迹、文献记载加以综合、客观的考察和分析,通过穷源溯流、诘究本末,还原中国美术发展的原始面目及演变历程。1934年,胡蛮另一本著作《中国美术的演变》由文心书业社出版。他在该著中,强调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美术需要走中西融合之路。“现在,要想把中国美术从污泥中提出来给洗干净,以还其本来面目,必须有许多之专门家(并不限定中国人与外国人)共同致力于中国美术之历代遗产的研究发掘整理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着考古学上的发掘,实际存在的物迹,历史记载和艺术的书籍,加以综合的考察与客观的分析,其主要点,在乎获得中国美术的源流变迁之迹,并以破除世俗对于中国美术之命运的迷信。”胡蛮长期致力于美术创作、教育与研究工作,逐步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美术理论家。

1935年9月,胡蛮在鲁迅推荐下赴苏联留学,1939年5月归国后担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员。此阶段,胡蛮撰述发表了《论美术上的民族形式与抗日内容》(署名罗思,《文艺突击》1939年第1卷第2期)、《鲁迅对于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问题底意见》(《中国文化》1940年创刊号)、《关于绘画上的“六法”——《中国美术史》上的一节》(《中国文化》1940年第1卷第3期)、《欧化的中国美术之批判》(《中国文化》1940年第1卷第4期)、《中国美术上底“文艺复兴”——隋唐时代的美术(<中国美术史>中的一章)》(《中国文化》1940年第2卷第1期)、《中国美术上的新机运——<中国美艺上的“文艺复兴”>一文结语》(《中国文化》1940年第2卷第3期)、《抗战以来的美术运动》(《中国文化》1941年第3卷第2、3合期)等文章。1940年,其《中国美术史》初稿完成,1942年由延安新华书店排版。1942年5月,时值延安整风运动,胡蛮曾与毛泽东同志有过两次交谈。8月,在听取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对《中国美术史》书稿进行修订完善。“今日新文艺运动的方向是: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服务,面向工农兵,与工农兵结合。这个新文艺运动方向正在突飞猛进,它预示着中华民族文艺复兴之伟大的开端!本书的内容,是依据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启发。”序言 1952年,胡蛮修订了第十二章,新写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新中国的美术》。胡蛮前瞻性地提出美术起源于劳动、经济基础在美术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等重要论题,极力批判守旧主义、西化主义、中体西用等思想,支持和拥护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新文艺运动。此书初版后,多次再版,长期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美术理论专业教科书。

胡蛮《中国美术史》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毛泽东文艺理论编写的中国美术史著作,不仅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代表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方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20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研究方法。民国以来,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引进到独创、从边缘到核心的过程,日渐成为现代学术体系的重点领域之一。

三、20世纪中后期马克思主义中国美术史学的完善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文艺工作者的重要指导思想。王伯敏曾指出:“中国美术和中国美术史研究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此,中国美术史家面临的光荣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美学思想为指导,撰写新的中国美术史。这是我国美术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前言1954年,俞剑华在《中国绘画史》的《重版序》中提及早前未曾接触马列主义,亦未能建立正确的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用以阐释中国美术发展历史:“在十八年前写这本书的时候,根本没有接触到马列主义,自然也不懂得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直到一九四九年……才读到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又陆续读了马恩列斯各种有关文艺的经典著作,发现了这部书的根本错误,是在立场观点。”

随着“双百”方针的实行和文艺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日渐提升,文艺界围绕早期的部分马克思主义著作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而以胡蛮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术理论家,限于战争年代人力、材料的匮乏及史观与方法论的局限,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存在着片面化、浅显化的缺陷,由此受到了刘纲纪、李行百、徐嘉龄等人的批评。“对此胡蛮曾于1956年7月9日下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开会时初步表示拟写自我批判文章。(对民族遗产重视不够,偏重内容,而对历史唯物主义掌握不熟,发生偏差。)”胡蛮针对批评的焦点问题展开了自我批评和认真研究,尤其针对刘纲纪所称受庸俗社会学的影响,细致研读了弗理契《艺术的社会意义》,肯定了刘纲纪所提出的部分意见,但否定与弗理契在研究方面的共同之处。显然,胡蛮的《中国美术史》虽然存在一定局限,但此阶段围绕美术史问题的论争,过于强调其缺点,而忽略了其积极意义。

继胡蛮之后,王逊、李浴、阎丽川、王伯敏等学者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史。薛永年指出:“重视‘经济背景与政治命脉’和‘矛盾是前进的动力’的是以王钧初开其端,至50年代以后则蔚为主流,王逊、阎丽川、王伯敏等家的通史著作,莫不如是。其突出的特点是,力图把美术的发生发展的阶段性对应地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史中,以说明各种美术现象的根源。”

随着美术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善,依据教学需求的各类美术史教材应运而生。1956年,王逊《中国美术史讲义》由中央美术学院印行,系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讲义。“王逊同志英才早发,学生时代就参加进步活动。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他忠诚老实,为人正直,博览群书,治学严谨。他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美术史这门科学;他兢兢业业为建立我国新的美术史学体系准备条件。发轫之功,诚不可没。”序言1985年,王逊的学生薄松年、陈少丰在讲义基础上校订增补成《中国美术史》,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57年,李浴《中国美术史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系其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美术史的讲义。李浴早年便读过胡蛮的《中国美术的演变》与《中国美术史》,在一定程度上深受胡蛮写作模式的影响。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治史原则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美术史是一种社会科学,是研究造型艺术——绘画、雕刻、工艺和建筑艺术在过去社会中规律性地发生和发展的科学。但只有是建筑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始了的、列宁和斯大林所充实了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时,它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

1958年,阎丽川《中国美术史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系其任教于天津师范学院美术系的讲义。阎丽川在《后记》中指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期编写的美术史著作在论点、材料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编写新的美术史著作是当前十分急切的任务。“这本书的编写,实际上还是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劳绩。没有今天这样的社会条件,根本谈不到学术研究……我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不得不依靠更多专家们的著作……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再版的胡蛮同志的‘中国美术史’和俞剑华先生的‘中国绘画史’(编者按,原文标点如此),都给我提供了不少的现成材料。”

1965年,王伯敏为完成文化部组织的高等艺术院校统一教材编写任务,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美学理论,撰写《中国绘画史》,1982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改革开放后,撰述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彰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美术史著作成为学者的重要任务。1983年,王伯敏组织全国17位专家合力编写《中国美术通史》。“在编写当中,我们是尽力这样做的。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美学思想,对美术史料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将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统一起来。”前言该书共八卷十一编,五十四章,二百五十万字,插图二千多幅。第一版前四卷共六编1987年11月出版,后四卷共五编1988年5月出版。

王朝闻于1983年组织近百名美术史家,历时十七年之久,成五百万言、十二卷本的《中国美术史》。著者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审美关系作为主线,研究各时代的美术作品、美术家和美术现象。“不论是对于为宗教服务的美术,还是对于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宫廷美术或陵墓美术,对待一切意义复杂的美术现象,我们的特殊任务在于: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分别阐释它们在变化着的审美关系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序该著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自原始社会时期至清代的中国美术发展历史。“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我们所掌握的基本方法,也是在研究实践中才有可能逐渐为我们所掌握的基本方法。对美术的历史现象的一切探讨和解释,都必须在发展着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之下进行,都只能从历史资料与客观需要的实际出发,对现象的本质提出自己的判断,不能简单地套用别人现成的结论。”序此书实为20世纪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美术史规模最大、最具容量的一部大型美术史专著,不仅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座丰碑,亦代表着“20世纪美术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转型与西学东渐,在外来思想文化及文化自觉的双重影响下,国人开始吸收西方思想文化,来整理、研究中国美术史,深刻促进了中国美术史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直接影响,并渐及文艺领域。李朴园、胡蛮等学者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阐释中国美术史,不仅促进了中国美术史研究观念、路径、方法的转型,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美术史学的初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指导性理论。众多学者前赴后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实践的日渐完善与成熟,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美术史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郭诗奇作品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