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2022-11-06刘洋刘文斌
刘洋 刘文斌
20世纪30年代—80年代末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主导性、权威性的文艺理论话语和文艺创作的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秉持共产主义价值观,描绘革命历史发展的现实、关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把描绘、唤起或传达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感和事件作为其历史责任。在艺术创作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并非现实地描绘社会关注的主题,而是带有一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其视觉形式与语言依赖于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一些特征,其图像符号和功能具有革命的典型性。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历史性的梳理与研究,对于探索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前卫艺术;至上主义
“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现代主义艺术甚嚣尘上。苏维埃政权在国内战争胜利后需要完善国家建设,迫切需要有适应自己发展需要的文学艺术,但是,国内文学艺术团体与苏维埃新政权的需要相去甚远。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和与不同艺术团体之间的争论后,苏共中央解散了所有现存的艺术组织,并设立了苏共领导下的文学艺术联盟,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这一艺术风格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与欧洲其他地方的官方艺术相比,持续时间长,规则更具时代性,其特征、主题和内容主要表现无产阶级争取解放运动、完美地表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人或事。这一理想化的文学艺术风格倾向于古典主义,在内容上关注社会进步,是视觉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二战后,随着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增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艺术之一。虽然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文化与俄罗斯有巨大的区别,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的同一性,形成了文学艺术的相同性。这一时期,苏联成为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中心,社会主义国家大量的留学生涌向苏联。苏联的文学、电影、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流行于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文学艺术的范本。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巨变和苏联解体,俄罗斯学术界开始反思这一时期的历史。鉴于此,本文以全球史学观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发展和演进的历史轨迹进行客观的梳理与探究,这将有利于学术界客观地认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在苏联发展的基本风貌,有利于我们从学术史的视野梳理与剖析中,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在多元艺术共存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前期探索
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引发了一系列新的艺术思潮。“十月革命”后,俄罗斯未来主义和传统主义艺术群体左右着其艺术发展之路。未来主义群体中的许多人在“十月革命”前是抽象艺术家或左派艺术家,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与过去完全决裂,新俄罗斯文学艺术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引起了新政权领导者的思考。这一时期未来主义者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团体是以弗拉基米尔·马雅科夫斯基为代表的由前卫作家、摄影师、评论家和设计师组成的“左联”和以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者。他们与19和20世纪之交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俄罗斯巡回画派及古典主义的传统艺术的观点相对立。
马雅科夫斯基在1918 年 11 月 24 日俄罗斯教育部美术司举行的“教堂或工厂”集会演讲时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座死掉的艺术殿堂和枯萎的艺术作品,而是需要一棵活生生的人类精神之树。我们需要大众艺术、大众语言和大众行为。艺术不应该集中在死气沉沉的教堂、博物馆里,而应该集中在任何地方:如街道、电车、工厂、车间和工人公寓里。”1922年12月,马雅科夫斯基与活跃在莫斯科的未来主义和无产阶级艺术家成立了“左翼艺术阵线”(“LEF”音译为“拉普”,全称“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简称“左联”。其杂志《LEF》(1923—1925年)一度成为莫斯科先锋艺术家讨论新美学的平台,其目标是“重新审视所谓左派艺术的意识形态和实践,放弃个人主义,作为俄罗斯和世界艺术的先锋,发展其宝贵的共产主义的艺术价值。”
“左联”把艺术作为影响和团结公众的重要力量和强大的手段,在艺术创作中,把个人主观意识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在视觉艺术领域“左联”致力于“在立体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革命艺术,从未来主义中继承了对传统艺术的否定,并致力于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同时,“左联”在乌克兰的奥德萨和哈尔科夫设有分支机构,制定了建立国际艺术协会的计划,并明确其主要任务是创造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艺术,用文学艺术塑造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环境,并塑造一个全新的苏联人,实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使艺术直面大众。
1927—1928年马雅可夫斯基和剧作家、编剧兼摄影师谢尔盖·特列季亚科夫一起重新出版新《LEF》。他们利用摄影和电影等新技术来制作有效的“事实摄影”,对西方艺术理论界,特别是沃尔特·本杰明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LEF》杂志因内部分歧而关闭。由于马雅科夫斯基依旧坚持无政治艺术的主张,“十月革命”后他和他的未来主义成员没有加入任何政党,继续要求艺术的独立与完全自由的观点,也就失去了俄罗斯革命艺术家协会的“物质、科学和技术援助”,导致“左联”最终解散。
俄罗斯另一股来自建构主义和至上主义的创始人卡齐米尔·马列维奇,他成为重建俄罗斯文化的一种前卫力量。他在维捷布斯克的艺术学校组建成了一个至上主义中心,并在苏联艺术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职务,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中央委员会科学委员会主席阿纳托利·瓦西里耶维奇·卢纳查斯基(Anatoly Vasilyevich Lunacharsky,1875—1933)支持至上主义艺术,使至上主义在没有国家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发展。至上主义视抽象主义艺术为一种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最高的艺术形式。他们试图用几何元素构建俄罗斯的绘画艺术体系。在1915年马列维奇强调“色彩对绘画的支配地位,艺术家不应该模仿自然,而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要用类似婆罗门人的精神实践,把物质图像与宇宙的本质分开,将视觉艺术从严谨的造型框架中完全解放出来,把艺术技巧降到最低限度,像东方宗教通过冥想寻找艺术的本质。至上主义者否定了客观世界本身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强调了艺术家自己的感受和完全独立创作思想。至上主义艺术家与现实主义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放弃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性,其艺术思想与“左联”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与“左联”相比稍微柔和一点。“左联”强调要创造一种新的无产阶级文化艺术,并完全否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导致其社会人力和物质资源枯竭,“农民们把农业生产减少到养活一个家庭所需的最低水平,革命前的大农场和土地被普遍摧毁,市场失去了商品。1920年,农业产量仅是战前的一半左右,以前储存的粮食在战争期间被使用殆尽,国家面临大规模的饥荒威胁……”1921年3月8日苏共十大后,逐步放开了政府对经济的严格管制,允许一定数量的私营商业和私营企业存在,并给予私营经济一定的活动空间。同时,政府允许艺术家为有资本的人创作艺术品,为俄罗斯艺术的多元发展创造了条件。1928年,苏联政府终结了私营企业,使未来主义者等艺术群体失去了经济支持,“左联”和未来主义走向了末路。这一时期,俄罗斯已经形成了以革命艺术家为主力的协会,《苏联艺术家联盟章程》规定,革命艺术家协会向符合革命主题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提供物质、科学和技术援助,以促进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艺术创作。这一举措宣告了传统艺术和前卫艺术的终结。
在此之前,苏联政府已经对“左联”进行了一定的限制。1927年1月28日俄罗斯《消息报》编辑奥尔舍瓦茨在报纸上用“为什么是左联?”作为栏目标题,分两期连载了维亚切斯拉夫·波隆斯基(т.П о л о н с к о г о)的《记者笔记》。文章认为“左联”正在成为一种教条,正在成为一个为狭隘群体利益服务的组织。文章刊发后,立即遭到了马雅科夫斯基以及“左联”人士的强烈反对,引发了马雅可夫斯基和波隆斯基之间《Л е ф и л и б л е ф?》(“左联”或虚张声势?)的激烈争论。1927年马雅可夫斯基在新《拉普》第1期和第2期对波隆斯基文章进行了评论,并在俄罗斯理工博物馆大礼堂举行了辩论。马雅可夫斯基感受到了对“左联”的蓄意镇压。1928年9月马雅可夫斯基从左翼艺术阵线退出,1930年2月马雅可夫斯基等“左联”主要成员加入了俄罗斯无产阶级艺术协会。“左联”和“至上主义”者乌托邦式的革命浪漫主义思想,既脱离了苏联的社会现实,也无法实现其构建全新社会的理想。这也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的提出
1932年5月23日伊万·米哈伊洛维奇·格罗斯基(1894—1985)在苏联《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词,预示着这一艺术创作方法的诞生。苏联作家联盟章程中写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批评的主要方法,要求艺术家在其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描绘现实。”格罗斯基作为苏联文化艺术界的灵魂人物和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主席,敏感地觉察到在一个变革的历史时代,执政党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体系。1932年4月23日苏共颁布了关于文学艺术组织转型的法令,决定解散所有文学艺术团体和组织,并成立(临时)全联盟作家协会。1934年8月苏联作家联盟正式成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其章程中具有约束力的艺术方法。
俄罗斯学者奥夫恰连科(A.I. Ovcharenko)在1989年《文学问题》杂志第2期上发表了格罗斯基与高尔基详细讨论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信件。确认这个术语是格罗斯基提出并由斯大林亲自批准实施的。由高尔基在全苏第一次文代会向全苏公开,高尔基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存在是一种行为,一种创造力,其目的是不断发展人类最宝贵的个人能力,以战胜自然的力量,促进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并给予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民巨大的幸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逐步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高度规范的情绪表达体系中,并制定出具体的关键概念来确保这一方法的实施。体现了列宁关于党的文艺理论的原则,强调了“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爱群众之所爱,团结和尊重群众的感情,提高群众的思想和意志。”
1987年苏联和德国艺术史学家鲍里斯·格罗斯在《斯大林》一书中指出:“斯大林时代满足了前卫艺术的主要要求,即通过运用美学和政治工程整合的方法,将艺术从描绘生活转向改造生活。”正如苏联文学家安德烈·辛亚夫斯基所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其固有的形式描绘了适合执政者需求的生命存在的图像,并不是所有的真实的图像都适合权力的需求。”也可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审美体现,其方法必须深入社会实践,从艺术创作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一些预先确定的公式和规定出发。其发展不是审美原则的自我推动,而是由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在新的社会力量推动下,是人类进步与艺术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所决定的。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方法,其次需要使用现实主义艺术遗产进行艺术创新,要求每位艺术家要真正理解自己国家所发生变化的意义,并进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艺术创作。这一方法的道德观很简单,其创作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需要,省略悲观、消极的元素和无法表现真善美的人或事。这种乐观主义的艺术创作超越了现实主义,提升了普通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并通过这一艺术形式规范公民行为,最终把苏联公民改造成为列宁创导的一种全新苏联人。鲜花、阳光、青少年群体、健硕的体魄、航空航天、工业和新技术等,是其艺术创作的符号。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文学艺术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展开过一定范围的讨论,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是从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中直接推演出来的,还是从特定的生活素材中抽离而来的?是否是通过切断生活与艺术的联系,使它脱离了文学艺术的生活基础,变成了难以捉摸的东西?很多时候,批评家通常强调艺术的理论层面,把艺术创作视为其衍生品,事实上,艺术作品才是产生某种艺术理论的基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方法,必然要使其创作与理论相结合。如果把这一方法作为特定的视觉技巧,显然是削弱了这一方法的创造性界限,限制了其多样性的可能性。如果将其解释为一个思想平台或一种世界观那就忽视了艺术的审美本质。
苏联艺术家戴内卡·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1899—1969)把阿列克谢·斯塔哈诺夫为代表的苏联的大规模运动作为典型,创作了被称为第一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斯塔哈诺夫》(油画,1937年)。作品中一群身穿白色衣服的游行者队伍,脸上洋溢着热情和兴奋,背景是高大的列宁雕像,人们向列宁象征性设定的方向迈步前进。国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客户和消费者,这种艺术的宣传手段,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推到了一个高潮。还有戴内克的油画《斯大林主义者》(1937年)、格拉西莫夫的《看台上的列宁》(1930年)、尼古拉·特普西霍罗夫的油画《1924年“第一个口号”》等作品的作者,怀着对新生事物的满腔热情,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对现实事件做出历史的全面描写。这些看似真实的效果,让人震撼、使人感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这些国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但并没有使其艺术失去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一些典型特征。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艺术交流,推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在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这一时期,苏联文学艺术作品风靡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电影、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范本。
艺术创造力并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核心,也不是艺术的完整性,而是一定要坚持党性。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建筑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取代了建构主义,确保古典主义在苏联建筑中占主导地位,并在纪念碑建筑项目中得到了体现。如,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广场上的苏维埃之家是建筑领域的典范。今天,这一艺术创作的方法,已经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多元效应
1954年,诗人兼记者伊利亚·埃伦堡中篇小说《解冻》描写了一个关于年轻人如何在真与假、祖国和巴黎之间做艰难选择的故事,在苏联产生了巨大的震动,拉开了苏联社会反思20世纪30—40年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之路。苏联政府对文学艺术审查制度明显削弱,学术界重新思考苏联文化艰难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发展模式的正当性。紧随其后,苏联非官方艺术崛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流艺术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此时,美国官方把苏联从“敌人”的定位变为“对手”。1957年,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青年节中,牛仔裤和爵士乐成为人们的新宠,苏联文化艺术一时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艺术之一。20世纪60年代,苏联在太空取得的成就,带来了苏联艺术创作的科学追星时代。此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英雄以及表现领袖指点江山的主题,被科学家、工程师、地质学家所取代。米哈伊尔·罗姆的电影《一年中的九天》(1962年)叙述了一名年轻的物理学家恋爱的故事,爱情成为电影的热点之一。帕维尔·克卢尚采夫导演的奇幻电影《风暴星球》(1962年),不仅对苏联,而且对世界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帕斯捷尔纳克作为先锋派诗人,将俄罗斯传统诗歌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的意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得到了包括高尔基等人的诸多赞美。1955年底,他的50万字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撰写完成震惊世界文坛,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7—1962年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被称之为“严酷风格”一词所取代,艺术家在创作中反映普通工农真实的、艰苦的生活,引起了苏联社会的关注。1962年12月,“严酷风格”的创造者和思想家是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史学家亚历山大·卡门斯基。他在“莫斯科30年”展览中,选择了艺术家罗伯特·福尔克的《裸体》、尼古拉·安德罗诺夫的《木筏人》、安德烈·瓦斯涅佐夫的《黑鸡静物》等作品,取消了以往展览中通常展示苏联领导人风采和颂扬社会主义的绘画作品。这一举动遭到了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现场的严厉批评。“严酷风格”的艺术家,总是在画面中清晰地描绘出人物的线性轮廓,结构明晰,具有招贴画的特点。而这些绘画作品的色调较为阴暗,这是由于艺术家们主要使用深色调来表现矿工、石油工人和其他从事危险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在人物的脸部凸显出其职业的特征。画面中苍白或灰暗的色调,彰显出从事艰苦工作的普通人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命运。这种普通人没有高大全的形象,没有红光亮的外表,其外表、年龄和性别具有一定的特殊差异,他们就是平常生活中纯粹的人。
概念主义艺术源于20世纪初后印象主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和其同时代艺术家面临旧艺术资源枯竭的一种反应。20世纪初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潮流,实际上充分展示了绘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的张力。然后杜尚将消费品放在展览空间中,并使其赋予了艺术品的价值,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概念性的。“概念主义”推动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摄影成为概念艺术表达的主要工具。这种生动而抽象的展示方式进一步说明了概念主义不仅仅是视觉艺术,也有可能是语言艺术以及其他听觉艺术。20世纪60年代初,俄罗斯概念主义开始兴起。艺术家伊利亚·卡巴科夫、尤洛·索斯特和尤里·索博列夫认为,艺术家需要传达思想,而不是用仅有表达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概念主义将艺术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元素,并试图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问题。他们拒绝描绘病态的现实,并试图重新思考艺术的功能。他们试图在画布之外获得新的形式。
20世纪80年代,苏联非官方艺术家首次在美国展出的组织者和策展人之一玛格丽塔·图皮齐纳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这个艺术家圈子已成为创造美学和语意模型的火车头,成功地使苏联与西方同时代人发展的话语交织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似乎是世界艺术的最后一个时代,就像在历史上的前卫时期一样,在不影响当地文化语境的情况下形成一般性的文化和世界观范式。”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虽然没有关于西方概念主义者的信息,但是,苏联概念主义艺术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展起来,回应了19世纪俄罗斯继承下来的欧洲文学中心主义文化基因进入了苏联时代,获得了相对应的革命性的形式。苏联概念主义的另一个维度是在艺术创作中寻找快乐。艺术家们在交谈中玩得很开心,他们不断地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并出版了《莫斯科概念学校术语词典》。
图皮齐纳基于莫斯科概念学校提出的美学和概念主义艺术形式,将莫斯科的概念主义与西方概念艺术话语“成功对接”。而格罗斯(Boris Groys,1947—)认为,“‘莫斯科’一词具有足够的特殊性,足以‘超越’西方艺术史的任何术语。只有通过这种独有的特征而不是话语巧合,20世纪的俄罗斯艺术才成为国际艺术史的一部分。这与其说是一个扩张主义的西方话语,不如说是一个熟悉的苏联社会主义。”格罗斯写道:“莫斯科概念主义艺术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即共产主义的历史终于成为一种形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是俄罗斯地下艺术的鼎盛时期。概念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新的艺术风格不断出现,形成了苏联20世纪后半叶多彩的艺术氛围。如卡·拉宾组织了“推土机展览”,虽然仅仅存在了几个小时,但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4.结语
艺术作品是表达艺术家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品位,更是艺术家生活经历和思想的表达。事实上,艺术流派与风格,既是客观的也是自然存在的。当只有那些直接服务于其目的的艺术或艺术领域,必然会否定非服务需要的艺术。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是需要创造一种特殊的纯无产阶级的艺术。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研究的重点关注其发展的现状,对于其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得不多。后苏联时代,学术界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褒贬不一。但是,这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乔治.普列汉诺夫所秉持的艺术为社会服务时是有用的观点,这也是苏联时期留下来的一种文化遗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从一开始就秉持着20世纪初俄罗斯前卫艺术的创新精神,并在前卫艺术的探索中寻找到适应苏联社会变革需要的艺术形式,同时,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中,也受到了未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前卫艺术的直接影响。
虽然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与前卫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逐步共存,这是由于“一方面在学术科学的框架内,美学领域内扩大了可接受的范围,另一方面,在非官方文化中,使前卫艺术非政治化,使其走向展示言论自由,从而与苏联官方文化艺术形成对比。尽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前卫艺术在解释上看似是对立的,但实际上两者对艺术本质的理解是相同的,两者都排除了艺术生命中兴趣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20世纪后期苏联前卫艺术吸引了西方研究人员的注意,并成为后苏联时期文化出口的主要产品。社会现实主义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范式,在社会发展中既有完善中的曲折,也有其繁荣与辉煌,其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艺术都没有完美的,相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依然能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中品味到历史的浓浓意味。
注释:
[1]Вы с т у пл е ни е н а ми т и н г е о б и с к у с с т в е(с т р.451).Г а з.«И с к у с с т в о к о мму ны»,П.1918, №1,7 декабря—М. Л<ев>ин,«Митинг об и с к у с с т в е».
http://mayakovskiy.lit-info.ru/mayakovskiy/vystupleniya/rech-44.htm
[2]LEF. https://monoskop.org/LEF
[3]Б р ик О.П р о т и в «т в о р ч е с к о й» л ич н о с т и//Л и т е р а т у р а ф а к т а:П е р в ы й с б о р н и к м а т е р и а л о в р а б о т н и к о в Л Е Ф а.М.,2000.С.77–7 9.)
[4]Ка з имир Мал е вич.https://www.culture.ru/persons/8795/kazimir-malevich
[5]Н Э П–п у т ь к н о в о й к а т а с т р о ф е и л и к с п а с е н и ю? https://topwar.ru/180813-njep-put-k-novoj-katastrofe-ilik-spaseniju.html(2021.3.16)
[6]И д е о л о г и я и п р а к т и к а Л Е Ф а:и с т о р и я о д н о й у т о п и и К Р И С ТИНА МА Т В ИЕ НК О.ж у р н а л Т Е А Т Р№ 8,2012 г о д.http://oteatre.info/ideologija-ipraktika-lefa/
[7]С о ц р е а л и з м—п р о и с х о жд е ни е и з н а ч е ни е понятия.https://www.culture.ru/s/slovo-dnya/socrealism/
[8]Со ци али с тич е с кий р е ализм.https://www.hisour.com/zh/socialist-realism-1920-1980-2752/
[9]с оциализм https://www.culture.ru/s/slovodnya/socrealism/
[10]с оциализм https://www.culture.ru/s/slovodnya/socrealism/
[11]Ч Т О Т АК О Е «СУ Р О ВЫЙ С ТИЛЬ»И КАК Е Г О О Т Л ИЧ А Т Ь?https://www.culture.ru/s/vopros/surovyi-stil/
[12]Эффект Кабакова:«московский к о нц е п т у а л и з м» в и с т о р ии с о в р е м е нн о г о и с к у с с т в а.https://artguide.com/posts/1576
[13]Э ф ф е к т К а б а к о в а:«м о с к о в с к и й к о н ц е п т у а л и з м»в и с т о р и и с о в р е м е н н о г о ис ку с с т в а.https://artguide.com/posts/1576
[14]Эффект Кабакова:«московский к о нц е п т у а л и з м» в и с т о р ии с о в р е м е нн о г о и с к у с с т в а. https://artguide.com/posts/1576
[15]Фоменко А.Н.Эстетик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ф о т о а в а н г а р д а 1920-1930-х г о д о в.—СП б.,2009.https://www.dissercat.com/content/estetikasovetskogo-fotoavangarda-1920-1930-kh-godov