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萌新”到“明白”
——空间站团队年轻人成长记
2022-11-06
为了能让空间站团队中的新人快速成长,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组织创新建立督导师制度,由督导师指导新人的工作,带领新人成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密码一:团队的力量
肖雪迪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的一名新人,今年29岁的她入职才一年半,就已经参加了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和神舟十四号飞船的发射任务,三次担任“长城”岗位的调度,负责给北京中心播报飞船状态的口令。
曾有人提出疑问,把新人放到这个岗位上是否合适。五院神舟飞船飞控技术组组长杨海峰表示:“肯定不是压力全给她,后边是我们整个团队,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杨海峰是肖雪迪的督导师,不管徒弟提的问题多么烦琐,他都会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倾囊相授。徒弟在几次飞船发射任务中都表现出色,正是因为有督导师在背后发挥坚强的支撑作用。
密码二:建立督导师制度
去年到今年,空间站任务一共有11 次发射,而五院总体设计部跟肖雪迪同一批入职的新人就有16 人。为了让新人快速适应高频次的发射任务,五院党组织为每位新入职人员均配备一位督导师,通过督导师制度,将老一辈航天人智慧凝结的大量隐性知识文化与岗位经验总结出来,固化为组织智慧并持续传承。通过党委书记讲授《精神的力量》精品党课、组建发射场临时党委,成立党员先锋队等活动,增强新人对事业的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牢固树立航天报国的核心价值观。
航天任务具有高风险性。这也决定了航天青年人才的培养方式不同于常规的老员工带新员工。五院党组织建立了督导师制度来培养人才。每年,五院党委会从中青年党员中选出一批具有督导师资格的“领头雁”。“督导师优先选党员示范岗和党员先锋。技术上不但要过硬,其他方面都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就是思想上的表率、生活上的榜样和技术上的标兵。”五院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张亚锋介绍道。
密码三:督导师“传帮带”
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后,飞船团队任务并未结束。为保证飞船舱内供电正常,空间站组合体与飞船并网发电的时间增加到8 天。但由于空间站的能源紧张,要求并网发电的时间必须控制在3 天之内。为此,杨海峰急得好几晚都睡不着觉。神舟飞船研制团队发挥集体智慧,采取了通过空间站调姿节约发电时间的方案,把并网时间压缩到了两天半。
杨海峰不止一次用他的言传身教让肖雪迪感受到航天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事业。为了尽快熟悉神舟飞船的构造,肖雪迪担任了飞船的地面航天员。在飞船发射前,他们相当于飞船的试驾者,从操作设置到故障处置,都要对飞船的性能进行全面验证。
在督导师的引领下,与肖雪迪同一批入职的16 名新人中,有三人已经成为空间站建造任务的主力。肖雪迪说:“督导师最关键的作用应该还是叫引路人,一方面告诉我应该学习哪些文件,能够让我们快速了解我们这个飞船系统,另外一方面也是指引了工作的方向。”
杨海峰表示:“下半年,载人飞船还有一次发射任务和一次返回任务。这两次任务间隔时间很短,这也是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挑战。我们后续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继续发扬‘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圆满完成下半年的任务,为空间站建造任务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